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

 李青春图书馆 2013-05-30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十四——山东省胶州市振华小学王建丰校长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文“化”人的胶州振华小学

陶继新  王建丰

 

【编者按】胶州市振华小学地处“金胶州”市中心。近年来该校以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为目标,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学校底蕴,走特色办学之路,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形象。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创新先进单位、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少年军警校示范校、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日前,本刊记者大友与该校校长王建丰通过QQ就“以读书为抓手打造学校特色”这一话题进行了网上交流。现摘录其中部分,以飨读者。

【王建丰】我在学校里提出一句口号: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达到“书香润泽生命,读书成就梦想”的目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陶继新】这个口号提得好,生活无处不在,人人都有,缺之不可。读书成为生活,就会无时无处不在润泽人的生命,就会提升生活的质量,就会使生命更加优化。当然,教育教学的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

【王建丰】这句口号的提出是经过一段时间考虑的。刚来到振华小学,对振华小学的现状做了分析:占地不满19亩,学生数近3000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如何在这个“小地方“做”大文章”?如何使学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何使学校富有文化底蕴?“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魂”是什么?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以读书为纽带,聚合学校、家庭、社区,打造“读书航母”,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书香陶冶学生,成就教师,影响家庭,润泽社会。

【陶继新】大凡想在学校做出一番大事业者,都不会绕过读书这个坎。因为学校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的思想文化品位的提升。即使有了高楼大厦,如果师生思想文化品位不高,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有了文化,则可以小中见大,从平凡中见出精神的高贵。而读书,则是可以从深层改变人的精神境界的关键之一。经典文本不但有智慧的光华,也有思想的要义。天天沉浸其中,耳濡目染,真善美的东西就会悄然走进人的心灵之中,就会在自己的大脑之中安下真善美之魂。

一、打造新时代“三味书屋”,变“教书育人”为“读书育人”

【王建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先,我们从硬件入手,着力打造新时代“三味书屋”,变教书育人为读书育人。“三味书屋”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变校园为“书城”,增其书香“味”。当提出“书城”建设理念时,恰逢规范化学校验收。在学校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是先投资购书还是先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我们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最终我们决定“两利相权趋其重”,斥资60余万元,购进4万册图书,加上原有的2万册,使“书城”建设初具规模。

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年制定《购书计划》,在购书时充分做到了“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教师的要求、尊重专家的推荐、尊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上了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房舍不足,无法设立独立的“阅览室”,我们便提出了“教室即阅览室”的口号,并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书柜。书柜中既有学校的图书,又有学生的私人藏书。班内设管理员,对同学们的借书进行调度,这样既避免了书籍闲置,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了“班班有藏书,人人有书读”的局面。

【陶继新】天地之间总有一个道在,那就是有得就有失。但是,对于得失的取舍,不同思想境界的人的取舍方向并不一样。如果从当下之名上取,就会先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应付规范化验收;如果从师生生命发展上取,就会先投资购书,尽快满足他们阅读的需求。我觉得,您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教室即阅览室”有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况味,可是,也有其独特的收获。因为身在书中,也易以书为友。而这种书便有了与教科书一争高下的态势。我一直认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只读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可是,我们的很多教学却将教材当成了教学的全部。结果,六年小学学习之后,写起文章来依然捉襟见肘。究其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太少的缘故。“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小学时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段。这个时段喜欢上了读书,往往可以终生爱书,由此一生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您是做了一件利在当下、功在未来的大事。

【王建丰】 “三味书屋”的第二“味”:建设校园文化,饱含经典“味”。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学校以经典为内核,确立了“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动”即指校园网建设。我们在校园网上开通“阅读名博”专区,开辟了“好书论坛”、“经典演讲”等专栏,鼓励全校师生网上阅读,并在校园网上开博、发贴,畅谈读书心得,交流阅读体会,推荐其他优秀书籍,激发师生读书、议书、写书的热情。“静”即学校的“一环两栏四长廊”。“一环”即环操场墙壁,其中的主要经典内容以配图成语构成,力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见贤思齐”等。“两栏”即主、副宣传栏,主栏以哲理诗、气节诗、爱国诗、勤勉诗为主,并与学校中的花草树木相结合,将花草树木变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做到“一花一咏唱,一草一诗篇”。副栏以中华文华遗产“胶州大秧歌”为主,使经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四长廊”即教学楼内四条长廊,四条长廊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分层布置。学校大门口显眼位置,则直接点明学校校园文化的主题——“读圣贤书,立君子志,做有德人”。使整个校园的文化建设如同一篇文章,浑然一个整体。“声”即学校广播站。广播站每天定时广播,并开设“我与大家讲经典”栏目,通过这一栏目,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经典诵读成果的舞台。“色”即学校电视台。电视台开设“经典大家谈”栏目。每周一次让部分学生聚在一起,畅谈读经典的收获,分享读书成果。

