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葫芦谈

 青梅煮茶 2015-01-09

  北京故宫的文物中,有三件葫芦制藏品:

  一为“缠枝莲寿字盒”。它的盖和底都是“鼓腔形”的,上面有缠枝莲花四朵,中间插着寿字图案。盖和底严丝合缝。

  二为“蒜头瓶”。它由五个类椭圆的瓣构成,瓶肩有突出的双勾“仰俯纹”,瓶身上有浮雕式的莲花图案,色泽如古铜,光可鉴人。

  三为“葫芦三弦琴”。它的共鸣箱是一只夹扁了的葫芦,正面有压模的“海水飞鸥”图案,背面有在松、石、大海的背景上,福、禄、寿三个神仙骑着麒麟上寿的图案。两侧有对联:“三星同庆祝万寿,四海来朝贺太平。”    

  这三件藏品都出自清代,其上刻有“康熙赏玩”“康熙御玩”等字样。

  乾隆在其相关的御诗序中曰:“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圣祖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碗、盂、盆、盒唯所命。盖朴可尚,而巧非人力之能为也。”

  当然,葫芦在中国古已有之。不过,最早不是叫“葫芦”。“葫”原意指大蒜;“芦”指芦苇。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考证,葫芦,本当写为“壶卢”,写成“葫芦”是白字。

  从《诗经》看,古时葫芦有五称:《邺风·匏有苦叶》和《大雅·公刘》中称“匏”;《卫风·硕人》中称“瓠”;《豳风·七月》中称“壶”;《豳风·东山》中称“瓜苦”,“苦”即是“瓠”;《小雅·南有嘉鱼》中称“甘瓠”。

  不同外形的葫芦,与其名称亦有关系:

  圆而长,筒形的称“瓠”。丫腰,两个球体相接,上面有柄,中间有细腰,称“蒲卢”。“蒲卢”的原意就是细腰,一种细腰土蜂也叫蒲卢。短柄的,下面是个大球,上面有个较短、较细的柄,称“壶”,因锯开能做瓢,故也称“瓢”。无柄,圆大而扁,称“匏”。

  将葫芦制成玩物,以至成为后世收藏品的,多是经过“拼制”或“范制”的葫芦。

  “拼制”是把即将成熟的葫芦剖开,将各个部分按自己的要求组合、黏接,使之长成需要的样子,古人称为“治匏”。此技艺大概开创在明代。

  据明《嘉兴府志》记载,当时其地有三大治匏高手,其最绝者能让葫芦长成“鼓腹侈口,高圈足”,如古代礼器“匏尊”。

  “范制”是将幼小的葫芦套上模子,让它长成模子设定的样子。根据乾隆的意思,当为清代开创,就是所谓的“取架匏而规模之”。

  不过,如今保存在日本的葫芦制双耳盖罐“八臣瓢”,上面有三幅画:一幅是《孔子与荣启期问答图》,一幅是《鬼谷子向苏秦、张仪授教图》,一幅是《商山四皓盘游图》,它们都为“范制”,却被认为是唐人风格。所以,“范制”又被某些专家认定始于唐代。

  此外,除了将葫芦彻底异化的“拼制”和“范制”,对葫芦表面的加工还有六种方法:

  削画:先将葫芦染成深颜色,再用刀把染上的色刮掉,露出本来的白茬,以形成书画。

  刻画:将葫芦表面去污后,用针状的刀,在表皮上作书画。

  彩绘:用颜料或油漆在葫芦上作书画。

  镂雕:就是用阳雕、阴雕、透雕、镂空等手法在葫芦上作书画。

  烙烫:用香火加热铁针,在葫芦表皮上烫出书画来。

  砑花:用钝刀把葫芦上书画周围的部分压下去,让书画部分突出来。

  如今“拼制”葫芦已非常少见,“范制”的也不多,大量的,仅是表面处理一下而已。

  其实,就收藏言,人工的还是不如天然的。据《明宫史》载,有种葫芦只有豌豆大小,名“草里金”。当时就值十几两银子,如果保存至今,成了古董,岂非价值连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