分享

化痰逐瘀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观察研究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5-24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观察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差异。结果: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小脑水肿体积,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加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可明显促进脑水肿的吸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出血  中医药  化痰逐瘀汤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多发病,死亡率和病残率极高。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缺血、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大约15%~40%的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现代医学在降低中风死亡率、致残率上无重大突破。急性脑出血属祖国医学出血性中风范畴。找到确切有控制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方药,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上发挥中医优势,从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残存神经是目前临床的迫切要求和研究重点。本研究试图证实中成药化痰逐瘀汤(颅压平)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1、资料与方法:

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1~2005年住院患者,经询问病史、NS检查及头部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按病历号单双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1.1.病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45~80岁,性别不限;②发病48H内;③出血量10~40ml;④单侧基底节区出血;⑤瘫侧肢体肌力<Ⅳ级;⑥意识清醒,轻度嗜睡,能被唤醒。

1.2.病例排除标准:

①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②可能为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或血液病出血者;③多灶出血者;④脑幕下出血者;⑤脑疝形成者;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者;⑦混合性中风或出血性脑梗死;⑧毒品及药物滥用导致脑出血。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使用甘露醇及神经细胞营养药,如有血糖升高、发热、癫痫等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日服用化痰逐瘀汤(颅压平)一剂。两组均治疗21天后比较疗效。

1.3.2.药物:化痰逐瘀汤(颅压平)方药组成为钩藤l5g,水蛭10g,三七10g,甘遂10g,红参l.2g。加水煎煮,过滤,浓缩,加乙醇提取,分装于洁净的250ml高温瓶,密闭贴签,每ml含生药量1g。20%甘露醇注射液由深圳市中医院制剂室制备。

1.4 观察指标

同一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于入院时、治疗后第21天时检查下列项目

(1)脑血肿体积:头部CT片按多田法计算脑实质内血肿体积,按公式abc×π/6(a:血肿最大长径;b:与最大长径垂直之直径;c:血肿层面数)计算。

(2)血肿周围水肿容积:按abc×π/6.(A:血肿最大层面水肿区域的长径;B:与最大长径垂直的直径;C:血肿层面数)计算。实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等于血肿周围水肿容积减去同一患者同一时间血肿体积。

(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据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据既往史评分标准进行既往史评分。

(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X±S).

组别

例数

年龄

既往史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血肿体积(ml)

水肿体积(ml)

治疗组

30

61.38±10.75

7.6±2.4

34.26±12.36

28.74±11.26

14.28±11.71

对照组

30

61.29±12.84

7.5±3.3

34.32±12.47

28.67±12.48

14.37±11.63

由表1可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年龄、既往史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比较

表2.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X±S,ml)

组别

例数

1.day

21.day

治疗组

30

28.75±11.26

14.52±12.83

对照组

30

28.67±11.38

14.57±14.33

注: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由表2可知,治疗21天后两组血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3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变化(X±S,ml).

组别

例数

1.day

21.day

治疗组

30

14.8±11.72

13.44±12.67

对照组

30

14.37±11.64

19.64±11.7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由表3可知,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脑水肿体积明显较对照组缩小。

2.4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X±S)

..组别

例数

1.day

21.day

治疗组

30

34.26±12.35

20.65±14.31

对照组

30

34.33±12.48

24.69±13.2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由表4可知,治疗21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

3、讨 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水肿带形成并不断加重,形成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是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重要环节。西药以甘露醇为代表的高渗脱水剂的临床疗效并未得到广泛肯定和认同,中医迄今尚未找到确切有控制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方药。也未见到中药对颅内压影响的报道。为此,进行了本研究。

本研究在综合当今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认为脑出血的病机为气血逆乱,肝阳扰动,痰浊上犯,致脑髓肿胀受压,阳气损伤。辨证特点为:中脏腑为主,闭脱兼见证居多。治疗应综合采取平肝、逐瘀、止血、逐饮、涤痰、通腑、固脱等法。据此法制成逐瘀化痰汤 (颅压平)。方中钩藤平肝潜阳熄风;大黄苦寒沉降,峻下腑实,行瘀破积,直挫上逆之肝阳气血,使痰浊、水饮、瘀血从肠腑排出,一举三得;甘遂泻水逐饮涤痰,减轻脑水肿;三七散瘀止血,水蛭破血逐瘀,丹参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血肿吸收;人参补气扶正。全方具有平肝通腑,祛瘀止血,逐饮涤痰,补气扶正之功效。

脑出血急性期的表现很复杂,脑出血1周左右是病情进展不稳定时期,发病4~7天出血灶周围的水肿带最宽。因此,研究中用7天的治疗加上由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并通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这些客观指标,可以较客观地评价中药对脑水肿、颅压的影响。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缺血、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来动物实验证实: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损害不亚于血肿本身,脑出血周围水肿缺血区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重要原因。本文临床观察表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逐瘀化痰汤 (颅压平)具有促进脑水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