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盖世之战斗指南之杰作--《制胜的科学》

 西纳 2013-05-26

搬运自军网佚名:

   《制胜的科学》是苏沃洛夫于1796年在图利钦任俄军司令时为部队制订的战术训练细则。该书是苏沃洛夫五十余年作战训练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十八世纪西欧传统军事思想的批判,堪称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军事著作。

   十八世纪西欧的军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兵员补充实行雇佣兵役制,因而士气很低,后方勤务过于庞杂,而且组织得很差,使军队失去了野战机动的自由。当时到处流行一种所谓"警戒线战略",即部队的指挥官们力图避免广泛的野战机动和目的坚决的交战,而沿边境线构筑预先囤集大批粮食的堡垒,以防敌人的进攻。在战术领域由于使用线式作战队形,军队失去在战场上进行机动的能力。步兵的齐射和而后的正面冲击是线式战术的主要战法。在军队管理和军事训练方面实行棍棒纪律和形式主义,进行一些不符合实战需要的操练,严重地损害了部队的战斗力,上述以普鲁士为代表的西欧军事思想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时期发展到顶点,成为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效仿的榜样。

   苏沃洛夫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并接受了战斗洗礼。他参加的第一次战争就是反普鲁士的七年战争,在战争中,他英勇地指挥一个骑兵团同敌人作战,一直打到柏林。在战争中他以自己的作战行动粉碎了普鲁士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将普军同俄军相比,他既发现了普鲁士军队的致使缺点,也看到了俄军的不足之处。与普军的雇佣兵相比,俄军是由农奴征集而来的单一的民族军队,因而其士兵在作战中表现出忠诚、勇敢、顽强、艰苦等优良的战斗素质;但俄军将领的无能、残酷压榨士兵的野蛮行为却大大压抑了士兵的主动性,损害了战斗力。为了把俄军建设成欧洲的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对俄军的作战、训练,乃至日常生活管理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就是苏沃洛夫参加七年战争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七年战争结束后,苏沃洛夫因作战有功曾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赐见,并被委托为阿斯特拉罕步兵团团长,六个月后又改任苏兹达尔步兵团团长。苏沃洛夫就任苏兹达尔团团长期间,以特有的毅力在全团推行改革,改革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他所制订的著名的《苏兹达尔团条令》中,这个条令就是我们要详细介绍的《制胜的科学》的雏形。

   《苏兹达尔团条令》对全团的生活,上自作战训练,下至士兵的内务生活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全团所有军官人手一册。该条令的主要精神是:一,废除棍棒纪律,提倡自觉纪律,从尊重士兵的人格入手唤起士兵的自尊心、主动性和完成任务的信心。二,按实战的需要训练部队,摈弃一切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三,对的内容和过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苏沃洛夫认为,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整个训练过程是由军官的示范、士兵的反复演练和上级对下级的检查三个阶段构成。苏沃洛夫推行的改革和整训使苏兹达尔团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在以后的几次战争中屡建战功的英雄部队。苏沃洛夫制订的《苏兹达尔团条令》和他在此以后三十余年间的作战经验,为《制胜的科学》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96年苏沃洛夫任俄军司令时,为准备同法国人作战,在图利钦对所属部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每当训练开始时,总是由元帅或某个团长或连长向士兵们再一次提示苏沃洛夫制订的一套战术训练细则的要点,这套细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是供长官用的,主要是阐述苏沃洛夫的训练方法。《制胜的科学》要求野战演习从检查人员的训练程度、进行战斗的能力、分队的纪律和凝聚力,以及使用武器的技能开始,只有在此之后才转入分队和部队的作战训练。《制胜的科学》非常重视进攻和横队、纵队、方阵等各种形式的冲击演练。苏沃洛夫特别推崇贯穿冲击的演练,他把部队分成两支对峙的力量,每一队沿正面展开。两队人同时面对面前进。直到相距百步、按口令向对方冲击,步兵跑步,骑兵驰马。步兵手持毛瑟枪上好刺刀准备厮杀,只在快要同"敌人"接触时才枪尖向上。当两队相遇,士兵要敏捷地把枪一侧,半面向右转,以使两队互相穿过而不受伤。演习再伴以鼓声和空包弹的枪炮声就更加接近实战。

   苏沃洛夫在《制胜的科学》中还对射击方法提出了批评性意见。他认为,射击的基本要求是要瞄准和消灭敌人。他对当时流行的齐射采取否定态度,因为当时的火枪射程近,在你重新装弹时敌人会冲杀过来。

   《制胜的科学》第二部分是向士兵口授必需的知识,其中包括军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在不同作战情况下如何进行战斗的指示。

