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杂感 当今,中国改革的大潮滚滚而来,社会飞速的发展,人们意气风发,和着时代的步履浩浩汤汤迈步前进。然而,外部世界光怪陆离眼花缭乱,名利诱惑权钱迷眼,一些人站在滚滚的洪流中,举步维艰,活得辛苦、活得很累。许多曾经树立过绝对权威的价值观念,一下子被颠覆、被摧毁。有一些人想不为世俗所累,要当个堂堂正正的人,于是把眼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看古代的名家名人,如何处理解决时代和社会提出的种种难题,从中从寻求心灵的慰藉,重新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同行。读读《庄子》,也许会让一些人迷离的双眼擦亮了一线亮光。 由于时代和语言的隔阂,读《庄子》十分艰难,读得很慢,理解也不十分透彻。还是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信条,断断续续写下了这些杂感 ,也觉会意欣然。 1、 读解“逍遥” 打开《庄子》的《逍遥游》,一开篇就感觉到有一股浪漫的豪气升腾,生命的律动,精神的振奋。看,“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几千里长的大鱼“鲲”化成巨鸟“鹏”,振翅高飞,遮天蔽日,“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的想象力何等丰富!这场面又是何等壮阔! 所谓“逍遥”,按常人的理解,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潇洒自如。这水击三千里,腾空直上九九万里的“大鹏”,按理可以说是“逍遥”了吧? 意想不到,庄子却认为这未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何也?因为大鹏并没有做到“潇洒自如”,还有“所待”,即有所依赖。“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也就是说,大鹏高飞九万里还得靠“风力”,靠积累丰厚的大风支撑,才能振翅高飞。志气高远的大鹏,还需要依赖于外物——风力——的支撑,才能远行。 那世上有哪些东西可以“无待”他物而达到“逍遥”呢? 庄子其实是借大鹏的故事,寓意是指人的追求。人应该像大鹏鸟一样,志气高远,凌空飞翔。不,应该比大鹏鸟更高远,能不受外物的支撑,能自由自在的凌空飞翔,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人类能达到这种逍遥的境界吗? 在现实世界中,人类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外界物质——天地、山河、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也与家庭、朋友、社团、人群等人际关系密切相连,人可以不依赖外物生存吗?似乎很难,要到达绝对的逍遥几乎微乎其微。然而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原来庄子所指的“逍遥”是指人类在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人若果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即无私欲图谋、无居功自傲、无贪图名利,就能跳出物质层面的层层枷锁,破除“有待”,达到“无待”,应对外物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而可以逍遥自在的遨游天下。 人类面对外部世界,实在有太多的诱惑和欲望干扰:金钱、美女、地位、权力、功名……这一切都是架在人们脖子上一道道枷锁,使人步履维艰,失去逍遥!若能放下所有枷锁,人不岂是能够轻松自如?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他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鹏鸟更自由翱翔。 人达到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待”精神层面,顺应自然,淡薄名利,就是庄子推崇的高境界的逍遥游。 2、 透析“无用”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几则寓言故事,阐明他对事物“无用”与“有用”的辩证观点。对我们青年人的为人处世,很有启发。 故事一,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不是嫌它大,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不龟手”之药(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吴人用了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故事二,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岔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这真是棵大而没有用的树。”庄子说: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虽然它不被木匠所用,却能给人遮阴乘凉,生长百年,这不是用场吗! 这两则故事说明了事物的有用与无用,完全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与开发的程度。事物有不同的特性,同一事物也可能有多种的特性与功能,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有偏颇、不深刻、不全面,或者只会看到某方面的特性却忽略某方面的特性,而误判事物的有用与无用。事物的“无用”,其实不是真正的“无用”,只是因为人误判或者没有发现它的用途而已。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事物的“有用”之处也会不断被开发,今天“无用”,可能明天会“有用”;在这里“无用”,可能在那里更“有用”。正如“大葫芦”不能盛水、不能装东西,却可以做“腰舟”浮游于江湖;“防止手冻裂的药”,纺织工世世代代只会用它来漂洗织物,谋士却会用它来应用于作战为国立下奇功;高大的臭椿树,不为木匠所用,却给人遮阴乘凉……人类要获得真正的逍遥自由,就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不断揭示大自然的规律,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从大的境界上,不断挖掘事物“有用”的潜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对自然界如此,对社会中的人也是如此。