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话葫芦

 翠明红枫 2013-05-27

养生话葫芦

 

 毛克起

       现在,不少人喜欢手里摆弄个小葫芦,或是在家里放个文玩葫芦赏心悦目。手捻葫芦是手把件的一种,是养生的一个好工具,可以活动手指和手掌上的神经、肌肉,起到按摩穴位、健身养生的功效。

       葫芦在中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

       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宋代以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更多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甚至出现了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

       葫芦可为药,味甘,性平滑无毒,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可解毒,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葫芦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又可治面目、四肢肿,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痈疽恶疮。

       尤以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鲜葫芦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C)、脂肪、蛋白质。有止渴、解毒功效。治水肿、消臌胀。生食或煎汤饮,能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葫芦有很多品种,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曰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现在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

       但古人的分类并不统一,李时珍解释匏、壶的含义正好与陆佃相反,即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崔豹在《古今注》中则认为瓠、匏、壶卢、瓢等不是种与种的区别,而是种属之别。

       他认为“瓠”是一切葫芦的总称,而匏、壶卢、瓢、悬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别罢了。就其质来说,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

       从《诗经》有记载算来,中国栽培葫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收藏家马未都在他的《醉文明》中说:这种可以吃的葫芦是瘦长形的,有点儿像粗一点儿的丝瓜,在古汉语中称为“瓠(hù)”。

       北京有一种很有名的小吃叫“瓠溻子”,说的就是这种东西,是指用嫩葫芦擦成丝,跟面和鸡蛋裹在一起,然后摊成饼状,小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