   关于军人教育的军队训练,苏沃洛夫用言简意贬的谚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学则明,不学则愚""事怕行家""农民不会掌犁,庄稼就长不出来"。苏沃洛夫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一个有学问的可以顶三个或六个,甚至十个没有学问的。苏沃洛夫对昏庸无知者十分厌恶,在《制胜的科学》中就有"因昏庸无知,是军官的逮捕,是校官的从上校起关禁闭"的规定。相反,对聪明机智者却倍加赞赏。他经常向下属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以启发他们的智慧。有一天夜间,苏沃洛夫看到一个哨兵正抬头仰视星空,就走近问道:"小伙子,天上有多少颗星?"哨兵不慌不忙地回答:"5623831颗星。"苏沃洛夫说:"不对!"哨兵机警地答道:"请原谅,殿下!你若不信的话,就自己数一数,看看我所说的对不对。"苏沃洛夫满意地说:"饶了我吧,上帝,好样的!"并奖励了这个士兵。

   苏沃洛夫在《制胜的科学》中列举了士兵应该具备的素质:"服从上级,加强训练,听从指挥,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执行军人守则,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着装整洁,精神饱满,勇敢顽强,争取胜利,光荣,光荣,光荣!"苏沃洛夫提出的上述那些士兵应具备的素质即使从现代军事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也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这些素质的总和表现了一个军人或士兵的光辉形象,而这些素质的排列顺序则反映了一个真正的军人或士兵成长的过程。

   有关在各种条件下同敌人作战的指示是苏沃洛夫几十年作战经验的总结,在《制胜的科学》中占重要地位。苏沃洛夫在这里提出了著名的军事学术的三条战术原则,即观察、快速和猛攻。

   观察就是通过必要的勘察和侦察确定"如何安营,如何行进,向何处冲击、追求和打击敌人"。苏沃洛夫非常重视观察,因为它是定下决心和制订作战计划的基础。每次重大的会战之前,他都亲临战场进行观察。如在1789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的雷姆尼克河交战中,年过六旬的俄军统帅苏沃洛夫为了弄清敌情爬上树顶观察土军的阵地,发现土军阵地受河流、峡谷和森林的掩护易于防守,但翼侧兵力较弱。于是他就制订了俄军进攻翼侧,奥军(俄国的盟军)钳制中央,俄军粉碎土军民办侧后再掉转方向与奥军会合共歼土军主力的作战计划,结果取得了交战的胜利。

   第二条原则是快速。要实现快速,必须周密地组织行军,掌握好行军的速度、休息的时间和方法。快速原则是苏沃洛夫的一贯思想,他认为胜利是由两条腿决定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在上面提到的雷姆尼克河交战中,苏沃洛夫的部队已经同土军遭遇,但统率土军的土耳其宰相仍以为俄军还在几百里以外的普仙谢尼。俄军犹如"神兵天降",使土军闻风丧胆,土崩瓦解。当然,苏沃洛夫在图利钦训练部队时把快速作为一条战术原则写进》制胜的科学《还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因为这里的训练实际上就是为长途跋涉参加反法战争作装备。事实证明,后来俄军远征意大利和进军瑞士翻越阿尔卑斯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得力于他们在训练中坚持在作战中实践快速原则。

   第三个原则是猛攻。这是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关键时刻,主要以冷兵器杀伤敌人。猛攻时通常是骑兵冲杀在前,步兵随后,展开成三列横队,第一列突破,第二列将敌砍翻在地,第三列最后完成战斗任务。

   苏沃洛夫主张在肉搏战中把白刃战和火力结合起来,"射击要少而准,刺刀要刺得狠"。在当时火器射程近、装弹费时的情况下,他更重视白刃战,认为"子弹会上当,刺刀不会上当。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当然,苏沃洛夫提倡白刃战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火器不完善,还在于白刃战能充分发挥俄军的精神优势,胜敌一筹。

   苏沃洛夫在战略上主张坚决的进攻,在战术上则主张积极的攻击。他认为,野战中有三种攻击:向较弱的翼侧攻击;向中部攻击;向后方攻击。他认为,同前两者比起来,向后方攻击为好,俣只适用于规模不大的军队。苏沃洛夫重视攻击的神速性。看到敌人把导火索接在霰弹上,就要迎着霰弹冲过去,不等敌人发射下一发霰弹就把大炮夺过来。

   苏沃洛夫强调作战指挥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灵活使用横队、纵队和方阵等作战队形。用横队对付敌人的正规军,用方阵对付异教徒,用纵队同法国人作战。

   要特别指出的是苏沃洛夫非常忌讳"退却"这个词。在《制胜的科学》中,谈到退却时的排射击时,他说:"最好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它对士兵的影响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步兵和骑兵不要去考虑任何退却!"根据同样的理由,他规定行军中前不等后,后边的应向前边的看齐。在苏沃洛夫的辞典里没有"退却",只有"前进"

