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城镇化建设不是让农村“消失”

 灯塔的光芒 2013-05-28

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 何 进

城镇化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动力。

城镇化水平提高有一个过程,且应与农村建设保持协调。

新城镇化建设不是让农村“消失”,而是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农村和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的差距缩小,使城市人向往农村,使农村发展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城镇化的实质为城市生产和生活要素向农村地区延伸。城镇化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动力。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城镇化可以提高资源利用集约度,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般而言,城市资源配置效率高于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应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原因。

过度城镇化会带来不良结果

城镇化水平提高有一个过程,且应与农村建设保持协调。城镇化过度的不良结果包括多方面:其一,城市病会日趋严重。城市公共品和服务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上学难、看病难会变得“难上加难”,交通会更加拥堵;其二,住房供需缺口也会越来越大。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房价上涨,增加金融风险;其三,城市公共管理难度会越来越大。城市公共管理有效的前提是规模适度,如果公共管理范围过大,其管理难度会加大,效率会降低;其四,粮食等农产品[3.90% 资金 研报]供给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其五,城市发展非均衡状况会更加严重。由于城市引力差距,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发展机会远大于二三线城市,其结果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一线城市,导致一线城市难以承受。以深圳为例,深圳拥挤程度已超过香港,在未较好解决城市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盲目提高城镇化进程,会导致深圳等一线城市拥挤程度进一步提高。

目前农村建设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基层组织建设不够完善。基层组织代表上级政府或村民行使权力不规范,缺乏程序化;二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方面;三是农村劳动力单方向进入城镇意愿强烈,不愿回到农村就业,农村剩下的人群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社会结构面临变革状态;四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一些地方特别是县以及县以下政府财政拮据,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新城镇化的奥妙在于注重质量、注重协调

推动城镇化应突出一个“新”字,“新”字的奥妙就在于城镇化要注重质量,要注重步骤,要注重与农村建设协调。反过来,新农村建设的这个“新”字本身也包含了与新城镇化协调。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度上的把握,即城镇化要适度;二是城市服务向农村外溢,创造条件让农村享受城市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农村正效应向城市外溢,使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后方,如就业、社会保障、粮食供应等,如当城市失业率上升时,农村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

优先推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可采取以下多项措施。

其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党组织建设和行政架构建设,应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行政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管理能力,使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每个角落。

其二,建设新农村发展平台,吸纳城市外溢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传统型农村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供给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应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尽快满足农村、农民对公共品和劳务的基本需求,其中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其中,应当优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落后地区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利是密切相关的。优先解决交通问题,将农村区域与周边城市交通顺畅联接是当务之急。农村地区的城市交通顺畅问题解决,有利于农村享受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辐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自身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的缺陷。

农村环保问题是当前值得高度关注的另一个问题。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环保问题突出,尤其是水质。水质问题不解决,农民健康状况以及农产品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应尽快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逐步解决农村环保问题。

再者,农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以及技能型教育;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第一个方面的教育有所改善和加强,第二方面的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农村医疗服务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将城市先进生活方式引入农村

其三,推动农村兼并,吸取城市社会结构创新经验,促进农村社会结构创新。城镇化水平提高不仅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区域成为城镇区域,而且还表现在将城市先进的社会结构向农村推广。这也是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一种重要形式。传统型农村依托血缘关系或姓氏关系形成农村社会结构,这种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关系至今依然顽固。新农村建设应重新组织农村社会结构,激活农村生命力,应逐步摆脱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结构。经过改革开放,农业商品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农业自然经济规模已被大规模压缩,农业商品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形式,因此应建立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形式的农村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结构创新可建立在农村兼并基础之上实施。农村兼并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指优势农村区域向落后农村地区延伸,使优势农村区域的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转移和渗透,从而达到提高落后农村地区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目的。这类农村兼并可采取中心——外围模式实施,以一个或相邻若干个优势农村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周围落后农村地区扩散。第二类是指若干个落后且生产成本、生活成本受到自然环境等制约无法大规模降低的农村地区合并,迁移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较便利的地区。农村兼并对前文提及的尽快改善农村交通问题意义重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一个机会成本以及规模经济问题,这与农村生产以及生活分散化的特点存在突出矛盾,化解这个矛盾,可以采取农村迁移政策,将那些交通基础设施延伸成本过高、农产品生产无特别优势地区的农村人员迁往交通基础设施延伸相对便利的地区,使农村人员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从而可以获得农村区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农村兼并、农村交通改善,有利于逐步将城市先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丰富农民生活,拓宽农民视野,逐步改变农民传统思维方式;有利于农村模仿城市组织创新的方法,创新自身社会结构。

加快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

其四,加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度,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此提高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保障社会就业。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加大高新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力度,延长农产品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更深层次上将包括金融服务、物流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延伸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城市与农村物流速度。

其五,新城镇化建设应注重顶层设计,向西方国家学习城镇化建设经验。新城镇化建设不是让农村“消失”,而是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农村和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的差距缩小,使城市人向往农村,使农村发展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更为重要的是,做好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把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山山水水与城市景观融合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