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料】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详细注解白话译文

 yiyidaodao 2013-05-29

三国志集解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瑜
文言点校 By 河北义士
白话译文 By pianwenzhishi(片文只事)

【】内为裴注
〖〗内为卢注
〔〕内为文译
其余为陈正文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家。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皆曲意附从。寿不屈,屡遭遣黜。入晋,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280年,晋灭吴,撰《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徙江南。东晋史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称史学三裴。〕
〔卢弼(1876—1967)字慎之,号慎园。湖北沔阳人。直隶提学使卢靖弟。早岁肄业湖北经心、两湖书院,受教于杨守敬、邹代钧。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政治经济学。归国曾任国务院秘书等。于津门病卒。〕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周瑜(175-210)姓周单名瑜表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庐江郡治舒,见《孙坚传》注。〗
〔郡治,郡守府署所在首县,郡守治所。〕
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
〔高祖父: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官至尚书令。〕
〔曾祖父:周兴,周荣之子,官至尚书郎。〕
〔祖父:周兴之子,名不详。〕
〔从祖父:周景,周兴之子,字仲飨,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阳乡侯。〕
〔父:周异,周兴之孙,官至洛阳令。〕
〔从父:周尚,周兴之孙,周异之兄,官至丹杨太守。〕
〔再从父:周崇,周景长子,周异从兄,嗣安阳乡侯。〕
〔再从父:周忠,周景之子,周崇之弟,官至太尉、录尚书事。〕
〔自己:周瑜,周异之子,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
〔兄:周异之子,名不详。〕
〔再从兄:周晖,周忠之子,官至洛阳令。〕
〔子:周循,周瑜长子,官至骑都尉。娶公主孙鲁班(孙权与步夫人之女)。〕
〔子:周胤,周瑜次子,官至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因罪免。娶孙氏宗室女。〕
〔女:周氏,周瑜之女,名不详,嫁太子孙登(孙权长子)。〕
〔侄:周峻,周瑜兄子,官至偏将军。〕
〔侄孙:周护,周峻之子。〕
〔外孙:孙璠,早卒。孙希,早卒。孙英,封吴侯。〕
〔注:(1)孙璠、孙希、孙英为孙登之子,《三国志》未记其母,嫡子可能,故推正妃,即周瑜之女。(2)周瑜长子周循早卒,无子。(3)湘乡柳家湾(今湖南双峰)周氏家谱上记载,这一族即周瑜次子周胤后裔。〕

〖范书《桓帝纪》:延熹九年九月,光禄勋周景为太尉。《灵帝纪》:建宁元年四月,太尉周景薨。《献帝纪》:初平三年十二月,光禄大夫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四年六月,太尉周忠免。又按《周景传》:景代陈蕃为太尉,建宁元年薨。中子忠,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袁宏《后汉纪》所载亦同。各本皆作周忠,局本作周思,误。〗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范晔因“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撰《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十纪,八十列传。原作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八志三十卷,南朝梁刘昭抽司马彪《续汉书》中补入。南朝刘宋时史家。其《杨震暮夜却金》编入教材。〕
〔薨,公矦卒也。从死,瞢省声。呼肱切音。〕
〔录尚书事,官名。初置时称“领尚书事”。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东汉永平十八年(75),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后东汉每帝即位,常置太傅、录尚书事。魏、晋后,掌大权之大臣每带录尚书事名号。南朝宋孝武帝时曾停设,孝武帝死后复置,录尚书事通常以他官兼领,南齐始有单拜录尚书事者。北朝亦有此官,北齐称录尚书,位尚书令上,隋废。〕
〔灾异,异常自然灾害,或异常自然现象。古识德行失,“天”惩。约制者,若灾异,疑君神圣合法。〕
〔袁宏(约328—约376)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后为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恒温卒后,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今存《后汉纪》三十卷。〕
〖章怀注引《吴书》曰:忠字嘉谋,与朱儁共败李傕于曹阳也。〗
〔李贤(655—684)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少时容止端雅,过目不忘,聪慧非常。上元二年,皇太子李弘(武后长子)猝死,李贤继立太子。诏集张大安等为《后汉书》注,史称“章怀注”。〕
【谢承《后汉书》曰:景字仲向,】
〔谢承(生卒年未详),字伟平。会稽山阴(今绍兴)人。三国吴大帝孙权谢夫人之弟,父为东汉尚书郎。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尤熟悉东汉史事及本郡掌故。孙权时,曾任为吴郡督邮,谢夫人卒后,升五官郎中,后改任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有《后汉书》143卷,以“疏谬少信”为刘勰所讥,今已佚。又撰《会稽先贤传》7卷,记严遵等人事迹,多有史传失载者。原书已散佚,《太平御览》屡引之。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中辑为一卷,并称其“吉光片羽,皆可宝也”。另著有文集4卷,今残存《贺灵龟表》、《上丹砂表》、《与步子山书》、《三夫人箴》等文。子有谢崇、谢最。谢崇为扬威将军,谢最为吴郡太守。〕
〖范书《周景传》作字仲飨。惠栋曰:向、飨,古字通,见《大向记残碑前书》。《宣帝纪》曰:“上帝嘉向”,读为飨也。又按仲飨名景,若读为影,响之影则当作向,向又与响通,见《易系辞传》及《郑烈碑》也。〗
〔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清代汉学家。吴派。〕
【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后为豫州刺史,】
〔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孝廉科即察举孝子、廉吏。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察举通称举孝廉,并为汉代察举制中最重要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重要来源。后代,成明、清对举人雅称。〕
〔辟,征召。〕
〔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军事)、司徒(政事)、司空(工程)为三公。〕

〖范书《桥玄传》: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查。〗
〔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陈相,官职名,陈王相国。〕
〔部陈从事,官职名。〕
【辟汝南陈蕃为别驾,颍川李膺、荀绲、杜密、沛国朱寓为从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稍迁至尚书令,遂登太尉。】
〔稍,逐渐,渐渐。〕
〖范书景传:景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后征入为将作大匠。及梁冀诛,景以故吏免官禁锢。朝廷以景素著忠正,顷之复引拜尚书令,迁太仆、卫尉,代刘宠为司空。是时宦官任人及子弟充塞列位,景初视事,与太尉杨秉举奏诸奸猾,自将军、牧、守以下,免者五十余人,朝廷莫不称之。视事二年,以地震策免。岁余复代陈蕃为太尉。〗
〔顷之,不久。片刻,一会儿。〕
〔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
【张璠《汉纪》曰:景父荣,】
〔《汉纪》(张璠撰),《汉纪》(袁宏撰),二者不同。〕
〖赵一清曰:据后汉书《周荣传》,当作景祖父荣,荣字平孙,子兴为郎中,兴子景〗
〔赵一清(生卒年不祥)字诚夫,号东潜。浙江仁和人,赵昱之子。清代学者。少禀父昱教,学于全祖望,从事根柢之学,一时词章之士,莫能抗手。所著有《东潜诗文稿》与《水经注释》四十卷,《水经注刊误》十二卷,及《直隶河渠志》一百三十二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章、和世为尚书令。】
〔章、和世,章帝、和帝二世。〕
〔此处裴世期被张璠《汉纪》所误。公瑾高祖父: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官至尚书令。〕
〖范书《周荣传》曰,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安举奏窦景及与窦宪争立北单于事,皆荣所具草,由此显名。自郾令擢为尚书令,出为颖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岁余复,以为山阳太守,所历郡县,皆见称纪,以老病卒于家。〗
〔举明经,郡国举明经为汉代选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至迟产生于西汉平帝元始年间。所举明经录取者分高、上、中、下四等,其前三等一般被任命为郎中、太子舍人、王家郎或郡国文学。这种制度与太学取士制度比较接近,专取经学之士。与它入仕途径比,被录取者所授予官职较低。〕
〔袁安(?—92)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东汉大臣。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擢,擢用,提升重用。示例:保举贤良,屡被擢用。〕
〔坐法,犯法。〕
〔当,应当。〕
〔左转,降官,贬职。〕
〔共,供职,奉职。〕
【初景历位牧守,好善爱士,每岁举孝廉,延请入,上后堂,与家人宴会,如此者数四。及赠送既备,又选用其子弟,常称曰:“移臣作子,于政何有?”先是,司徒韩演为河内太守,在公无私,所举一辞而已,后亦不及其门户,曰:“我举若可矣,不令恩偏称一家也。”当时论者,或两讥焉。】
〖范书《周景传》:景迁河内太守,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既而选其父兄子弟,事相优异,常称曰:“臣子同贵,若之何不厚?”先是,司徒韩演在河内,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曰:“我举若可矣,岂可令偏称一门?”故当时论者议此二人。〗
〔数四,再三再四,多次。〕
〔既备,充备,完备,准备好了。〕
〔韩演。东汉韩棱之孙,顺帝时为丹阳太守,政有能名。桓帝时为司徒。大将军梁冀被诛,演坐阿党抵罪,以减死论,遣归本郡。后复征拜司隶校尉。〕
〔周景“好善爱士”曰:“移臣作子,于政何有?”。韩演“志在无私”曰:“我举若可矣,不令恩偏称一家也。”当时论者,或两讥焉。若以今论,又当如何?〕
父异,洛阳令。
〖周忠子晖亦为洛阳令,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为董卓所害,见范书《周景传》〗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
〔壮,大,有力,强盛。〕
〔姿貌,姿容,体态。〕
〔徙,迁移,迁居(搬家)。迁迁。流迁。〕
〖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周瑜城在舒城县西十八里。瑜从孙策举兵,徙家于舒,因筑此城,今为梵净寺。〗
〔《方舆纪要》,《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顾祖禹(1631-1692)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因久居无锡城东宛溪,后学称“宛溪先生”。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
坚子策与瑜同年,
〖吴夫人谓:“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见后注〗
独相友善,
〔友善,朋友之间亲近和睦。〕
〖《孙策传》: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江表传》:坚留家著寿春,策年十余岁,已交结知名。周瑜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劝策徙居舒〗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西晋教育家。兴学校,广招徒。著《春秋经传注》、《江表传》等,并诗、赋、文章数十篇。〕
〔著,古同“贮”。居积。〕
〔推结,推诚结交。〕
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
〔推,推荐。〕
〔舍,居住,休息。〕
〔升堂拜母,策瑜相友善,彼此互访时俱先升入后堂拜见对方母亲。后以“升堂拜母”指双方共结为通家之好,也作“登堂拜母”。〕
〔有无通共,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省亲,省视。〕
〔初平元年(190),瑜闻策名,自舒来造寿春,相友孙策,推结分好,劝策徙居舒,策从。固推策瑜初会应在寿春,时策瑜年十六(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策弟权岁八。〕
〔初平二年(191),策父坚身亡。策离舒,葬父曲阿,后迁江都。策瑜初别。〕
〖周寿昌曰:时为丹阳太守者,瑜之从父周尚耳。瑜往省之,何以便能将兵迎策?及策战胜拓地,复谓瑜曰:“卿还镇丹杨”,决不及尚一语。逮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瑜与尚俱还寿春。及瑜求为居巢长还吴,为策迎去,而尚之生卒始末遂不见于传中矣。又,按《江表传》:策令瑜有云:“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其时太守为周尚则众与粮皆尚主之,瑜为从子,不过禀命而行,策称瑜之功而无一言及尚,岂瑜全掠其美以为恩耶?〗
〔周寿昌(1814-1884)字应甫,一字荇农,号友生、自庵等。湖南长沙人。清诗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由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初罢官居京师,以著述为事,诗文、书、画,俱负重名。山水极秀润,有士气,又富收藏。著《思益堂集》、《汉书注校》。〕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
〔会,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此处应译为“会遇时机”〕
〖胡三省曰:史言推结分好,正当于此观之,又当于此别“分好”二字。英雄相遇于草泽,一见之倾靡然为之服役,此岂声音笑貌所能为哉!〗
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横江、当利俱见《孙策传》注。萧常曰:在江北孙策征刘繇,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乃东渡击秣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
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
〖笮融、薛礼见刘繇传〗
,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秣陵湖孰曲阿俱见《孙策传》。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二十,周郎桥在江宁府东八十里,相传周瑜从孙策破秣陵,下湖孰,此所经云。〗

