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笔意 ——书法的灵魂

 聽雨軒sjh 2013-05-26
笔意
                           ——书法的灵魂
目录;
   1、笔意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2、笔意是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
   3、笔意的基本特征是以神驭形
   4、笔意是能唤起心灵共鸣的艺术语言
   5、笔意是引导欣赏者追思的无限的情思意蕴
 
     我们知道,笔法可以使汉字的点画有一个好的质感和形态。笔势可以赋予汉字以生命。书法发展到此并没有停止。汉字有了生命力,紧接着就引发出一系列带有生命特征的问题。正如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从表面上人们可以看到他的肢体是否健全,比例是否匀称.生性是否活跃,具有什么样的常态等外在特征。但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外在表象,进一步感知他的性情、气质、修养、追求等这些灵魂深处最核心的精神状态。这在书法上就称为笔意。
    从客观上讲,如果说笔法、笔势仍属“外在形态”的技法范畴的话,笔意则是一种法形之上的,超然于笔墨之外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是意识、意象、意念、意味的总称,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种不可能完全靠理性把握的抽象的精神状态。

    1、笔意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说到笔意,自然联想到中国的写意画。中国画和德国音乐、希腊雕塑并称世界三大艺术。中国画之所以有如此的魔力,就在于它突破了具象再现的写实手法,实现了具象与意象的巧妙结合。以传神达意为最高境界,使人透过一沙看到整个世界、透过一花窥视一个王国。方寸之间可神游万里。比真实更典型、更动人。
    中国画在立意上,历来强调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不似则欺人,似之不为也”,这就说明了中国画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是像不像的问题。如果单纯的像,摄影艺术已达到极至。但也不能完全不像,这是欺人的做法。这似与不似之间,是个非常广阔无垠的宇宙概念。由于主观能动性不同,主观对客观认识的侧重点和侧重面不同,表现事物的层次不同;主观能动地把握似与不似度也不同,因而表现同一事物,不同的画家在形象上会有十分巨大的差异性,甚至完全不同。创作者和欣赏者可以展开主观想像的翅膀,在这个空间中遨游。中国画以中国书法作为底蕴,而中国的书法将线条的表现力达到了无有穷尽的程度,它能淋漓尽致地反映阴阳、刚柔、违和、黑白、虚实等自然现象。它的精神意趣,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形态契合。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来源 书法屋:www.)因此,中国书法给创作者提供的创作空间远比绘画大得多。它可以不受任何客观物质世界的制约,不受客观物质形态的限制,创作主体可以超越情节,跨越时空,直接用线条逼近理想中抽象美的境界。
    书法和自然界中一切形态契合的实现.既是创作主体心。灵活动的表现,也是对一种感觉的认定和把握。有时这种感觉是模糊甚至是不确定的。老子日:“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书法就是这种无象之象,无物之物,非概念所能涵括,非思维所能穷尽,非排列所能重复,“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孙过庭《书谱》)的产物。
 
    2、笔意是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

    笔意虽然是主观世界的产物,但它仍来源于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觉和升华。因而才会形成创作上的千差万别、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加之人有生理和心理的个性特征,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艺术观和审美情趣的巨大差异。进而铸就了艺术家的不同的心理追求和不自觉的艺术表现。
    创作前的“立意”,就是作者心灵的酝酿和心机的泄露,创作时毛笔通过作者的眼、心、手,忠实地将其艺术观点、学识、意趣、修养、性灵以及长期在艺术追求中的情绪积累等潜意识作用,像“心电图”机测试心脏微弱的电波一样赤裸裸地描画出来。
    从横向说,
书法分为不同的品类,各领风骚。清代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揖》中将书法的品类划分为五品,即“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日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日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日佳品”。从纵向说,清代刘熙载在其所著《艺概》中,将欣赏者首先接收到作品的气息、格调称为书气,并强调以“士”气为上,他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徘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气之弃也。”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分析,古人都把书法作为主观认识的外在流露。从西汉扬雄著名的“书,心画也”学说到清代刘熙载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的著名论断。都强调“书如其人”。当然,这个如其人并不是指他的阶级立场,政治观点,道德水准,而是他的学识,才智和艺术修养。这种人与书的一致性,恰恰证明了作者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是不可抗拒的。如果学书者想绕过主体精神的修养和提高,一味在形式上搞花拳绣腿,博一时之哗众取宠,那么就必然走向与书法毫不相干的歪门邪道上去。
 
