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当代太极拳的创新与发展

 友爱共同成长 2013-05-26
现实可见的学拳者普遍有几种。一是无目标的拳法学习。此类人学拳很随意,谈不上理想,亦不会用心去研究拳法的能与妙,只要练就行。二是实用性的拳法学习。这类人学拳,纯为技击,为使自己练出来的拳技有保护自身威慑他人的作用。三是名利性的拳法学习.目的是为参加某一赛事.得个名次.加入武术协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崇拜者。四是艺术型的拳法学习.出于酷爱而天生的研究进取精神,优点是出自内心的热爱,有自然的动力:缺点是理想不够完善.研习中习惯跟着感觉走.这类人如无明师点拨.常徘徊在中下水平。五是中品拳学的道路。这条道上前进着富有理想、目标和研究进取精神的精英.人数不多.却是继承、发展拳学的希望.他们知晓”取法乎上”的学习程序.其中的佼佼者,可在不悖取法乎上原则的基础上而兼具中下品的性质.吸收各派精华成为独家特色风格。
  得乎上是上品拳学的根本.以拳法更高境界为目标,学法是取法乎无。取法无名.无上、无量之究竟大法.即是所谓取法乎无,这是包涵了无、上、中、下所有内容的大学。故.欲成上品拳学.拳法的更高境界为更高理想是上品拳学的第一原则。
  (二)高度的本我自性原则
  本我自性的高度原则是为上品拳学而立的.要求学者的主体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要求开始学拳就应该使自己的个性风格完整地得到保留。现在有很多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以严谨诚恳的态度对待拳学,还未找到拳味,就想当然地做些花样,画蛇添足,把此拳架中的几个动作插到彼拳架中去,还自鸣得意地说这是自己的特点.颇有创新之谓。这种自误误人的功夫,虽不值懂拳者之一顾.但于外行人看来,反觉得是好功夫.这样的学者或拳师,十处拳场.八九皆是,既无其师的风范,更无自己的本然。有成就的拳师无不以本我为主、技法为辅、明师为助。本的含义就是我,就是自性.如孔子日:“本立道生。”古今一贯的拳法基本法则与历代各位明师不同的成法应像书僮一样无条件服从做学问的主人调遣,这位主人自然是每一位力求上品拳学的学者。
  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上品拳学的学者初学之时要学会做两面人:一面是一无所知的学生:一面是学富五车.教学有方的老师。在求知的道路上做学生的往往容易陷入盲目被动,原因是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不论有无道理.这是历来的传统。做老师则可以像检查学生作文一样地发现自己拳技的不足和缺点,提高对拳法艺术的感悟和明鉴能力。主动地研究拳理及训练方法,不断总结调整自己的运动量和实践经验,改正和弥补拳技的不足与缺点.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及时给自己制定训练目标和内容.逐渐学会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达到拳法的更高境界。这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师的好处。凡有成就的明师都有一个共,即拳学成功的最后路程并非是学就能完成的.并非是有个好老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每一位上品拳家都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气质风采,只要将本我自性的发挥与完善作为上品拳学的重要准则.努力开发和发挥自己潜在的本能和悟性.就一定会有上品拳学更大的真正成就。
  (三)全面大乘的原则
  全面大乘与不全面小乘相对应,就拳学而言.不全面小乘者学而不全、知而不深.以自己锻炼养性延命为最高成就。全面大乘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通过修为不仅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源于自然.亦必无私归宿于自然。全面大乘的原则要求学者将最基础和高层次的修学内容兼顾并学,拳学才会全面发展,硕果累累。悖于这一原则,拳学必然不全面或仅

  修至小乘。甚而走向片面毫无收获.全面大乘就有名无实。拳学是否全面大乘,要看是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拳学结构的全面性.人的主体性和拳理、拳法、兵械技能技术的基础性,历代不同流派传统拳学系列的参照性,所具有的自然自性,此三者能否全面高度统一.全面展开:二是取法的全面性.即能否依照法乎下、法平中、法乎上、法乎无循序渐进,神、妙、能兼修并举,进而无上无量:三是拳理、拳法、兵械掌握的全面性.即具体的拳架、推手、散打、兵械的知识、技能、技术的全面学习、全面训练,达到徒手与兵械的熟练和应用上的全能;四是拳法本体组合构成上的全面性,对拳技中静态与动态的手、眼、身、步法的规范协调配合应用,拳技的劲力、速度、灵敏、柔韧和神韵、风格、节奏的表现,拳技的形质和神意的完整准确把握.不同阶段有所择重,总体是不偏不倚,全面提高;五是从属于本流派拳法的兵械在运动中通过持械手的支配和身步法的配合,发挥出兵械形态的攻防效用,展现出身械合一的特色;六是理法、学养、拳内、拳外兼顾。学者应做到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拳内之学与拳外之养同步进行。