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
〖或曰:此云已足则知前之不足,可知非瑜兵迎,其不济乎?是以服其功大〗
〔兴平二年(195)策受术命平江东,至历阳,驰书报瑜,瑜得信将兵粮到历阳支助,同战,攻拔横江、当利(此两处均军事要地,大功。瑜初阵,年二十一。),击退刘繇,进入曲阿。而后周瑜还镇丹杨。策瑜二别。〕
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
〖居巢见《魏志武帝纪建安二十二年》。赵一清曰:居巢后入魏,建安二十二年操军居巢,寻引还,留夏侯惇督,二十六年军屯居巢是也。弼按,鲁肃南到居巢就瑜,即此。〗
〔“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远术近策。假涂东归。〕
〔舒人瑜为居巢(今巢县)长,因缺粮求肃助,肃将一仓三千斛赠。此,二人结友共谋。〕
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
〖洪饴孙曰:建威中郎将一人,吴置〗
〔洪饴孙(1773-1816)字孟慈,又字佑甫。江苏阳湖人,洪亮吉之子。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卒于仁宗嘉庆二十一年,年四十四岁。嘉庆三年(1798)举人。官湖北东湖县知县。饴孙博极群籍,闻见既洽,心力尤锐。著《青缍山人诗》十卷,《昆陵艺文志》四卷,《史目表》二卷,《三国职官表》三卷,《世本辑补》十卷,余有《汉书艺文志考证》、《隋书经籍志考证》,皆未成。均《清史列传》〕
〔中郎将,汉武官级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将军不常置,战时冠统兵者将军称,固平时武官所能得最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三国时,有军功者多,大量被封将军,中郎将反成中下级军官职位。〕
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鼓吹,即鼓吹乐。古代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
〔治。管理,整理,分配。〕
〔隽,原意美味,肥肉。通“俊”。优秀,才智出众。〕
〔总角之好,幼时好友。〕
〔分,情分,情谊。〕
〔建安三年(198)策获封吴侯、讨逆将军。瑜赴任居巢县,东渡吴,入策旗。策亲迎瑜,授建威中郎将。〕
瑜时年二十四,
〖建安三年二十四,当生于灵帝熹平四年,与孙策同岁。〗
吴中皆呼为周郎。
〖沈钦韩曰:此六朝以前呼年少者之通称,故袁术呼陆绩为陆郎。王僧虔为御史中丞,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弼按:《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又云:或告笮融曰:“孙郎被箭已死”。策往到营下,令左右大呼曰:“孙郎竟云何!”此皆呼少年为郎之证。〗
〔沈钦韩(1775-1831)字文起,号小宛。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一年,年五十七岁。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授安徽宁国县训导。钦韩质敏而为学甚勤,暑夕苦读,置二足于瓮,读书常至漏三下。家贫,借书于人,计日归,辄成诵。遂淹通诸学,自诗古文骈体外,尤长于训诂考证。著有《幼学堂文集》八卷,诗集十七卷,《两汉书疏证》七十四卷,《水经注疏证》四十卷,《左传补注》十二卷,《左传地理补注》十二卷;又为《韩昌黎集补注》、《王荆公诗补注》、《文集注》、《苏诗查注补正》、《范石湖集注》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
〖牛渚见《孙策传》。潘眉曰:《通典》:当涂县有牛渚圻,亦谓之采石,吴为重镇。吴氏曰:大江之南上自荆岳,下至常润,不过十郡。十郡之间,其要不过七渡。上流最紧者三,荆南之**、石首,岳之北津。中流最紧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下流最紧者二,建康之宣化,镇江之瓜洲。〗

后领春谷长。
〖《郡国志》:扬州丹阳郡春谷。马兴龙曰:春谷长周瑜、黄盖、周泰,见吴志本传。洪亮吉曰:有赭圻城,吴所置屯处,见《元和郡县志》。谢钟英曰:桓温表称春谷县赭圻城在江东岸,临江西当濡须口二十里,今繁昌县西四十里赭圻岭下。《方舆纪要》;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通志》作西北,非是。〗
〔谢钟英(1855—1901)常州人。出身世医家庭。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旋被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邀至苏州参政论学。次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延其为幕僚。光绪十七年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聘,前往台湾,帮助整理台南盐务。后以知县衔分湖南,协助清丈洞庭湖沙田。戊戌政变后,回里授徒讲学。谢是一位勤于耕读的学者,尤对舆地学钻研为精深。曾致力于洪亮吉著《三国疆域志》补注研究。他审事迹、断是非,折衷于陈寿《三国志》,凡州郡、关津、镇戍废置分合,皆以陈志为主,一一核实,追本溯源。先后用10年时间,五易其稿,才撰成《三国疆域志补注》(15卷),附大事表(1卷),疆域表(2卷),疆域志疑(1卷),于光绪二十四年由湖南付刻印行。此外,还有《补水经注洛水》等著述传世。〕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
〖胡三省曰: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三国虎争,始有中护军之官。《东官记》曰:汉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魏晋以后,资轻者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然吴又有左右护军,则吴制自是分左、中、右为三部。〗
领江夏太守,
〖江夏郡治详见《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及《文聘传》〗
从攻皖,
〖皖见《孙坚传》庐江郡注〗
拔之。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袁术死,术从弟胤等就刘勋于皖城。策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馀人并术、勋妻子。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守皖。〗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赵一清曰:《寰宇记》卷百二十五,舒州怀宁县有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汉末桥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其一女,今亭溪为双溪寺。沈钦韩曰: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弼按:孙权呼张昭为张公,时人呼程普为程公,世人呼庞德公为庞公,“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见《汉书贾谊传》。“于公治孝妇狱,郡中大敬重于公”,见《汉书于定国传》。是皆不必三公始称公也。又按,本传桥公二女为攻皖时所得,据《寰宇记》,桥公为舒州怀宁人,即汉之庐江郡皖人。而桥玄为梁国睢阳人,两不相涉。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得专此国色矣。《后汉书》、《三国志》绝无一字及之,沈说之误无疑矣。〗
〔《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地理总志。〕
〔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县人。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乐史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处,沈文起曰: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桥玄、桥公两不相涉。误。赵诚夫已证。〕
【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复进寻阳,
〖寻阳见《孙策传》〗
破刘勋,讨江夏,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刘勋走入楚江,从寻阳步上求救於黄祖。策复就攻,大破勋,遂前进夏口攻黄祖,大破之。〗
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瑜留镇之巴丘,为晋扬州庐陵郡巴丘县,在今江西临江府峡江县北。瑜病卒之巴丘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在今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治。互见《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
【臣松之案:孙策于时始得豫章、庐陵,尚未能得定江夏。瑜之所镇,应在今巴丘县也,与后所(平)(卒)巴丘处不同。】
〔臣松之案,臣裴松之以为。〕
〖卢明楷曰:本传后云瑜还江陵为行装,道于巴丘兵卒。裴注云:瑜所卒之处在今之巴陵,与瑜所镇之巴丘名同地异,据此则平字当作卒。沈钦韩曰:留镇巴丘,即《一统志》所云巴丘故城在临江府峡江县北,隋开皇中并入新淦县是也。道于巴丘病卒,则《一统志》所云巴丘故城即今岳州府治是也。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一百九,故巴山县,吴后主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巴丘郡,吴志周瑜镇巴丘,瑜堞在今新淦县南。《方舆纪要》卷八十七,巴丘城今江西临江府峡江县治,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峡江之东。谢钟英曰:晋志无巴丘郡,盖旋即省并也。〗
〔卢明楷(1702—1766)字又李,一字端臣,号纯安,一号钝庵,字又李,又字端臣。江西省宁都县县城人。屡任主考官,清朝乾隆年间大音乐家。因品学兼优,雍正十三年(1735)“选贡”国子监。时,正兴一种弹琴伴坐唱之“当子班”。明楷喜之,潜心习学,渐通乐理。不久,其才华为大臣赏识,被荐任武英殿校对官。适值帝命和硕庄亲王与刑部尚书张文敏编纂《律吕正义》,明楷因精通乐律荐为纂修。明楷一边纂书,一边苦习举子学业,于乾隆六年参加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初授编修(从六品)职,后升为侍讲学士。期间,历任陕西、河南、北京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副主考),武会试总裁。数年后,明楷被准兼乐部行走,撰拟乐章故事,以品学见重于王公大臣。不久奉命提督河南学政,更加勤慎清修。后升为詹事府正詹(正三品。职掌皇后、太子家事)。因劳致疾卒于官,享年六十五岁。明楷因公曾赴黄海之滨,渔民哀告,大鱼撞沉许多渔船。明楷仔细观察,知被蓝鲸所害,便奏明朝廷,饬令设法捕剿,并指挥当地官民组织船只运石灰,倾倒于蓝鲸活动之所,将鲸毒死。明楷因此获“剿鱼王”之称。〕
〔省并,谓合并官署,裁减官吏。《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庚戌,御史张致远乞‘省并’淮南官吏。沉与求曰:‘官省则吏省,吏省则事省。’”〕