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应有他一席可用之地,绝对“无用”的废人也许就是死人了。关键是用人者要善于发现对象的长处,用其所长。每一个人对自己也应该充满信心,决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悲观丧气。人们判断自己是否“有用”还是“无用”,往往也会误判。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的以金钱为依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副作用。读书、就业、升职,往往有人以金钱开路,社会风气败坏,“走后门”、“拉裙带关系”之风盛行,致使一些正直的老实人被人冷落,他们认为自己“无用”,感到前途暗淡,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这真是当今社会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当政者要从制度上堵塞“走后门”、“拉关系”的歪风,大兴“用人唯贤”、“举贤授能”之风;另一方面,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都要自立自强,,遇到一时的挫折、失败,不悲观不气馁,要认识和开发自己的才智,“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扬长避短,像庄子那样化“无用”为“有用”,化“小用”为“大用”,不要将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此处不用我,自有用我处。相信自己一定会找到派上用场的立足之地,为社会效力,为人民服务,贡献青春。 3、 探究“无为”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清静无为”。面对当时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诸侯纷争的局面,老子和庄子的主张,都体现对当时争权夺利、草菅人命的统治者的不合作态度。有人称之为“避世”处世哲学,与孔子的“有为”,积极奔走各国游说诸侯“建功立业”思想迥然不同。 庄子的“无为”果真是无所作为的“避世”吗? 我们探究一下庄子“无为”的真义。先看看庄子的原话是怎样说的: 其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故曰,古人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天地》)——天地虽然大,其运行变化是均衡的;万物虽然多,它们的条理是一致的;百姓虽然多,它们的主宰是国君。国君管理天下要以顺应事物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说,远古的君王统驭天下,一切都出自无为,顺应自然就是了。……所以说,古人养育百姓的君王不贪欲,天下便富足;自然无为,万物便将自行变化发展;清静无为,百姓就能安定。 其二,“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故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至乐》)——上天无为而自然清虚,大地无为而自然宁静,天地无为相结合,万物才能变化生长。……所以说,天和地无心作为,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从那里生长出来。人啊,谁能做到无为呢! 庄子认为,天地自有其运行规律,人们只能顺应天地的运行规律生活,不能对天地有所干预,这就是“无为”。这“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人类对天地的运行规律不干扰,顺应自然去生活,即“无为而治”,却能收到“万物皆化”,即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庄子认为,由于某些人的贪欲,实行“有为”,对天地运行横加干预破坏,引起社会的不安宁平静,争名夺利,相互厮杀,战火不断。因此,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将社会回归没有纷争、没有贪欲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这就是庄子的“无为”观点。当然,庄子幻想把社会拉回原始的混沌状态,是社会倒退的观点。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开历史倒车当然是行不通。但庄子提倡的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改革发展,不无有益的启发。社会只能向前发展,改革不能都停步,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但我们今天的改革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囿于一时一地一己之私利,人为对自然环境肆意的破坏,都会引起社会发展失衡的恶果。这样的事例,当今不是出现过很多的惨痛教训吗? 又比如,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规范和约束孩子,这不许做那不许做,久而久之便会扭曲了孩子的天性,失去淳朴天真,妨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的健康发育。为人父母能不能给孩子少一些干涉,多一些自由,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 没有私利、没有贪欲、没有仇杀、没有战争,回归人类淳朴无邪的天性,让人类同大自然和谐相处,繁荣发展。这也许是人类非常美丽的梦想。“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庄子的诘问,值得我们深思。 4、 审视“生死” 庄子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人的生死问题。 “死生,命也,其有昼夜之常,天也”(《大宗师》),——人的生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正如昼夜交替不断变化,是自然规律一样。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大地把我形体托载,并且用生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我把生存当做是好事,也同样把我的死亡看这是好事。 