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歌慷慨的惊隐诗社

 风云际会2009 2013-05-25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李炳华 
        明末清初是江南文人结社最为活跃的时期,遍布于各地的文人社团不可殚数。其中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留下的历史足音最为深远的社团按时间顺序当为东林、复社及惊隐诗社。明亡后,惊隐诗社继复社而起,其创始人为吴江人士叶桓奏、吴宗潜。他们眷怀故明,耻事新朝,在异族入侵、江山易主的血雨腥风中,为保持民族气节以诗歌唱酬为砥砺,演出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悲剧。
  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地方史乘不敢详记,惊隐诗社的成员已不可能考证完全。但惊隐诗社中的成员,多为学养深厚、名动三吴的高士,则是可以肯定的。其创始人叶桓奏,博学能文,为人慷慨,轻财好施,笃于友谊。他世居分湖,明亡后弃举子之业,隐居于唐湖北渚,与诸友结成惊隐诗社,为岁寒之友。一时三吴名士将唐湖看作武陵、柴桑一样的精神家园。桓奏对四方宾客倾赀结纳,在诗社中有孟尝君之称,很有领袖气质。桓奏有《九日寒斋同逃社诸子祭陶元亮杜子美两先生》七律一首:“龙沙嘉会结寒盟,修祀先贤荐菊觥。离乱家乡移酒郡,晋唐史历纪花名。一时共得南山意,千载同怀北极情。但愿久长持晚节,萧萧门外任浮荣。”这首诗,鲜明地流露出他创立惊隐诗社的宗旨和本意:风云骤变,江山易主,我辈文人已无力回天,我们怀着对故明的眷恋,但愿能保持晚节,不与新朝合作,像陶潜一样隐居山林,任门外潮涨潮落,沉浮枯荣。惊隐诗社又名逃社,意即逃避乱世,安然隐退,他们对异族统治者只是作消极的反抗,意在保持汉族知识分子的名节。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事态的发展远远地超出了叶桓奏的想象。一是江南人民的抗清浪潮席卷吴越大地,惊隐诗社中也有不少人卷入。清兵入关后,遇到最顽强反抗的是在江南,这是江南士人爱国主义与民族感情的炽烈反应,是对中华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坚强护卫,对强权与凌辱的誓死抵抗。这种文化精神渗透在遗民的群体意识中。而江南士人一般都出身于当地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往往都互为姻娅,结成网络。以吴江而论,周、吴、沈、赵、叶为五世家。惊隐诗社的成员,大多出于这些世家。因而,一旦卷入就会牵动整个家族乃至所有世家大族,吴江的抗清军事领袖吴昜即在世家之中,他的追随者们也都涉及这些世家。如惊隐诗社的骨干吴振远就积极参加吴昜的义军,被清兵逮捕后在苏州英勇就义。不仅振远,他兄弟七人也都是文史学家、气节之士?穴包括惊隐诗社的发起人吴宗潜?雪。因而惊隐诗社中的不少人受到清兵的残酷镇压。二是清政府对江南士人反抗的严厉报复。满族统治者在新政权稍事稳定后,就制造了一系列冤案来打击江南知识分子?穴史称“十大案”?雪。著名的南浔庄廷珑史狱案就株连到惊隐诗社的重要成员吴炎、潘柽章等人。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中说:“庄氏修明史,?穴吴炎、潘柽章?雪未受其聘,庄以其名重,与卷首列入参阅,遂被祸。”也就是说,吴炎、潘柽章是莫名其妙被牵累进此案的。吴、潘两人同被害于杭州弼教坊,家族也被流放宁古塔,其事可惨。当庄氏在编书时,学术泰斗顾炎武也曾被请到其家作顾问,但顾“薄其人不学”,即认为庄氏此人不学无术,拂袖而去,遂不列名。顾炎武的初意是赞成编辑此书的,但因与庄廷珑意见不合而去,侥幸地逃过了一劫,由此改写了这位大学者的一生。
  说到顾炎武,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以顾氏在文坛与学界的大腕地位,又是昆山人氏,他怎么会去参加吴江的惊隐诗社呢?芽这就要明白顾炎武与吴江的关系了。顾炎武在吴江有不少朋友,他与吴江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朱鹤龄为“三吴名宿,引重巨公”,顾炎武与他为莫逆之交,他也“称亭林为畏友”。《亭林集》中有《朱处士长孺寄尚书埤传》一诗,对长孺推崇备至。吴炎、潘柽章也曾在家乡平望韭溪相约私修明史,得到顾炎武、钱谦益的鼓励,“许其有史才,尽以所藏关于史事之书千余卷归之”。顾炎武与惊隐诗社诗人、天文学家王锡阐也为至交,曾叹服说:“学究天人,确乎不拔,我不如王寅旭。”吴、潘的罹难,顾炎武引为平生大戚。他还在吴江组织和参加抗清的武装斗争。顾炎武的一生,奔波南北,俯仰驴背,他的经商技巧使他囊有余赀,但他却未得时机培养门徒,致使其学后继乏人,这也许是他一生学术的莫大遗憾。但有一人却可作为他的正宗入室弟子,他就是潘柽章的从弟潘耒?穴次耕?雪。郑方坤的《遂初堂诗抄小传》中说:“时顾亭林先生通经博古,蔚为儒宗。?穴潘耒?雪则负笈从之游,不三四年,尽得其学以去。”潘耒可以说是顾炎武惟一的有分量有成就的弟子。这个弟子没有辜负师门,在顾炎武身后,他为其师奔走操劳,出版了顾炎武彪炳史册的学术巨著《日知录》及诗文集。以此看来,顾炎武参加惊隐诗社完全在情理之中。
  翻开惊隐诗社的创作,多为气节之士的慷慨悲歌。如朱鹤龄的《感遇》诗:“青林改白道,故社成新墟。万物皆随运,吾生何独悲?芽策杖争绝景,徒为后世嗤。”这些诗歌感怆时艰,语关性命,受到后人的击节赞叹。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重重打击,惊隐诗社只能作鸟兽散,于康熙三年?穴1664年?雪无形解体。叶桓奏想到同社中的罹祸者,“每为抚膺流涕”,于是“杜门谢客,自号为懒道人,栽桃种菊,著书自娱”,年五十九卒。吴宗潜在诗社受到冲击后“遂隐于医”,在苕霅之间浪迹江湖,治病不问贵贱,在民间享有医名医德。与他同时的文人钮琇在《觚賸》一书中记载,吴宗潜年已八十余,临终前仍不能安稳,忽然坐起,喊道:“我还有诗债未了?选”急忙将孙子叫到床边,口授《挽沈介轩长歌》,直到诗成,才瞑目而逝,完成了一位诗人郁积在心底的最后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