补漏:

萧常。宋代。庐陵人。乡贡进士。撰《续后汉书》。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中护军,官名。原名护军,为古高级武官名,中护军、中领军、中都护等职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始于秦,两汉、魏晋时发展到重要性之顶峰。汉末,曹操改中护军,韩浩充此职。另曾任中护军者有赵云、陈到、周瑜、李严、蒋济、夏侯玄、司马师、费祎、法正(护军将军)等。唐代末期神策军亦置中护军,位次于护军中尉,由宦官充任。宋后逐消。〕
〔长史,官名。秦置。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至清,亲王府、郡王府置长史,理府事。参阅《通志职官六》、《清通典职官十》。〕
〔东汉建安五年(200),策病死,权继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
〔策临亡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见《张昭传》。时瑜未群僚立。〕
〖《孙权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江表传》曰: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
〖胡三省曰:“操盖以此觇孙权,而观其所以应之。”〗
〔盖,古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觇,形声。从见,占声。本义:暗中察看。应译窥探,侦察。〕
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阳,
〖宋本“阳”作“扬”。〗
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
〔秦松字文表。广陵人。策、权谋士。策时为谋主。赤壁前与张昭等均主降派。早卒。〕
〖胡三省曰:“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以子男之田国于丹阳,汉南郡枝江县是也。其后浸强,至若敖、蚡冒,封畛于汝;武王、文王,奄有江汉之间。庄王以后,与中国争盟。威王破越,至于南海。及秦而灭,凡九百余年。”〗
〔周成王(前1055—前1021)。姓姬名诵。西周第二代王,谥号成王。周武王子。武王克商后4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扳,成王即位年少,由姬旦摄。周公摄政七年还政。〕
〔熊绎。祝融氏分支后裔。成王时,举文、武王功臣后代。熊绎受封楚君,赐“子男”田地。僻在荆山(近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奉天子。周初,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受冷遇。绎归告群臣,立志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凡数代,自绎到渠,疆域稍展,国力渐强,方圆百里终成泱泱。〕
〔若敖、蚡冒,二人为祖孙,皆楚君。熊仪,号若敖。熊眴,号蚡冒。蚡冒为若敖孙。此二君时楚境已西起荆山,东至于郢。又扩荆山西百濮散居,征陉隰,将楚势伸向汉水以东。〕
〔武王,楚武王。熊通,蚡冒弟,熊仪孙。奉行铁腕,清安江汉,楚盛。〕
〔文王,楚文王。熊赀,熊通子。武王于伐途卒,熊赀继位,即楚文王。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
〔畛,界限,边界。〕
〔奄,覆盖。〕
今将军承父兄余资,
〖冯本“今”作“令”,误。〗
兼六郡之众,
〖胡三省曰:“父谓孙坚,兄谓孙策。六郡,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庐江也。”〗
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
〖官本“士”作“土”。〗
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
〖胡三省曰:“建安十三年,操自荆州东下,约孙权会猎。时周瑜未至,鲁肃说权,其意亦与此同。”〗
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戢,止,停止。应译收敛。〕
〖胡三省曰:“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于大义,鲁肃、吕蒙辈不能及也。”《通鉴辑览》曰:“瑜不独持论俊爽,规略实中事理。使瑜不死,东吴必无称臣质子之事,孙权亦中材耳。” 〗
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或曰:“先主使子父事孔明,权母使子兄事公瑾,安得不使子孙蒙业而安乎?”弼按:曹操责权送质,为建安七年事。自是至建安十二年,方于袁谭、袁尚连兵,不暇兼顾。迨北方已平,乃使转兵南下,非置孙权于度外也。〗

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
〖麻、保二屯,见《宗室传孙瑜传》。《方舆纪要》卷七十六:麻屯口在武昌嘉鱼县陆口东,保屯地盖相近。谢钟英曰:在今嘉鱼县江北沔州东。〗
〔督,察看,监管。应译督率(亦作“督帅”)。〕
〔孙瑜字仲异。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氏宗室,坚弟静次子,权堂兄。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初以恭义校尉随周瑜、孙权等,擅抚下、招降纳顺。爱读古籍,请马普讲学,始立学官。(205)同周瑜征讨麻、保二屯,得胜。(210)周瑜欲跨荆取蜀,权派孙瑜率水军住夏口,意协周瑜,被刘备阻,无功而返。(215)孙瑜去世,年仅39岁。〕
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宫亭)。
〔枭,古代刑罚,将头割下来悬挂木上。〕
〔渠帅,魁首。泛指行业内出头人物。〕
〔还备,回防戒备。〕
〖赵一清曰:“官亭当作宫亭,即宫亭湖也。《水经庐江水注》: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磴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尔雅》: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蒋超伯曰:“《高僧传》云:孙权时,宫亭湖神能分风送舟。”〗
〔《尔雅》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之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之标准语。《尔雅》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高僧传,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传记。一作《梁高僧传》。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撰。慧皎,上虞人(今属浙江)。居会稽嘉祥寺。此书13卷,将所载僧人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等10类。他在序言中自称记了257人事迹,“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卷末附有同时人王曼颖致慧皎书。对此书颇加称赞。梁代以后,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30卷,一称《唐高僧传》,宋代赞宁等撰《宋高僧传》30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8卷,其体例大致依据梁传,合称《四朝高僧传》。〕
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
〖柴桑见《孙权传》黄初二年。〗
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前部大督,出征时置,非常制。〗
〔大督。统帅。〕
〔《吴主传》:“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淩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吕蒙传》:“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淩统传》:“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于是大获。”〕
〔《董袭传》:“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矴,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袭与淩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孙权传》注引《江表传》云:“曹公与权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
将士闻之皆恐。
〖“惧”字衍。〗
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
〖冯本、官本无“权”字,误。据后注引传文,当有“权”字。〗
〖《通鉴》作“长史张昭等曰”。〗
〔延见。召见;引见。〕
〔咸。全;都。示:咸受其益。〕
〔《通鉴》。《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司马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历时十九年编纂。〕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胡三省曰:“《释名》云:船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杜佑云: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于速疾,乘人之所不及,非战船也。斗舰,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帜幡、金鼓,此战船也。”〗
〔《释名》。“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需要,东汉末出专探事物名源佳作一部,为《释名》。〕
〔刘熙(生卒年不祥)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事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释名》作者。〕
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传》:“权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肃请无用众人之议。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
〔悉。尽,全。〕
〔浮。漂流,漂浮。〕
〔使。派,差谴。〕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李安溪曰:“二语卓然,所谓名其为贼,敌乃可服。”或曰:“破的之语,使顾名义者,亦可释然无疑。〗
〔李安溪。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开漳先锋,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理学名臣,颇多争议。〕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胡三省曰:“英雄之士,犹乐其业,言无他志也。”〗
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间〕乎?
〖李安溪校改“可”作“间”。李慈铭曰:“乎疑作也。”〗
〔李慈铭。李慈铭(1830—1894)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晚清官吏,文史学家。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殿军”。〕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胡三省曰:“舍读曰舍。北人便于鞍马,南人便于舟楫,言操舍长就所短。”〗
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
〖据《魏志武帝纪》,赤壁之战在十二月〗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十二月。〕
马无矒草,
〖《说文》曰:“禾茎为藁。”〗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
〖夏口见《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
保为将军破之。”
〖李安溪曰:“可谓算无遗策,与诸葛公见孙将军语,大同小异。所谓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弼按: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横江、当利而后战无不胜,而又洞悉敌情,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宋本“立”下有“久”字,《通鉴》同。〗
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江表传》曰: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常)迎操者,与此案同!”
〖局本“当”作“常”,误。〗
〖胡三省曰:“言欲斩之也。”〗
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
〖胡三省曰:“谓迎操之议也。”〗
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胡三省曰:“言新附之人,心怀狐疑,未能出死命而为之力战也。”〗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何焯曰:“此则多采诸葛语增饰之,故陈氏略焉。”〗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晚号茶仙。苏州人,寄籍崇明,为官后迁居长洲(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
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
〖张昭字子布,秦松字文表,见《张纮传》。〗
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
〖胡三省曰:“卒读曰猝。”〗
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可谓筹之有素。〗
〔窃以为非权筹之有素,实是心早欲与战。或见操南征而早备攻合肥取中原所办。〕
卿与子敬、程公
〖胡三省曰:“程公,程普也。时江东诸将,普年最长,人皆呼程公。”〗
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
〖胡三省曰:“谓能办操则诚为能决胜也。”〗
邂逅不如意,
〖胡三省曰:“不期而会曰邂逅,谓兵之胜负,或有不如本心之所期者也。”〗
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严衍曰:“决者,决战也。言卿自料,能办此事,则诚当与之决一胜负;不然,当还报孤,孤自与孟德决胜负也。两决字前后正相应。”〗
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子敬之谋,已具本传,互文见义,复出为赘。周寿昌曰:“《肃传》亦未叙及瑜语,只云召瑜还,其亦攘瑜之美耶?《江表传》明述权语: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皆是瑜与肃并举。”〗