   在即将结束对《制胜的科学》的评述时,我想用苏沃洛夫本人在两个不同场合的谈话来总结和概括该书所包含的思想或许更为合适。一是在1798年俄国参加反法战争前夕,沙皇保罗一世曾派德柳米安将军征求正在流放中的苏沃洛夫对未来的反法战争的战略计划有什么意见时,苏沃洛夫说:

   "1)只能进攻。

   "2)进军要神速,使用冷兵器短兵相接的冲锋要激烈紧张。

   "3)在观察情况良好的条件下不要讲求任何有条不紊的行动。

   "4)要给总司令以全权。

   "5)要在开阔地攻击,打击敌人。

   "6)不要花费时间实施包围……要塞要强攻并在一开始就投入有生力量,尽快攻取之,这样能减少伤亡。

   "7)任何时候都不要为守护各个据点分散兵力。如敌绕过据点则更好,因为他们靠得更近了,更容易被击溃。"

   沙皇保罗一世在盟国的要求下不得不重新起用苏沃洛夫。1799年,苏沃洛夫作为俄奥联军总司令来到北意大利的维罗纳市,出席了意大利人和俄国、奥国将军们为其举行的隆重的欢迎仪式。当俄国和奥国的将军们等待这位新来的总司令训话时,苏沃洛夫来回踱了几次便自言自语地说:"服从上级!加强训练!队列行进每步一俄尺!转弯时每步一俄尺半!前不等后!出其不意!要进攻!使用冷兵器--刺刀、马刀!不失分秒地打击敌人,夺取战利品!要克服一切困难,甚至难以想象的障碍!穷追莫舍,歼敌务尽!哥萨克骑兵追捕逃散之敌,夺取其全部辎重。一刻不停,乘胜前进!像牧羊人赶羊一样!进攻,扫除路上的一切障碍!不要派巡逻队!谨防敌人进行侦察以探明我军意图。要坚定不移,要有预见性、观察力、时间性、勇敢精神,要猛攻!"这听起来这不像郑重其事的谈话,只是一些不连贯的词和句子,但却是苏沃洛夫军事思想的精髓。

   苏沃洛夫以其赫赫的战功表明,《制胜的科学》所阐明的思想和原则确实是战无不胜的。其核心是:尊重士兵的人格和积极性,提倡自觉纪律,反对棍棒纪律;以实战的需要训练部队,反对形式主义;用最能反映俄国士兵精神优势的作战方式方法同敌人作战。很明显,这些思想同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和十八世纪的西欧军事传统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以《制胜的科学》为代表的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非但没有得到俄国和西欧各国官方的承认,苏本人反而屡遭俄国宫廷的迫害和普鲁士军事传统辩护士的攻击。这些迫害和攻击无损于苏沃洛夫的伟大,也无法阻止《制胜的科学》对当时和后来的军事思想的影响。

   以《制胜的科学》为代表的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已作为俄罗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载于俄国的历史,对俄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制胜的科学》继承和恢复了曾一度遭到破坏的彼得大帝的军事传统,培养和教育了十八世纪后半叶整整一代俄国军官和士兵,使俄国军队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军队。

   《制胜的科学》是苏沃洛夫在图利钦以法国为作战对象的训练中最终形成的,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为1812年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作了准备。《制胜的科学》所倡导的作战和训练原则为苏沃洛夫的学生和战友库图佐夫、巴格拉季昂等人继承和发扬,成为俄国军事学术的基础。《制胜的科学》最初发表于1806年,在俄国同土耳其和拿破仑法国的作战中再版八次。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建立的苏联红军对以《制胜的科学》为代表的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给予了真正的评价,确认了它在俄国军事学术中的主导地位。1918年,列宁批准的《红军战士手册》直接从《制胜的科学》中摘录了十条重要的警句作为红军战士的守则,由此可见一斑。这十条是:

   1、士兵应当健康、勇敢、坚定和诚实。

   2、每个军人都应了解自己的行动。

   3、练兵场上艰苦,行军路上轻松;练兵场上轻松,行军路上艰苦。

   4、射击要少而准,刺刀要刺得狠。

   5、鹿能穿过的地方,士兵也能过。

   6、不要欺负老百姓,士兵不是强盗。

   7、军事学术三原则:一观察,二快速,三猛攻。

   8、学则明,不学则愚。事怕行家。

   9、服从上级,加强训练,遵守纪律,讲究卫生,身体健康,着装整洁,精神饱满,勇敢顽强,争取胜利。

   10"昏庸无智"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该死的"昏庸无智""昏庸无智"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可见,《制胜的科学》作为科学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性。苏沃洛夫关于尊重士兵的人格和自觉性,训练和作战的关系,精神的作用及士兵应具备的素质的论述,还有他在作战、训练中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制胜的科学》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更可供为正义而战的人民军队来学习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