《大宗师》一文里写到这样一则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友,后来子桑户死了,他的好朋友孟子反、子琴张不仅不悲伤,反而一个编曲,一个鼓琴,对着尸体相互唱和。孔子的学生子贡不解的责问他们,“人死了,你们临尸而歌合乎礼仪吗?”孟子反、子琴张相视大笑回答,“你那懂得礼的真正含义啊!” 《至乐》一文记载庄子妻子死时的故事,庄子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见庄子却分开两腿呈簸箕状坐着,边敲瓦缶边唱歌。惠子说“你与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现在她衰老而死,你不哭就算了,却又敲瓦缶又唱歌,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人刚死,我怎能不哀伤呢。然而,人的生来死往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远行一样,死去的人安安静静的安息天地之间,而我却要哭泣干扰她,这不是不明白生命自然运行的道理吗?所以我停止哭泣。” 庄子就是这样看待死亡。死亡并不可怕,人的生来死往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远行一样,人活着的时候,还要劳形受苦,死了是适时得到安息,像“回家”一样,是活着的人为他(她)高兴的事情。但庄子并不是一个“厌世”不想活的人,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养生乐生。在《养生主》一文,他系统阐述这一观点,他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认为,养生之道的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顺应自然的理路行走,就可以“保身”、“全身”、“养亲”、“尽年”。庄子还引用了“庖丁解牛”的故事,阐明了这一道理。可见,庄子提倡健康地快乐地活着,当死亡自然来临的时候,要坦然面对。 庄子的生死观,对今天我们的为人处世难道没有启发吗? 许多人,一生孜孜以求名利权势、金钱美女,劳心劳形,活得很艰苦。甚至有的人绞尽心机,赢得了一定的名利地位、金钱权势,自己却不能享受丁点,或一命呜呼因劳顿而死,或触犯刑律而收监坐牢,不得善终。这样,生有何用! 淡泊名利快乐的生,顺应自然坦然的死。庄子的生死观,也许能帮助当今的人们“保身”、“全身”、“养亲”、“尽年”。 5、寻找“快乐” 庄子在《至乐》中一开始就提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人世间有没有极大的快乐呢)接着,庄子一一罗列富者、贵者、寿者、烈士、世俗的人……所有人都难以找到快乐。富者,时时担忧身体多病,积聚的钱财怎样才能用完而发愁;贵者,夜以继日忧虑如何保存厚禄和权力而劳累身体;长寿的人糊里糊涂的想着为什么还活这么久啊,被活着受苦熬煎;烈士被天下人称道,有了名声,但却不能存活自己。所有的尊贵的人,时时忧“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听不到好声音”而苦恼,这些人仅注重物质和形体上的快乐,所以都难以找到极大的快乐。庄子最后得出结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最大的快乐就是“无乐”,最大的荣誉就是在于“没有荣誉”),也就是说,人类最大的快乐,不是物质和形体上的快乐,而是在精神和心态上获得的自由欢乐!不为名不为利,摆脱世俗的权钱色欲纷争,清静无为,就可获得“至乐”。亦即庄子一再推崇的“逍遥游”。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说得多好啊!对外界物质无所依待,无己、无功、无名,获得心灵的潇洒自由,酣畅淋漓的逍遥游,这是人生寻找的最大的快乐! 6、 管好自己 对于参政议政等管理国家的大事,庄子在《人间世》借孔子的口道出了自己的观点:要管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从自身的修养做起。 《人间世》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学生颜回准备到卫国去帮助卫国国王治理国家,临行前请教孔子。孔子说,不能去啊!卫国的国君是个暴君,你去是送死,他会杀你的。孔子指出“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诸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先求自己德行充实后才去扶助别人,如果自己的德行还没有修养好,怎么能纠正暴君的过失呢)。颜回是孔子的高材生,出身穷苦,勤奋努力,谦虚好学,孔子尚且认为他不够格去卫治国。孔子向颜回提出“斋戒”的要求,颜回奇怪的发问,我家境贫穷不饮酒不食肉已经几个月了,这不算“斋戒”吗?孔子回答说,这只是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颜回说,什么是“心斋”。孔子解释“心斋”的意思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已待物者也”,“虚者,心斋也”。孔子所说的“心斋”,就是要求摈除杂念,不为眼耳所见闻左右,不为名利干扰,一心一意达到空明的心境。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了要治理国家首先要管好自己,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摈除杂念,不为名利干扰,使自己心境空明洁净,达到“心斋”的境地,这样才可以言参政议政,治理国家。也如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心斋”,就是“浩然之气”。 当今有些官员,带着各种私欲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却不尽心尽力为人民谋福利,或“一张报纸一杯茶水”混日子,无所作为;或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或居功自傲躺在功劳簿上做“官老爷”……如此怎能治理好国家!“打铁先要自身硬”、“苍蝇不叮无缝蛋”,这些老百姓总结出了的行为准则,都说明了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这与庄子赞同的“心斋”,一脉相承。首要的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心,使自己心境空明洁净,有一股“浩然之气”! 为国家为社会想做点事情的公仆们,切记啊! 2013,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