★火烧赤壁★特别全文★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
〖当阳见《蜀志先主传》建安十三年。〗
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赤壁见《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疫),
〖《通鉴》“病”作“疫”。〗
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宋本无“方连”二字,《通鉴》有之。〗
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
〖《通鉴》无“数”字。胡注:“艘,苏曹翻,船之总名。”〗
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通鉴》作“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
〖六郡见前。〗
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
又豫备走舸,
〖胡三省曰:“杜佑云:走舸,舷上立女墙,置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力精锐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所不及,金鼓旗帜列之于上,此战船也。”〗
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涨天,
〖宋本“涨”作“张”,《通鉴》同。胡注:“炎与焰同,以胆翻。张,知亮翻。”何焯曰:“烟,《御览》作熛,熛是飞火,作烟误。”〗
〔《御览》。《太平御览》。宋代一部著名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云:“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
【《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
〖或曰:“白字可疑。”〗
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举)(发)火,
〖宋本“举”作“发”。〗
火烈风猛,往船如箭,
〖《通鉴》作“船往如箭”。〗
飞埃绝烂,
〖官本“绝”作“赩”。何焯曰:“埃字从安溪改。(火矣),言火之飞煨,极其烂熳。或言飞扬之灰,绝灭之火也。”〗
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砦)。
〖宋本“砦”作“柴”,《通鉴》作“延及岸上营落”。〗
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靁)鼓大进,
〖《通鉴》“雷”作“靁”。胡注:“靁,卢对翻;疾击鼓也。”〗
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魏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曰:“曹公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赵一清曰:“《御览》卷七百七十一引《英雄记》曰: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簰,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艘,艘有五十人施棹,人持炬火,持火者数千人,萃于簰,乃放火,火然即回船远去。须臾烧数千簰,火起,光上照天,操乃夜走。”〗
〔《山阳公载记》。晋乐资撰。记录东汉灵、献二帝时期的历史,已失传。〕
〔山阳公。汉献帝刘协。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后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死后葬于禅陵。〕
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火烧赤壁★特别全文★

★此时,刘备被曹操击败,企图渡过长江继续南撤,与鲁肃在当阳相遇,之后双方共商抗曹大计。刘备进驻夏口,委派诸葛亮前往拜谒孙权。★
★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与刘备合力逆流而上迎击曹操,两军于赤壁相遇。这时曹操军士卒不少人染有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即败,退兵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驻军长江南岸。★
★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进行持久战。然而观察曹军(刚刚)将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将其烧毁的办法来击退敌军。”★
★于是周瑜先让黄盖给曹操写信,欺骗说要前来投降。★
★到了决战那天,吴军调拨几十艘战舰,船内装满柴草,在柴草上浇满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又预备一些轻快小船,分别系在大船后面,船队依次向前驶去。曹操军中官兵都伸长脖子在观望,指点船队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下令解开小船,同时将大船一齐点火。当时风势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烧到了岸上曹军营寨。片刻之间,烟火冲天,曹军人马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于是全军败退。★
★曹操因船舰被烧毁,只得引军从华容道步行返回保守南郡。周瑜、刘备等又展开追击。★
★曹操留曹仁等驻守江陵城,径自退还北方。★

★《三国志》记载跟随周郎破曹将领列表★

左都督★周瑜

右都督★程普

赞军校尉★鲁肃

横野中郎将★吕蒙
丹杨都尉★黄盖
中郎将★韩当
宜春长★周泰
当口长★甘宁
承烈都尉★凌统
征虏中郎将★吕范

★《三国志》记载跟随周郎破曹将领列表★
★全部正文为准★

★右都督
程普
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赞军校尉
鲁肃
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横野中郎将
吕蒙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乌林,围曹仁於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於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於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

★丹杨都尉
黄盖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中郎将
韩当
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又与吕蒙袭取南郡,迁偏将军,领永昌太守。

★宜春长
周泰
从讨黄祖有功。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荆州平定,将兵屯岑。

★当口长
甘宁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於乌林。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

★承烈都尉
凌统
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於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