   3、笔意的基本特征是以神驭形

    中国的文字是从简单的描绘自然的物象和自身的形体而发展起来的。在几朴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文字艺术从来就没有把刻画自然界的外在形象。作为艺术的终极目标,更看重的是心理感受和主观再创造,强调主客观的“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并不是数量上的重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汉字不再起到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功能,逐渐离开了具象成为抽象图形,书法线条也抽象为艺术符号,溶人艺术和哲学的理念之中。神采上升为第一位,形质则下降到次要的地位。只要有利于神的传达,创作主体可以在汉字的形体上进行大幅度的简化和强烈的变形。中国的汉字恰恰在这方面有它的优长。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书法线条的艺术承载力,比如,点如高山坠石、撇似钢刀利刃等等,它像戏曲的程式动作一样,一招一式都能给人以美感。这种把书法的线条与自然界的某种现象直接对应的审美方法,只能满足一定层次的审美需求,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或整体上显示出超现实的精神需要.
    不少朋友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了“唯物”的道路而误人歧途,他们把书意简单地理解为重点描绘汉字初创时期的自然形态,比如写龙字,好像画一条龙,写水字好像画一条河。如此发展下去,毫无道理非常勉强的变形和非书非画的写真,不是归为“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孙过庭《书谱》),就是误人野狐禅。
    清代刘熙载有一段名言,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这是说明初学者必须有严格的基础技法训练,这好理解。字写得工整了为什么要求不工,而且还说所求的不工整是工整得到了极端的表现呢?回答的理由:
    一是书法技法的学习和掌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分强调技法而忽视神韵、意境无疑等于舍本而求末,最终是理智压制了情感,法度左右了性灵,而走上人工雕琢的工艺美术道路上去。
    二是由工求不工的动因,是精神在起主导作用。由工.求不工,求的是精神、求得是气格、求得是意境。不工之时正是神现之日。只有忘怀楷则、心手无间,才能达到“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的境界。(来源 书法屋:www.)从第一个不工到最后一个不工(其中还包含着若干次反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由法度到解脱,由形质到性情,由表象到本质的转移,从而使艺术的创作逐步进人对人生、人性、形式上的大彻大悟的阶段。进人到一个更高的,只可意会的精神境界之中。
 
    4、笔意是能唤起心灵共鸣的艺术语言

    中国书法以点线为基本艺术要素,加之软笔生纸的推波助澜,使这些点线能够最直接、最准确、最简洁地反映创作者的生理律动和情绪上的变化,因而也就形成了书法艺术的特殊语言,这种语言丰富得简直可涵盖一切。“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孙过庭《书谱)))。中国的绘画都要到这里寻找语言。“如果说色彩更具有原始性,接近生物本能的话,那么书法线条这种抽象符号更具精神性。他有严格的组合规律,与世界万物同构,尤与主体人的生理、心理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净化了的形式,它自由而严格,超脱了狭隘单纯模仿客观事物的方式,将书家和欣赏者引人更广阔、更深刻的情感、哲理之中”(周俊杰《书法—-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
    作为书法艺术语言的基本单位点、线。也具有艺术的双重性。一方面点线本身有其形意感,并不是完全抽象的。正如古人所云,一横画如千里阵云,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等等。但这种形意感又确实没有其它视觉艺术那样有着明确、可视的具体形象,而是表现了客观事物的某种大意。另一方面,当这些点线贯彻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这些线条就成为一种“载体”,形象虽为点画,内涵确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用笔的力量节奏,用墨的枯润虚实,线条的柔坚滑涩等,表现了自然与人的生命现象。唤起了欣赏者同样的情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自己心里唤起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的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不但对创作主体,就是对欣赏者也提出了要求,同是一幅作品,不同的欣赏者接收的是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果欣赏者接收或感觉到的比较靠近作者的用意,那么就要求欣赏者大体上具备同作者差不多的艺术素质、艺术修养水平。(来源 书法屋:www.)对于书法的这种唤起功能,陆维钊先生谈过他的感受,他说:uF以用以下几种形容词来表达对它品鉴的感觉.如:沉雄、豪劲、清丽、和婉、端庄、厚重、调悦、俊逸、浑穆、苍古、高逸、幽雅等。而欣赏的人,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沉雄、豪劲)、美人(清丽、和婉)、君子(端庄、厚重)、才士(调悦、俊逸)、野老(浑穆、苍古)、隐者(高逸、幽雅)相对,无形中受其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有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这便是学书法的价值”。
 
    5、笔意是引导欣赏者追思的无限的情思意蕴

    黑格尔把东方艺术称之为“象征性艺术”,那么艺术的最高阶段即为意境。对于意境,有的说是主观与客观的契合,心与物的融彻,情与景的交流。有的说是主体精神的“情”、“理”与作品中的“神”、“形”等因素模糊的集合体。说得更直接一些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中国的诗、书、画是最具意境特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象征、暗喻的手法历来是诗人、书画家追求的目标。象征性作品有大面积的“留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象征性作品有强烈的导向性,不但可以把欣赏者诱人其中.而且还诱导欣赏者进人一个超出物象的自我完善的理想境界。这时作品的意境就可以方寸之间包容宇宙,在有形中超脱无形,在刹那之中指示永恒。
    清末
康有为先生看到博大斑斓的北魏碑刻时,他似乎感到有一种公开的或隐藏在真实意义背后的形象,一种有生命感的活的东西。他在评论北碑时一开始就说“鬓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图84)。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骆鸯跨鹤(图85)……”轩辕古圣、瑶岛散仙是于f·么样子.谁也没见过,即使是从神话、小说中听来的,也只是别人的想像而已。这种想像即有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一面。又有万众一心趋向典型的一面。因此,当我们再重新审示鬓龙颜碑和石门铭时,除了十分佩服康有为能准确地和古人沟通消息外,每个人又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新的遐想、新的感受。
 


    书法高手牢牢地把握住象征、暗喻的艺术手段,用比较原始的方法,简洁的线条.表现丰富的个性情感,以致达到以少胜多的奇迹。在手段上,甘愿冒着“无法”、“不工”的危险,也要追求某种意境。近代书画大家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史上将西洋的绘画、音乐、戏剧引人国内的先锋,也是书法、诗文集大成者。他遁人空门后,将中国的儒、释、道的哲学精神渗人其书法之中。他那简得无法再简的线条有着巨大的张力。观其书意,油然而生一种“一尘不染、无上清凉”的境界(图86).无疑是书意高手。他的这种表现手段令许多只重技法不知书意者大惑不解。同时,也使得不少仿李的人,因不知其理而失去原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