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符言第十二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5-28

 

【原文】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欤。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译文】安定徐缓公正静默,其施加于法度无不柔软。善于交往而不安静,就空虚心灵平和意气,以等待倾覆和损失。

以上主位。

眼睛要重视看得明,耳朵要重视听得见,心要重视智商高。以天下人的眼睛来看天下,那么没有看不见的东西,以天下人的耳朵来听天下,那么没有听不见的声音,以天下人的心思来思虑天下,那么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聚集天下人的智能共同前进,那么明白就不会被蔽塞了。

以上主明。

规律的方法说:不要坚强而拒绝,允许那么就防守,拒绝就会造成闭塞。高山仰望它就能看到顶;深渊测量它就能量到底,神明的规律的办法,就是端正安静也不能到达极点的。

以上主规律。

使用赏赐贵在诚信,使用刑罚贵在坚决。刑罚赏赐都守信用,必然要验证于人们的耳目就能看到听到的,其没有看到听到的人,莫不会被潜移默化。诚能畅通天地,通达神明,何况是奸邪伪善的人干扰君主呢?

以上主赏赐。

一是天道,二是地道,三是人道。四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那里?

以上主问。

心作为于九窍的治理,君主作为于五官的最高位。作为于善良的君主给予奖赏,作为于错误的君主给予惩罚。君主凭借其所以要求的,因此给予奖赏,那么就不会辛劳。圣人使用这些,所以能够赏赐。凭借而遵循道理,所以能够长久。

以上主凭借。

君主不可以不周密,君主不周密,那么群臣就会在下面混乱。家庭里如果没有常规,内外就会不沟通,怎么知道人们所听闻的是什么呢?开关大门不对,就不会见到根源。

以上主周密。

第一是要长出许多眼睛,第二是要飞出许多耳朵,第三是要培养明白事理的能力。明白地知道千里之外,隐微之中的事情,就叫做洞察了奸邪。奸邪动摇了那么就会暗中改变主意。

以上主恭敬。

遵循名份而重视,安全而完善,名与实互相产生,反过来就是真情,所以说:名称恰当那么就是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事理,事理产生于名与实的规律。规律产生于和谐,和谐产生于恰当。

以上主名。

【说明】本篇《符言》,与文子的《符言》意思相同,都是指已经验证、已经应验了的言论,但内容并不相同,倒是与《管子·九守》篇有部分相同,读者可以互相比较参看。已经验证、已经应验了的言论是什么呢?第一节,讲位置,意思是要人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安定、徐缓、公正、静默,其施加于法度无不柔软,是指人们对待法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人们采用混乱、急速、偏私、浮躁的态度对待法度,那么就不是柔软而是坚硬了。所以,关键是我们自己的位置和态度。

第二节,讲明白,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眼睛来看,以自己的耳朵来听,以自己的心来寻求所谓的智慧,还自以为很明白,其实这是糊涂。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同的,是别有风彩的,有人看到的是阳光面,有人看到的是阴暗面,有人看到的是平面,有人看到的是立体面,有人看到的是横切面,有人看到的是纵深面,有人站得高看得远,有人站得低看得近,这取决于每个人角度、立场、高低的不同。所以,要和同于众人的看法才能称之为明白。也就是说,不能以自己的明白去代替他人的糊涂,焉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众人皆醒我独醉?

第三节,讲规律,其中心意思就是讲不要固步自封、固执己见,自己坚强而拒绝其它任何学问,就会造成自己心灵的闭塞。世界如此之博大,是我们这一生这一点狭隘的知识所能了解所能包容的吗?有人说,高山仰望它就不能看到顶;深渊测量它也不能量到底,但鬼谷子认为,高山仰望它就能看到顶;深渊测量它就能量到底。所以,固执己见只能使自己闭塞。这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规律,有谁能真正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即使是专家,也只能讲清楚一小部分的规律。所以,尊重规律,不要固执己见。

第四节,讲赏赐与惩罚,我们都是社会人,既然是社会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那么,是人情关系重要?还是法度重要?如果我们认为人情关系重要,那么我们为了维护人情关系,就会破坏社会法度。如果我们认为社会法度重要,那么我们只有牺牲人情关系。所以,使用赏赐贵在诚信,使用刑罚贵在坚决。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交流沟通时,也要有一定的底线,不能因为人情关系而导致社会混乱。因为混乱的社会对任何人都是不利的。

第五节,讲询问,我们现代人,很不善于询问,原因在于询问别人很没有“面子”,会丢人,会被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懂而别人懂,尤其是一个比我穷的人,一个比我年龄小的人,一个社会地位不如我的人,他凭什么比我懂得多,我凭什么要问他?难道金钱、地位与知识能画等号吗?所以鬼谷子说,想一想,天、地、人道,四方上下,前后左右,你都懂吗?

第六节,讲凭借,只有凭借一个平台,才能做事,只有凭借时势,事情才能成功;只有凭借我们的人生道路,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可是有些人却异想天开,叫喊着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就能够成功吗?

第七节,讲周密,一个家庭里要有规矩,全家人才会内外沟通,才能知晓人们的所听所闻;如果家长独断专行,全家人唯唯喏喏,家长只凭着自己的意愿做事,这样的家庭能长久吗?而所谓规矩,则是周密的,不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第八节,讲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万事万物,恭敬地对待身边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眼睛、耳朵,才能真正明白事理。如果飞扬跋扈、固步自封、固执己见,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远离,都会不说真话,又怎么能明白地知道千里之外,隐微之中的事情呢?

第九节,讲名与实,与孔子、荀子的“正名”很相似,“正名”理论是孔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个明白的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按照其社会角色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按照其社会角色遵循各自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名称和实质应当互相关联,如果事物相类似,就应当叫同一名称。如果事物相异,就应当叫不同的名称。荀子提出“正名”,就是要使本来如此的就本来如此,不要用一些奇谈怪论把本来如此的变成本来不如此了。只有让本来如此的依然还是本来如此,不凭借奇谈怪论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人们才不会蔽塞和被蔽塞。鬼谷子则说:名称恰当那么就是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事理,事理产生于名与实的规律。规律产生于和谐,和谐产生于恰当。他们说法虽然不一样,但意思却是一样的。

在本篇中,鬼谷子用字很简略,但却句句切中要害,不思索,就很难读懂。这些已经验证,或者是已经应验了的言论,应该就是历史的经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请朋友们谅解,不是我舍不得公布全文,而是因为现在剽窃、盗版之风太盛,令我不敢公布全文。否则便宜了那些无耻小人。另外,我的系列《原解》仍在继续修改中,中国传统文化网站上,中国传统文化之武艺的个人图书馆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客上所公布的,均不是最终修改稿,最终修改稿将以纸质书为标准。另外,本原解的很多篇章里,我没有完全说出其背后所蕴藏的智慧,请朋友们在阅读时一定要仔细思索,多想一想,才能悟出其中含义。我将在纸质书中更加详细说明这些问题。所以,请剽窃者、盗版者不要盗取网上这个版本,因为你们无法说明其中的原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