★征虏中郎将
吕范
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后迁平南将军,屯柴桑。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jiāng。
〖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七十八:大jiāng在荆州府西南七里,自四川夔州府巫山县liú入府界,经巴东、归州、夷陵、宜都、枝jiāng县境,东南经府城城南七里,又东经公圙安、石首而入岳州府界。”〗
bīng未交锋,
【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jiāng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圙人随卿,卿分二千圙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
〖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夏水在荆州府东南三十五里,有夏水口,乃夏水之首,jiāng之泛也,亦谓之豫章口。《水经注》:jiāng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
〔《水经注》。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著,古代较完整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地理著作,在长期历圙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郦道元(约AD 470—AD 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圙北涿鹿县)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圙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喜览奇书,幼时曾随父到山圙东访qiú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圙史故事、神圙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圙汇集。可称囯游记文学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圙人益之。】
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
〖夷陵,吴改曰西陵,见《魏志文帝纪》黄初三年。〗
〔夷陵。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古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囯时代楚囯西塞重地。楚顷襄王二圙十圙一圙年(BC 278)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秦始皇二十六年(BC 221)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复置夷陵县。三囯吴黄武元年(AD 222)改夷陵为西陵。晋太康元年(AD 280)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时代,宋、齐皆为夷陵县,梁称宜州,西魏改拓州,北周改峡州。隋改峡州为夷陵郡,领夷陵县。唐、宋、元代为夷陵县。明洪武九年(AD 1376)改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AD 16圙48)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AD 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附郭首邑。〕
仁分bīng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qīn跨马擽阵,
〖宋本“栎”作“擽”。潘眉曰:“栎当从手旁,作擽,与掠通。擽阵,犹言击阵也。《唐书hú证传》‘证膂力绝人,取铁镫檠,擽合其跗,横膝上,’,即此擽字,从木旁误。”〗
会liú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bīng就陈。瑜乃自兴,案行jun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陈。排列,摆设。示:陈列。陈bīng。〕
〔兴。起来。示: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案行。巡视。示:《陈矫传》:“车驾尝卒至尚书门, 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杭世骏曰:“《荆州先贤传》云: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弼按:此事互见《庞统传》注。)《古今刀剑录》云: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字,八分书。”弼按:周瑜未为荡寇将军,《刀剑录》误。〗
〔偏将军。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在将军中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
〔杭世骏(AD1695—AD1773)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人、画家。雍正二年(AD1724)举人。乾隆元年(AD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AD1743)因上疏言事,遭帝诘问,革职后以奉养老母和攻读著述为事。乾隆十六年(AD1751)得以平圌反,官复原职。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古今刀剑录》。是书所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凡四十事,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吴将刀,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将刀,锺会以下凡六事。南朝陶弘景撰。陶通明曾参加过宝刀的冶炼,该书是作者研究刀剑冶炼的心得。〕
〔陶宏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齐初为奉朝请。永明十年,上表辞禄,止於句曲山。梁大同二年卒。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事迹具《梁书处士传》。〕
〔对《古今刀剑录》质疑之声:“然关、张、诸葛亮、黄忠皆蜀将,不应附入吴将中,疑传写误佚蜀将刀标题三字。又董卓、袁绍不应附魏,亦不应在邓艾、郭淮之间,均为颠舛。至宏景生於宋代、齐高帝作相时已引为诸王侍读,而书中乃称顺帝准为杨玉所弑,不应以身历之事,谬误至此。且宏景先武帝卒,而帝王刀剑一条乃预著武帝谥号,并直斥其名,尤乖事理。疑其书已为后人窜乱,非宏尽景本文。然考唐李绰《尚书故实》引《古今刀剑录》云,自古好刀剑多投伊水中,以禳膝人之妖。与此本所记汉章帝铸剑一条虽文字小有同异,而大略相合。则其来已久,不尽出后人赝造。或亦张华《博物志》之流,真伪参半也。”〕
〔荡寇将军。将军军号。东汉末始有此名,属“杂号将军”。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周慎、关羽、张嶷、张辽、张郃、程普皆曾任此职。〕
〔卢慎园以为周郎未为荡寇将军,固推《刀剑录》误。不才文疑,若“荡寇将军”字不指持有者官职,而仅仅是刀名是否可能?〕
以下隽、
〖《郡国志》:“荆州长沙郡下隽。”《一统志》:“故城今湖北武昌府通城县西,今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东北境。”〗
汉昌、
〖见《孙权传》建安十五年汉昌郡。〗
刘圌阳、
〖《宋书州郡志》:“长沙内史浏阳,吴立。”《水经浏水注》:“浏水出浏阳县东首裨山,西北流,迳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又西北注于临湘县。”《元和志》:“以县南浏阳圌水为名。”《吴谷朗碑》刘旁无水。《潘浚传》:“权称尊号,封浚刘圌阳侯。”《方舆纪要》:“今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沈约(AD441—AD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元和志》。《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原名《元和郡县图志》,自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称今名《元和郡县志》。其间亦有“固虽亡,仍题《元和郡县图志》,以从其朔”者。此外,犹有作《元和郡国志》者。该书凡四十卷,另总目和目录各一卷。宋代以来,《元和志》已有残缺,今本缺十九、二十、二三、二四、三五、三六共六卷。另外,卷十八缺后半,卷二五也有缺页,残缺情况和《四库提要》所说不尽相同。〕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地理学家。干元元年(AD758)生于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元和九年(AD814)卒于相位。历任刺史、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平章事等官职。〕
〔《吴谷朗碑》。全称《吴九真太守谷朗碑》。三国吴碑刻。额题“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凤凰元年(AD272)立于耒阳。字体介乎楷隶之间,是楷书初创时期的重要碑刻。碑纵176厘米,横72厘米。《金石续编》载:碑高五尺二寸,宽二尺四寸五分,字共十八行,满行二十四字。碑旧在湖南耒阳城东谷府君祠内,清时移置县城杜甫祠中(现耒阳一中),后迁蔡侯祠(传为蔡伦故居,在城内蔡子池畔)内保存。碑之两侧原有谷氏后裔题名,清初尚存,后渐磨灭。〕
〔碑主谷朗。谷朗(AD218—AD272)字义先。桂阳(治在今湖南郴县)耒阳(今湖南耒阳县)人。三世仕吴为牧守,累官长沙刘圌阳令、立忠都尉尚书郎、广州督军校尉等,吴建衡三年(AD271)迁九真太守(今越南河内南顺以北地区)。凤凰元年四月乙未卒,终年五十有四。其墓在今耒阳马水乡木村虎形山,嗣孙谷起凤、谷尚志等为之立碑。〕
州陵
〖《郡国志》:“荆州南郡州陵。”《宋书州郡志》:“巴陵太守州陵,汉旧县,属南郡。太康元年复立,疑是吴所省。”王先谦曰:“周瑜、吕蒙传皆以此县为奉邑,是吴有此县。”谢钟英曰:“杜预云:华容县东南有州国。《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雍口,亦谓之港口,东北流为长洋港,又东北迳石子冈,冈之上有故城,州陵县故城也。庄辛所谓左州侯国矣。钟英按:据杜说,州陵在今监利县东。据郦说,在沔阳州东南,今从杜说。《方舆纪要》:今荆州府监利县东三十里。《一统志》:今汉阳府沔阳州东南。”〗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湖南长沙人。清末学者。曾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为奉邑,
〖潘眉曰:“奉邑字见《史记河渠书》,谓官所食,与封邑异。后鲁肃代领瑜兵,则四邑属肃。肃卒,吕蒙亦食四邑。”〗
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圌安。
〖公圌安见《蜀志刘璋传》、《先主传》。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圌安。《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公圌安。”胡三省曰:“荆州之南岸,则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也。”弼驳胡注,见《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在建安十三年。〗
〖卢注曰:胡三省云:荆州八郡,瑜既以江南四郡给备,备又欲得江、汉间四郡也。弼按:荆州八郡,南阳、章陵非吴所有,周瑜领南郡,程普领江夏,亦决不肯让人。上文周瑜分南岸地给备者,即指油口立营之地,非谓江南四郡也。若已给江南四郡,又欲兼得江、汉间四郡,将置周瑜、程普于何地乎?且公瑾方深忌先主,上疏以猥割土地为虑,岂肯遽给四郡乎?是南岸之地,仅限于油口立营之地无疑。惟其仅有南岸油口之地,地小不足以安圌民,始从权借荆州数郡,身之此注,前后皆误也。〗
〔“南阳、章陵非吴所有,周瑜领南郡,程普领江夏,亦决不肯让人。”卢慎之驳胡注已明“决不肯让”之意。〕
备诣京见权,
〖京见《先主传》建安十三年。《鲁肃传》:“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通鉴》:“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何以不论及诸葛?〗
〔建安十四年(AD209)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此事件应在赤壁之后,时公瑾上疏,诸葛还未掌事,又何必提名?〕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
〖胡三省曰:“谓资之土地,使成霸业。”〗
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庞统传》注引《江表传》曰:“先主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殆不免周瑜之手。”《吕范传》:“范密请留备。” 又见《鲁肃传》注。〗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
〖毛本“揽”作“掔”,误。胡三省曰:“揽,鲁敢翻,手取也。”〗
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胡三省曰:“不从瑜、范之言也。”〗
〔叹公瑾在世,仲谋只此一策未纳,后用子敬计,伯言时又将“子敬计”谓其一短。〕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
〖胡三省曰:“谓操以赤壁之败,威望顿损,中国之人,或欲因其败而图之,是忧在腹心。”〗
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胡三省曰:“相事,谓相与从事于战攻也。”〗
乞与奋威
〖孙坚季弟静子瑜为奋威将军。〗
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李安溪曰:“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几先,真英物也。”〗
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
〖巴丘解见前。〗
病卒,
【臣松之案: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镇巴丘,名同处异也。】
〖胡三省曰:“据《水经注》,巴丘山在湘水右岸,晋武帝太康元年立巴陵县,宋文帝元嘉十六年置巴陵郡,今岳州也。”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七十七:巴丘城今岳州郡治,相传孙吴所筑故城也。初为巴陵邸阁,寻置巴陵县。《吴地记》:周瑜坟在县东二里。”〗
〔《吴地记》,一卷,我国早期著名地方志书。旧题唐陆广微撰。后因散佚,宋人又有补录,有《后集》一卷,著者不详。所记皆吴、长洲、嘉兴、昆山、常熟、华亭、海盐七县之事,其中以吴县、长洲县为丰。〕
时年三十六。
〖《通鉴考异》曰:“按《江表传》,瑜与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时年三十六,故知在建安十五年也。”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
〖庞统送周瑜丧至吴,见《庞统传》。〗
又迎之芜湖,
〖芜湖见《太史慈传》。〗
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着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
〖杭世骏曰:“《吴书》云:孙权每赐周瑜衣,寒暑皆白领,诸将皆不及。”〗
〔杭世骏(1695—1773)清代文人、画家。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遭帝诘问,革职后以奉养老母和攻读著述为事。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复原职。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胡三省曰:“酒不浇为醇醪,滓汁酒。”〗
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胡三省曰:“言江、淮人士,无能敌其才辩者。”〗
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
〖胡三省曰:“蒋干字子翼。”〗
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
〖九江、庐江同属扬州,故曰州里。〗
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 】
〖《论语》:“子曰:不逆诈。”邢昺疏曰:“戒人不可逆知人之诈也。”〗
【瑜曰:“吾虽不及鐴、旷,】
〖《尚书舜典篇》:“帝曰:夔,命汝典乐。”《孟子》曰:“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注云:“师旷,晋乐师,知音者也。”〗
〔相传为尧、舜时乐官。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挚:太史挚,周官。)〕
【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
〖谓苏秦、张仪、郦食其也。〗
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李安溪曰:“先主亦深得谗人之术,可畏。”〗
瑜之破魏军也,
〖是时尚不得称魏。〗
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阿瞒护前。〗
瑜威声远着,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曰:“六合纷纭,民心将变,鸟择高梧,臣须顾眄。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持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转自红潮★其时刘璋正任益州牧,北面有张鲁为寇相侵,周瑜于是到京口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担心自己内部发生变乱,未能与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蜀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以便与马超结援呼应,我再回来与您一起占据襄阳进击曹操,这样攻取北方就有希望了。”孙权同意此论。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然而路过巴丘时即发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孙权身着素服举行哀悼,感动所有部下。当周瑜灵柩运还吴郡时,孙权又往芜湖迎接,举办丧事的所有费用,全部供用不缺。后来又颁布谕令:“已故将军周瑜、程普,他们家的田客,都不能要他们纳税服役。”当初周瑜被孙策作为好友相待,孙策的母亲又让孙权以尊奉兄长之礼对待周瑜。那时孙权的地位还是个将军,各位将军及宾客对他只行一般的礼节,惟有周瑜最先对他表示尊敬,对孙权执臣子礼节。周瑜性情开朗,宽宏大量,很得人心,只与程普不相和睦。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宋本无“有”字。〗
〖杭世骏曰:“《古今刀剑录》云:赤乌年中,有人得淮阴侯韩信剑,帝以赐周瑜。”弼按:瑜死于建安十五年,安有赤乌年中赐剑之事?杭氏喜引此书,而不细审,特辨正之。〗

★转自红潮★周瑜年少时曾精心钻研音乐,即使在饮酒三爵之后,弹奏者有什么差错,他也必定听得出来,听出来就会回头望一望,所以当时有人编出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
〖循尚主即鲁班,循死,改嫁全琮。〗
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
〖兴业都尉一人,吴置。〗
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徒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
〖乌林见《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赤壁注。〗
走曹仁于郢都,
〖郢城江陵也。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七十八:荆州府江陵县附郭,本秦南郡之郢县地。《舆地志》:秦分郢为江阳县,汉景帝三年,改曰江陵,为临江国治,寻为南郡治,后汉因之。郢城在府治东北三里,楚旧都也。汉为郢县,后汉省入江陵。”〗
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
〖《诗?小雅?采芑》之章:“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荆蛮来威。”毛传云:“方叔,卿士也,受命而为将也。”郑笺云:“方叔先与吉甫征伐玁狁,今特往伐蛮荆,皆使来服于宣王之威,美其功之多也。 ”〗
汉之信、布,
〖韩信、英布也。〗
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
〖黄〗
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誓辞见《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序》,又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也。带,衣带也;厉,砥厉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犹永存,以及后世之子孙也。”王念孙曰:“黄字乃后人所加,欲以黄河对泰山耳,不知西汉以前无谓河为黄河者。且此誓皆以四字为句也,《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封爵部》引此,皆有黄字,则所见本已误。《汉纪》及《吴志?周瑜传》有黄字,亦后依误本《汉书》加之。《史表》无黄字,如淳注《高纪》引《功臣表》誓词云:使河如带,大山若厉。此引《汉表》,非引《史表》也。(《史表》作“如厉”,《汉表》作“若厉”。)而亦无黄字,则黄字为后人所加,甚明。”〗
申以丹书,
〖《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胡三省曰:“以铁为契,以丹书之。谓以丹书盟誓之言于铁券。”沈钦韩曰:“《秋官?司约》郑注:今俗语有丹书铁券,然则约誓之词,刻在铁券也。”〗
重以盟诅,
〖《汉书》作“重以白马之盟”。师古曰:“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
〖冯本无“而”字。〗
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权答曰:“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
〖胡三省曰:“横,户孟翻。谓既受侯爵,又将兵也。”严衍曰:“横受,谓无功而受也。”〗
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
〖李安溪曰:“度胤必有言父当年之功,泄漏上闻者,故权恨之如此。若但以酗酒,自可悛改,何至废绝也?”〗
孤于公瑾,义犹二君,
〖胡三省曰:“二君,谓诸葛瑾、步骘也。”〗
乐胤成就,岂有已哉?
〖各本“也”作“乎”,《通鉴》作“哉”。〗
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