   (四)前后贯穿统一的原则

  探索拳学的奥秘.犹如实施一项伟大的工程.要有效地实施,圆满地实现.就要估计到实施过程的难度,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的学习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一个晋级明确、内容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修学计划.不能无的放矢。我们可以从运动解剖学得知.使人难于记住的骨骼、肌肉、韧带各系统条块,甚至奇经八脉和几百个穴位.会合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那么完整统一.美妙有致,形质之身受统于心神.多功能集一体,整体而具大用。上品拳学虽大而全,内容多且内涵丰富,若坚持长期细致、主次分明、有条有理的努力研习.必然万法归一.一本万殊.极富成就感。
  (五)合并同类项的优化原则
  优化原则是建立在全面大乘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原则上,是实现全面大乘上品拳学的参谋,是衡量拳学是否以长期终极为目标的尺度.其作用最终目的是为拳学的更高理想服务。
当今有很多学拳者想尽快地掌握拳学.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怎样才能尽快掌握却从未认真地思索过.亦从未考虑自身的拳理和拳技的功底扎实与否.一味地往前学.认为先大概掌握后再慢慢揣摩.一样能实现拳学之全面大乘。在这种简单浮躁的思想支配下学拳,结果以失去全面技能为代价仅换得眼前一招半式雕虫小技,以失去长期远大目标为代价换来昙花一现的微利。这是不明优化原则的作用造成的。欲使拳学达上品,就要有多年的长远规划和训练步骤。初期的一二年内要熟读理解基本拳理,同时要进行艰苦的大运动量的体能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为中期研习拳法做好基础工作.这个阶段不可能有显著效果.亦谈不上拳学之品级.要进入中期的拳法内容学习三五年后方可初见成效.而大成就则还需要七八年的深研方可告成。这不是目光短浅的速成论者可以比拟。
  (六)确立基本法的原则
  良好的体能、全面扎实的基本功、稳定的心理素质,是杰出拳法家取得成绩必备的基本法则。至于个子的高矮、体形的胖瘦、长相生得谦虚与否.则是各自的造就,属非基本法性质。非基本法对于成功的拳法家来说会因对拳理的理解和拳法实践的程度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是擅长此,就是擅长彼,造诣深者或彼与此兼而有之。拳法家在拳学上是否有造诣,不是以谁学习哪一流派拳学来决定,而是看你是否在拳理的研究和拳技的实践上是否取得成绩决定的。
 
  遵循和完善拳法中的基本法.是研习各流派拳学的人应做到的事,有了它成就上品拳学就有希望。能在拳法中体现自己的特色技法.是非基本法作用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证明各有各的思路,各有各的练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拳法学习要进入更高境界,必须搞清楚基本法这一重要课题。明了基本法.则拳学易入正道.古今上品拳学家总结的拳论就是实实在在可借鉴的有益教材,拳法中画00蛇添足、画虎类犬的事就能避免。基本法清楚明确,拳法之路就平坦宽阔,到达上品拳学的道理就像明灯一样指引着学拳者前进的方向。
  (七)中庸正大的主体性原则
  中庸要求的是“过犹不及”。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用于拳法则必须做到形与意的高度协调统一。形强意弱犯舍本求末之病,意强而形-弱jp,fJ拳法不完美。故不协调的过程或过弱都是导致拳法犯病的根本原因。所以把握好拳法的形与意的平衡统一.使具体的拳架结构外形、用法、神意没有缺陷.一举手、一投足都很到位,形质与神意协调发展.拳法方显上品之大气。
  正能胜邪.邪却不可胜正。正之能胜邪.是因为正理直气壮.邪则理曲气弱,故弱不敌强。以传拳而言,凡心有正气.以造福众人为己任的拳学大家。每到一处传拳.人人欢迎.从学者众多;而心胸狭窄、私心重有邪气的拳学小家传拳.从学者定会不多,一旦识破其小人之心.必然离去另投明师。然而正之能胜邪.不是以斩除邪为目的.而是化邪为正之用。要削弱邪的力量,增加正的能量.拳学大家要以正大气质和科学之拳学去征服和改造拳学小家邪小气质和不科学之拳学部分而为正用。如此拳学大家气质更正更大.拳学更科学完善。
  (八)为用而学.为创新变法而继承的原则
拳法学习上的弊病之多,至少是几百条,而其中主要的是学而不用,继承而不创新一大病根。为用而学、即用先学:为创新而继承,继承也就在创新之中.这是上品拳学对学拳者的要求。如此,学习与继承的目的就永远是清楚和落实的,就不会被印象派画一样的手段任意夸张而遮掩。

  学习拳理要借助现代科学知识手段去辨别落后与先进的拳理.努力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行动实践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有的放矢地指导练习;用正确的拳理引导实践.达到有效的拳法实践印证正确的拳理:行动实践是整体学习的组成部分,要做到学与行结合,学与用相融。学与行关键是继承,一般注重手、眼、身、步法。而用关键在随机应变,是学与行的相互印证.故有创造性.手、眼、身、步法外更重在用心。学与用的关系,如同有规矩的推手与无规矩的散推实战,不通过有规矩的推手这一程序锻炼,无法感受到常规八劲之法的变化和与之派生出的各种劲法.因而无法在散推实战中化打.

   故散推时死守八劲之法,是不能制胜的。所以推手应着重于实战性的散推,实战性的散推是最灵活的推手。高度统一的学与用.既得于手、眼、身、步法.又得于心,方是得到真传。学必须是实在的学,用亦须是灵活的用:学的目的在于用,方谓实学,方谓真学。 上述上品拳学的八大原则,是指导拳学实践,使拳学不致背离正确大方向的指南针,同时也是衡量拳学是否臻于上品的标准。只贯彻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则,而不是全部原则,不是完整真正的上品拳学。因此,学拳者应熟记于心,若发现有所偏离时,要及时加以调整,使拳学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