★转自红潮★
周瑜生有两男一女。女儿许配太子孙登。儿子周循娶公主为妻,被任命为骑都尉,有周瑜的气质风度,年轻即去世。周循弟弟周胤,初任兴业都尉,娶皇族姑娘为妻,领亲兵一千,驻守**。黄龙元年(229),被封为都乡侯,后来因犯罪而迁徙庐陵郡。赤乌二年(239),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说:“已故将军周瑜之子周胤,过去受到主上夸赞表扬,被封为将军,他不能在享受优厚待遇时考虑如何立功报效朝廷 ,以至于放纵自己各种贪欲,招来罪罚。为臣们内心考虑到过去周瑜深受陛下宠信,在朝时是心腹重臣,出战时是得力良将,受命出军作战,总是亲临前线阵地,忠心耿耿,视死如归。故此能在乌林击败曹操,在郢都撵跑曹仁,显扬国家的威力和陛下的仁德,声震华夏,愚昧的荆蛮也无不归服。即使是周代的方叔,汉朝的韩信、英布,实在也不能超过他。能够打败敌人拯救国家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敬重他们的, 故此汉高祖的封爵誓词有言:‘纵使黄河细如衣带,泰山小如条石,封国制度长存,永传子孙后代。’用丹砂书写誓词,举行隆重盟誓仪式,将誓词藏于祖庙,让它永远留存,要使功臣之后,世世代代相继,不仅其子其孙,而且传至久远的后人,报答和表彰臣下的功德,勤恳真诚,以至极点,其意在于以此劝戒后人,使那些为国建功献身的臣子死而无悔。况且现今周瑜去世不久,而他的儿子周胤被降为平民百姓,这就更加令人心伤。我们认为陛下处事英明,善于以古为鉴,能使消绝的封爵重新兴继,因此才为周胤求情,请求赦免他的罪过,归还他的兵卒,恢复他的爵位,使久未鸣叫的公鸡重新打鸣,使身负重罪的臣子重新得到报效立功的机会。”孙权回答说:“我的心腹旧臣,与我协力共事,公瑾是其中之一,我对他确实忘不了。过去周胤年少,开初并无功劳,平白无故地掌有一支军队,封赏爵位任为将领,就是追念公瑾的功绩而恩赐他的后代。而周胤却倚仗这些,沉湎于酒色,为所欲为,前后数次警告劝喻他,而他依然故我。我与公瑾的友谊,与同你们二位一样,期望周胤有所作为的心意,岂有尽头之处?鉴于周胤罪恶过重,不宜于立刻还他官爵,而且还应让他受些苦难,使他自知痛改。如今你们二位诚恳地援引汉高祖的封爵誓词,孤人感到惭愧。虽然我德行不可与汉高祖并论,但还是想争取向他看齐,此事就是这样,故此未能采取你们的建议。作为公瑾的儿子,加上你们二位从中说情,如能改过的话,还有什么不好办的呢?”诸葛瑾、步骘的奏疏刚呈上去,朱然和全琮也上奏替周胤说情,于是孙权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正在这时周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各本皆作乎,《通鉴》作哉。〗

★转自红潮★
周瑜的侄儿周峻,也因为周瑜的元勋之功而被任为偏将军,领兵士一千人。周峻死后,全琮上奏请任命周峻的儿子周护为将军。孙权说:“过去赶走曹操。夺得荆州,都是公瑾的功劳,我永远不会忘记。开初听说周峻去世,也曾想起用周护,听说周护的秉性行为极坏,用他作官等于在制造祸乱,故此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孤人怀念公瑾,岂有止境吗?”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胡三省曰:张言者,张大而言之〗
。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
〖胡三省曰:无适先对,犹言莫适先对也。适音的。〗
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
〖胡三省曰:驳异也,立异议以纠驳众议之非。驳,北角翻。〗
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李安溪曰:子敬劝借玄德地,此策亦未为短,盖荆州新附,其势宜然,若两雄相争,北敌之利。何焯曰:鲁吕各以其时,当操气未衰,屡出巢湖,当共刘氏结好以分其势,及操老而无攻吴之志,鼎足势成,不据上游亦非所以立国也。但当与蜀中申约规取襄樊,徐方议及耳。〗
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
〖《论语》载周公语鲁公之言。〗
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胡三省曰:邓禹建策以开光武中兴之业,而其后不能定赤眉,故以肃比之。韩菼曰:子敬总是大段了了,不在小小成败得失计较,其比公瑾英发或不及之,其沉静似较胜也,比方邓禹,自是知己语。邓之不急取关中,亦是筹万全耳,非其才果不若冯异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
〖剧,难也〗
果敢有胆而已;
〖冯本胆作瞻,误。〗
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
〖胡三省曰:谓关羽之强,适足为吴之驱除也。〗
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
〖胡三省曰:谓部界之内无有废职以为罪负也。〗
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何焯曰:子敬作军几于孔明之法,二人故足相友。〗

★转自红潮★
孙权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公瑾雄威刚烈,胆略过人,于是打败曹操,开拓荆州,确实难得接替他的人,现在有你接替了。公瑾过去要子敬到江东来,将他推荐给我,我和他饮酒交谈, 他就提出了统一天下建立帝王基业的谋略,这是第一件令人快慰之事。后来曹操因为得到刘琮兵力的力量,扬言要率领数十万兵众水陆共进东吴。我将所有将领召请来,询问如何处置,没人率先提出适当的计策,至于子布、文表,都说应该派人送降书迎接曹操,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劝我迅将公瑾召回,委以重任授以军队,前往迎击曹操,这是第二件令人快意之事。况且他的谋划,远远超过张仪、苏秦之计谋。后来他虽然劝我借地刘备,是其一大不是,但不足以损折他的两大长处。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故孤人忘其短而敬其长,常将他比作邓禹。又子明年少之时,我只以为他不畏劳苦,行事果敢有胆量而已。及至他长成以后,学问增进思想开通,奇谋异略,可说仅次于公瑾,但言谈议论才气英发不及公瑾。在图谋打败关羽方面,胜过子敬。子敬在给我的回信中说:‘帝王的兴起,都有要驱除的敌手,关羽不足以让人担忧。’这是子敬实际上不能办到,表面上说说大话而已,我也宽恕了他,不随意责备。但是他统领军队,没有失损任何营寨,能令行禁止,部下辖区内没有荒于职守的官吏,路无拾遗,他的治理措施也颇为完善。”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何焯曰:谲普细务,而与禽关羽并论者,其取南郡亦谲兵也。〗
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王懋竑曰:孙权之遣周瑜与先主并力拒曹操,而赤壁之战独瑜有其功,其攻南郡亦不与先主俱,先主顾以其间南收四郡,非瑜意也。瑜乘战胜之威以操为不足畏,而疑忌先主特甚,权则以新操,操必来攻,仍欲指先主以并力,其意少异。故权以妹妻先主,而先主亦诣京见权,劝权徙治秣陵,陈志所云“绸缪恩纪”,盖其实然。权固曰:“非刘豫州莫可当曹操”,而隆中定计亦云权可为援而不可图,是时绝未有相图之意也。权既不纳瑜之言,而瑜卒后卒从鲁肃而以南郡借先主,盖虑程普之不能以守南郡,而操之所惮惟先主,天下所共知,故欲藉其力以拒操。操之南征,向濡须而不向南郡,乃避先主而不攻,则权之计未为不得也。至建安十八年操攻濡须,不克而退,十九年权又克庐江,禽朱光,操不能与争,于是权亦知操之不足畏而无所藉于先主,遂有图取荆州之意。会先主已得益州而不以南郡还吴,权之忿恨益甚,又以关羽在南郡,度未可攻,故遣吕蒙袭取三郡,后卒中分荆州。而吕蒙之计自是得行,未当一日忘南郡而羽疏不之防蒙,遂乘其隙而取之。凡此间隙之开始于周瑜而成于吕蒙,若权之前后自有猾计,其或从或不从,亦非因人为转移也。而使周瑜不以道病卒,则必取蜀而先主几无立足之地。又使权得荆州后而曹操不死,则当先主伐吴时操必以大军蹙吴,魏攻其外,蜀攻其内,江东成败之机殆未可料。此皆天焉,非人力之所与也。世皆以图取荆州为吕蒙之功,而不知其几败江东之业,是特有天幸耳。大抵吴之诸臣,周瑜雄略似孙伯符,有并吞中原之志而不专于自守,鲁肃明于大势,欲合吴蜀以拒操,为三分之计。至吕蒙则一以谲诡为自利计而不顾其后,虽有攻战之材,非瑜肃比也。权自得南郡,请降于魏,屈辱已甚。使不图南郡而与蜀交好,其屈辱岂至于此?其后权卒绝魏而与吴交好者,终其身盖亦有鉴于此也。〗

补注:
  【1】卢注《坚传》曰:《郡国志》:“扬州庐江郡,治舒。”弼按:此东汉末之庐江郡治也。《一统志》:“舒县故城,今安徽庐州府庐江县西。”吴增仅曰:“后汉庐江郡治舒,建安四年,刘勋始移治皖。(《吴志?孙策传》)《通鉴》胡注:魏庐江治阳泉。《皇舆表》及周氏《晋略表》又云:魏庐江治六安,吴平,徙治阳泉。今按诸说,皆各据一时言耳。《魏志?满宠传》:太和六年,吴将陆逊向庐江。满宠云: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悬。整兵趋扬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遁走。据《水经注》,扬宜口即阳泉水之口。据此,则阳泉为庐江郡治,无可疑也。《吴志?孙权传》:嘉禾六年,全琮袭六安。又《朱异传》:魏庐江太守文钦营住六安。(时在正始中。)据此,则六安亦魏庐江郡治,无可疑也。汪士铎《三国庐江郡考》云:建安十九年,吴破朱光,拔皖城,魏庐江太守遂治阳泉。窃疑建安末徙治阳泉,自齐王芳时又徙六安,吴平,又徙阳泉也。”杨守敬曰:“吴君谓魏太和时魏庐江郡治阳泉,其实非也。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谓速赴六安也。故满宠云: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乃整众趋扬宜口。扬宜口去六安尚百余里,此其从容整军可见。若庐江治阳泉,则宠已趋赴治所,与宠所云云,不应矣。”弼按:吴、杨所云,魏庐江郡治也。《一统志》:“阳泉故城,今安徽颍州府霍丘县西;六安故城,今安徽六安州北。”洪亮吉曰:“《吕蒙传》:吴破皖后,即拜蒙庐江太守,还屯寻阳。则吴庐江郡盖从寻阳遥领也。”谢钟英曰:“建安四年,孙策拔庐江;(时庐江治皖。)五年,权攻李术于皖城,枭术首;十九年,权克皖城。黄武四年,皖口言木连理;六年,曹休斩吴皖守将审德;七年,权至皖口,使陆逊破曹休于石亭。嘉禾六年,诸葛恪屯庐江;赤乌六年,恪自皖迁于柴桑。是吴庐江郡治皖,洪氏谓遥领,非也。天纪二年,吴人大田皖城,王浑攻破之,见《晋书?浑传》。是皖城终魏世属吴。”弼按:洪、谢所云,吴庐江郡治也。《一统志》:“皖县故城,今安徽安庆府怀宁县治。”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二十六:胡氏曰:汉文帝分淮南为庐江国,在江南;班志庐江郡则在江北。盖两汉庐江郡皆治舒。三国时,吴击魏庐江,满宠曰:权舍船二百里,悬军深入,恐其走不及耳。盖是时庐江郡改治阳泉县也。孙氏亦置庐江郡,治皖。”
  【2】卢注《策传》曰:《郡国志》:“扬州九江郡历阳,侯国,刺史治。”《晋书?地理志》:“扬州淮南郡历阳。”《宋书?州郡志》:“晋武帝复立历阳、当涂、浚遒诸县,二年,复立钟离县,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还,故复立焉。”洪亮吉曰:“据沈志,三国时魏、吴俱无此数县也。”吴增仅曰:“ 历阳故属汉九江郡。兴平中,孙策平江东,县遂入吴。建安十七年,孙权作濡须坞,又于此置濡须督,遂为重镇。”又云:“孙策起兵历阳,平定江东,其后横江、当利、滨江诸隘,皆有戍守。沈志云,太康元年复立历阳,则知吴未置县也。”王先谦曰:“《孙策传》:策至历阳,众五六千。《江表传》:历阳有山石临水,历阳长表上。《孙皓传》:天玺元年,历阳山石文理成字。是历阳县属吴。洪氏据沈志,谓太康元年复立,非也。”谢钟英曰:“历阳自汉历魏、吴,至晋不废,沈志误。”弼按:谢、王二说是。《一统志》:“历阳故城,今安徽和州治。”
  【3】卢注《孙策传》云:胡注:“横江渡在今和州,正对江南之采石,即今之杨林渡口。当利浦在今和州东十二里。”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横江浦在和州历阳县东南二十六里,当利浦在和州城东十二里,本名扬浦。建安初,孙策自寿春欲经略江东,扬州刺史刘繇遣将樊能、于麋屯横江,孙策破之于此。”谢钟英曰:“《元和志》:横江浦在历阳县东南二十五里,直江南采石渡处。自昔济江津要。钟英按:在今和州东南二十五里,地宜属吴。”洪亮吉曰:“历阳有当利浦。《晋书》:王浚平吴,水军扬帆顺流,于此而下。报王浑书曰:风利不得泊。后因以为名。”谢钟英曰:“ 《周瑜传》: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是当利之名,不始于王浚。《一统志》:今和州东南,大江之别浦也。钟英按:地宜属吴。”

【4】《刘繇传》:“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於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逼,屯秣陵。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因载而去。过杀礼,然后杀皓。” 又《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战,斩首五百余级,融即闭门不敢动。因渡江攻礼,礼突走,而樊能、于麋等复合众袭夺牛渚屯。策闻之,还攻破能等,获男女万余人。复下攻融,为流矢所中,伤股,不能乘马,因自舆还牛渚营。或叛告融曰:“ 孙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将于兹乡策。策遣步骑数百挑战,设伏於后,贼出击之,锋刃未接而伪走,贼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斩首千余级。策因往到融营下,令左右大呼曰:“孙郎竟云何!”贼於是惊怖夜遁。融闻策尚在,更深沟高垒,缮治守备。策以融所屯地势险固,乃舍去,攻破繇别将於海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
  【5】卢注《策传》曰:秣陵属丹阳郡,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见刘昭注,又见《张紘传》注引《江表传》。建安十七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见《权传》。沈约曰:“秣陵其地本名金陵,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城村是也。”《元丰九域志》:“江宁府江宁县有秣陵镇。”《一统志》:“秣陵故城,今江苏江宁府上元县南。”《郡国志》:“扬州丹阳郡胡熟、江乘。”《前书》作“湖孰”。《宋书?州郡志》:“湖孰、江乘,吴省为典农都尉。”《九域志》:“江宁府上元县有湖孰镇。”谢钟英曰:“吕范领湖熟相,见《范传》。朱据领兵屯湖熟,见《据传》。《徐盛传》:为疑城自石头城至江、乘二县,盖黄龙后省。《晋志》俱属丹阳郡。”《一统志》:“湖孰故城,今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东南;江乘故城,今江宁府句容县北六十里。”《郡国志》:“扬州吴郡曲阿。”吴曰云阳,今江苏镇江府丹阳县治。

【6】卢注《武纪》:《郡国志》:“扬州庐江郡居巢。”《一统志》:“居巢故城,今安徽庐州府巢县东北五里。《寰宇记》:古居巢城陷为巢湖。”胡三省曰:“居巢县,春秋之巢国。宋白云:今无为军本巢县之无为镇,曹操攻吴,筑城于此,无功而退,因号曰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壖地,秦、汉为居巢,春秋但名巢,辞有详略耳。”赵一清曰:“刘昭注引《广志》云,有二大湖。《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巢湖在庐州府东五十里,占合肥、舒城、庐江、巢四县之境。”弼按:《一统志》:“巢湖在巢县西十里,周回四百余里,港(氵义)大小三百六十,纳诸水以注大江,为淮西巨浸。一名漅湖,一曰焦湖。”
  【7】卢注《策传》曰:《郡国志》:“扬州丹阳郡秣陵南有牛渚。”杜佑曰:“牛渚沂即当涂县采石。”胡三省曰:“太平州当涂县北三十里,有牛渚山,山下有牛渚矶,与和州横江渡相对。”《一统志》:“牛渚山在今安徽太平府当涂县西北二十里,一名采石。孙权使孙瑜自溧阳移兵屯牛渚,自是以后,常为重镇。”李贤曰:“牛渚,山名,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元和志》:“在当涂县北三十五里,古津渡处也。有采石戍,在山上。”《寰宇记》:“牛渚山北谓之采石,对采石渡口,商旅于此取石,至都输造石渚,故名。”旧志:“采石山在当涂县西北二十五里,东北至江宁八十里,渡江西至和州二十五里,周十五里,高百仞。西接大江,三面俱绕姑溪,一名翠罗山。山下突入江处,名采石矶。”
  【8】卢注《武帝纪》云:《郡国志》:“荆州江夏郡,治西陵。”建安中,刘表以黄祖为江夏太守,治沙羡。(见《孙策传》注及范书《刘表传》。)时孙策亦以周瑜领江夏太守。(见《瑜传》及《孙策传》注。)祖死,表子琦为江夏太守,(见《表传》及《诸葛亮传》。)琦合江夏战士万人,与刘备俱到夏口。(见《先主传》及《诸葛亮传》。)此后魏、吴并置江夏郡,文聘屯石阳,别屯沔口,在江夏数十年,郡治安陆。(见《元和郡县志》。)至嘉平中,荆州刺史王基表城上昶。徙江夏治之,以逼夏口。(见《基传》。)是汉末及魏、吴之江夏郡治,非复汉郡之旧矣。(吴江夏郡治武昌。)《一统志》:“西陵故城,今湖北黄州府黄冈县西北;安陆故城,今湖北德安府安陆县治;上昶故城,今安陆县西北;(谢钟英曰:“当在今孝感县东南。”)石阳故城,今德安府应城县东南。”又注《文聘传》曰:赵一清曰:“吴、魏并立江夏郡。吴江夏郡治沙羡,孙权以程普领太守;魏以文聘为太守,屯石阳。”吴增仅曰:“建安中,刘表以黄祖为江夏太守,屯沙羡。(《吴志?孙策传》)魏武平荆州,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屯石阳。嘉平中,王基自城上昶,徙江夏郡治之。终魏之世,郡治皆在上昶也。洪志据《元和志》云曹魏郡治安陆,盖上昶为安陆县地,统言之也。”
  【9】卢注《孙策传》:《郡国志》:“庐江郡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刘昭注:“有置马亭。刘勋士众散处。释慧远《庐山记略》曰:山在寻阳南,南宾宫亭湖,北对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其山大岭凡七重,圆基周回,垂三百五里。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七岭会同,莫升之者。东南有香炉山,其上氛氲若香烟,西南中石门前有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芳林之奇,所称名代。《豫章旧志》:匡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胡三省曰:“寻阳县本在大江之北,寻水之阳。”《一统志》:“故城今湖北黄州府黄梅县北。”
  【10】卢注《武纪》云:《郡国志》:“荆州南郡,华容,云梦泽在南。”刘昭注引“杜预曰:枝江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有云梦城。或曰华容县东南亦有云梦,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水经?湘水篇》云:“湘水北至巴丘山,入于江。”郦注:“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城跨冈岭,滨阻三江。”杜佑曰:“巴陵,汉下隽县地,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括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公州,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舡处。在巴陵县南四十里。”谢钟英曰:“洪亮吉据《元和志》,谓吴分下隽立巴陵县。钟英案《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周瑜传》:瑜卒于巴丘。《孙权传》:建安十九年,鲁肃以万人屯巴丘。裴注:巴丘,今巴陵。《宗预传》:东益巴丘之戍。《朱绩传》:自巴丘上迄西陵。《孙皓传》:右丞相彧上镇巴丘。据《国志》及裴注,吴未尝改巴丘为巴陵县也。《舆地广记》太康元年,以吴巴丘邸阁置巴陵县。是巴陵晋县。洪氏从《元和志》谓吴所置,非也。”《一统志》:“巴丘故城,今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治。”

【11】卢注《孙瑜传》曰:《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得白沙口,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本名蔑默口,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余里,吴所屯也。”《方舆纪要》卷七十六:“麻屯口在武昌嘉鱼县陆口东,保屯地盖相近。”谢钟英曰:“在今嘉鱼县江北沔阳州东。”弼按:建安十五年,瑜率水军住夏口,见《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12】卢注《吴主传》曰:《郡国志》:“扬州豫章郡柴桑。”吴改属武昌郡,《晋志》同。胡三省曰:“柴桑县,汉属豫章郡,吴属武昌郡。有柴桑山,在今江州德化西九十里。杜佑曰:江州寻阳县南楚城驿,即古之柴桑县。宋白曰:江州瑞昌县,盖柴桑之旧城。”《一统志》:“故城今江西九江府德化县西南。”
  【13】卢注《武纪》曰:《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即今夏口也。”《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吴乃徙此。山左即沔水口,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或曰鲁口。”胡三省曰:“夏口以夏水得名,沔口以沔水得名,鲁口以鲁山得名,实一处也。其地在江北。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故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贤注亦谓夏口戍在今鄂州,于是相承以鄂州为夏口,而江北之夏口晦矣。”《一统志》:“汉口在湖北汉阳府汉阳县东,汉水入江之口也。亦曰夏口、沔口、鲁口。”梁履绳《左通补释》引吴省钦(白)【曰】:“《华前稾》十八云:江夏故汉郡。江,大江;夏,汉也。《汉志》:武都东汉水一名沔,至江夏入江,谓之夏水。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汉水始出嶓冢为漾,南流为沔,襄阳以下为夏。《左传?昭十三年》沿夏欲入鄢,鄢即今宜城。顺流曰沿,是宜城以上之汉亦曰夏。举尾以该首曰夏,犹举首以该尾曰沔也。夏口即沔口,以其经鲁山,故亦曰鲁口,今曰汉口。又江夏、南郡二郡间,别有一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其受江处为夏首。《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是已。夏水为荆之一沱,今江陵中夏口是其入汉处。曰堵口,今沔阳州长夏河是;其合汉又东入江处,即为夏口,今汉口是。”弼按:《魏志?文聘传》:“聘为江夏太守,屯沔口。”《吴志?鲁肃传》:“肃子淑为夏口督。”胡三省谓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而江北之夏口晦。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此数语于当日情势,最为了然。故沔北之安陆、新市、云杜、竟陵,黄武中皆入魏,与魏以汉水为界。文聘在江夏数十年,名震敌国,贼不敢侵,见《聘传》。可证。
  【14】卢注《先主传》云:《郡国志》:“南郡当阳。”《水经?沮水注》:“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阪南,长阪,即张翼德横矛处也。”《一统志》:“当阳故城,在今当阳县东。”谢钟英曰:“在今湖北荆门州当阳县东一百四十里。《荆州记》曰:当阳县有栎阪、长阪。《舆地纪胜》:在当阳县东北。”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七十七:长阪在荆门州西北。胡氏曰:在当阳县东南百二十里,长林城北。盖长阪起于当阳之北,而接长林之襟要矣。”
  【15】卢注《武纪》云:赤壁所在,聚讼纷如。今据《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李贤注、胡三省注、《方舆纪要》所载,以辨俗说之惑。《水经?江水注》云:“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所也。”(郑苏年云:左迳者,江北也;右迳者,南岸也。)《通典》云:“《括地志》:今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曹公自江陵征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迎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十艘,因风纵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败之,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赤壁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氵义)川县西八十里,跨(氵义)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方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氵义)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括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汉阳图经》及流俗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国志》以为证。”据《元和志》云:“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又云:“赤壁草市在(氵义)川县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今据《三国志》,则赤壁不在(氵义)川也。(按吉甫引《国志》不录。)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与(氵义)川殊为乖谬。盖(氵义)川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李贤注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

胡三省注云:(弼按:胡注所引与上文同者,不录。)“《武昌志》:赤壁山在今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黄州赤壁非是。”《方舆纪要》云:“赤壁山在嘉鱼县西七十里。《元和志》谓山在蒲圻县西者,时未置嘉鱼也。(弼按:五代南唐始置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又按胡珪云:“子瞻谪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东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郡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安步下矣。宋李壁诗:赤壁危矶几度过,沙洲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可知东坡当日作赋时之误矣。”又按尹民昭云:“周瑜言于孙权曰: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为将军破之。夏口居黄州上流二百里,若赤壁在黄州,岂得言进夏口耶?操既败走华容,北归之路,黄州直通汝、颍,最为径捷,安得复经华容也?则赤壁非黄州明矣。”(上二说见《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杨惺吾师云:“有谓赤壁即乌林者。《御览》(一百六十九)引《荆州记》:临漳山南峰谓之乌林,亦谓之赤壁,此以赤壁在江北;又有谓赤壁在汉川县西八十里者,李吉甫已驳之。《御览》(七百七十一)引《英雄记》,谓曹操北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簰,使部曲乘之,从汉水下出大江浦口,此亦以赤壁在江北。然《周瑜传》言,遇曹公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则赤壁在江南审矣。且张昭明言:操得刘表水军蒙冲斗舰以千数,何谓无船?然今嘉鱼下有簰洲,当亦因此得名。《文选》注(三十)引盛宏之《荆州记》,蒲圻县治沿江百里,南岸有赤壁,此《元和志》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所本。在江南岸,与操败引次江北似合。然此山自名蒲矶山,故《一统志》驳之。惟《水经注》在百人山南,谓即黄盖诈魏武处,而其上又云:黄盖败魏武于乌林,相去几二百里,遂疑其自相矛盾。余以为此不必疑也。盖操以水陆军沿江而下,声言八十万。据《周瑜传》注,实有二十三、四万。以二十三、四万之众,夫岂一、二山林所能容?且《水经注》言赤壁之下有大军山、小军山,又其下有黄军浦,《水经注》亦言是黄盖屯军所。夫吴以三万人拒操,其屯兵已及百里,盖赤壁为操前锋所及,乌林为操后军所止。吴军以蒙冲斗舰数十艘,从南岸引次俱前,同时发火,(观此,则知自赤壁至乌林,同时发火。)是《水经注》所据,于当时军势至合。其他方志附会之辞,正不必一一辨论也。”(杨说见《晦明轩稿》。)《一统志》:“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江滨,与江夏郡接界,上去乌林且二百里。自《元和志》以赤壁与乌林相对,遂以为在嘉鱼县西南,盖误以古蒲矶山为赤壁矣。”

【16】卢注《文纪》曰:《郡国志》:“荆州南郡夷陵,有荆门、虎牙山。”刘昭注:“《荆州记》曰:荆门江南虎牙,江北虎牙,有文如齿牙,荆门上合下开。”《水经?江水注》:“夷陵故城,南临大江,秦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后复曰夷陵。《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荆州记》:自夷陵溯江二十里入峡口,名为西陵峡,长二十里。”《吴志?陆逊传》:“ 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胡三省曰:“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垒嶂,江行其中,回旋湍激,至西陵峡口,始漫为平流。夷陵正当峡口,故以为吴之关限。”《一统志》:“夷陵故城,在今湖北宜昌府东湖县东。”
  【17】卢注《吴主传》云:胡三省曰:“沈约志长沙郡有吴昌县,汉末之汉昌也。吴更名,至隋废吴昌入罗县。唐武德八年,又省罗县入湘阴,则知吴立汉昌郡在唐岳州湘阴县界。”钱大昕曰:“是时长沙为刘备所据。建安十九年,权始得长沙三郡,汉昌仍并入长沙,不别立郡矣。”弼按:《鲁肃传》肃建安二圌十圌二圌年卒。《吕蒙传》鲁肃卒,蒙屯陆口,肃军属蒙,又拜汉昌太守。是汉昌未并入长沙也。竹汀说误。钱大昭曰:“《汉志》无汉昌县,《隶释?周憬碑》阴有长沙汉昌寋只字宣节。碑立于灵帝熹平时,则此县必桓、灵时置,至是时又立为郡也。”谢钟英曰:“《寰宇记》:后汉分罗县为汉昌,孙权于县立郡,又改为吴昌县。《方舆纪要》:今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东。”
  【18】卢注《刘璋传》曰:《郡国志》:“荆州武陵郡孱陵。”刘昭注引《魏氏春秋》曰:“刘备在荆州所都,改曰公圌安。”《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右合油口,又东迳公圌安县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一统志》:“孱陵故城,今湖北荆州府公圌安县南;公圌安故城,今公圌安县东北。“弼按:孱陵、公圌安本为两县,若如《魏氏春秋》所云,是改孱陵为公圌安,不知先主所改者,乃改油江口为公圌安,非改孱陵为公圌安也。孱陵在今公圌安西南,公圌安在今公圌安东北。
  【19】卢注曰:胡三省云:荆州八郡,瑜既以江南四郡给备,备又欲得江、汉间四郡也。弼按:荆州八郡,南阳、章陵非吴所有,周瑜领南郡,程普领江夏,亦决不肯让人。上文周瑜分南岸地给备者,即指油口立营之地,非谓江南四郡也。若已给江南四郡,又欲兼得江、汉间四郡,将置周瑜、程普于何地乎?且公瑾方深忌先主,上疏以猥割土地为虑,岂肯遽给四郡乎?是南岸之地,仅限于油口立营之地无疑。惟其仅有南岸油口之地,地小不足以安圌民,始从权借荆州数郡,身之此注,前后皆误也。
  【20】卢注《先主传》曰:《郡国志》:“扬州吴郡丹徒。”《元和志》:“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徙至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建业,复于此置京口镇。”又云:“吴时或称京城,或称徐陵。” 胡三省曰:“京,京口城也。权时居京,故刘备、周瑜皆诣京见之。后都秣陵,于京口置京督,又曰徐陵督。《尔雅》:绝高曰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因谓之京口。”《一统志》:“京城今江苏镇江府丹徒县治。《三国?吴志》:孙韶伯父河为将军,屯京城,建安九年,为妫览等所杀。韶收余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以御敌。”
  【21】《肃传》注引《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
  【22】卢注《太史慈传》:《郡国志》:“扬州丹阳郡芜湖。”胡三省曰:“春秋吴鸠兹之地。宋白曰:以其地卑,蓄水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一统志》:“芜湖故城,今安徽太平府芜湖县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