【陶继新】“三味书屋”取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然很有品位。纯然“拿来”为您所用,依然很有书香气。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校园文化很有特色。“动”是应运而生,使得读写即时而鲜活,对于激发教师的读写热情,定然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则可以相互交流读书心得、生活感受,碰撞思想、辩驳真伪,让教师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挥洒才思与“以文会友”。“静”不但可以让学生静中观文,还可以静以养心。 “声”可入耳,“色”可悦目,广播与电视这两种载体的运用,让经典学习更富情趣。四种载体交互运用,师生即可以全方位地享受到经典文化的盛餐,还会因其形式的活泼,让这种学习有了“乐感”之美。

【王建丰】“三味书屋”的第三“味”:强化经典诵读,具有学究“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校立足国学经典,多措并举,强化诵读,重视积累。学习国学经典,对孩子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增厚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语文素养非常重要。但我觉得,学习国学经典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用国学经典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做一个有德人。像我们学校每周给学生发一张“读经典、塑品行”家校联系卡,上面有经典原文、原文释义、学校规范要求、家长行为评价,通过家校共育来保证塑造学生品行的连续性。今年五月份,胶州市教体局在我校召开“读经典塑品行”现场会,算是对这一作法的一种检验吧。

【陶继新】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看来,诵读经典的目的,不在于背诵,而在于应用。当然,这个应用不是机械地用,而是要内化于读者的心里,然后外化出来,从而会生成一些积极的行动。所以,你们的“读经典塑品行”就很好,读经典是因,塑品行是果。其实,很多好的品行,也是在诵读之中形成的。王阳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和行原来就是一个功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知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总之,知行功夫本来不可离,有知方有行,有行便有知,而知行的本体只有一个,那便是良知良能,而知行的功夫也只有一个,那便是致良知。我想,您是不是也将“读经典塑品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了,认为二者互相促进,不可分离了呢?

【王建丰】为保证经典诵读的实效性,学校实施了“三个保障”。一是时间有保障。学校确立读书三时段——晨诵午读阅读课。早晨学生进入教室后一直到预铃前,每位学生都要书声朗朗;中午预铃前时段学生自由阅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班每天安排一节阅读课。这一节课的安排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有多项冲突,如与“阳光体育活动”冲突,与“在校不超过6小时学习时间”的规定冲突,与上足课时、开齐课程的要求冲突。许多老师思想上抵触,也觉得难以操作。我在为老师做工作的时候,强调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坚信“书香润泽生命,读书成就梦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把育人的金钥匙,要老师在“挤、挪”字上动脑筋。挪出自习课,挤出两节语文课、活动课让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

【陶继新】这需要的不但是勇气,还有教育理念,即对阅读作用的高度认可。小学阶段正是阅读的时段,这个时期疏离了阅读,终生都无法弥补。一是因为人的阅读兴趣始于儿时;二是这个时段的记忆力强,让其背诵一些东西,往往可以终生不忘。大了之后再背诵,就会背得慢,忘得快。一个人真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童子功”特别重要。看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大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小时候有了大量的诵读经典的积累。您强调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瞩目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才有了这种近乎“另类”的行动。

【王建丰】二是读本上有保障。学校将“国学启蒙经典”确定为学校课程,并制定了课程开发方案,编写了经典诵读学校读本。如一年级的《弟子规》,二年级的《三字经》,三年级的《千字文》,四、五年级的《论语》选编,六年级以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的《诗吧词苑》。读本图文并茂,既有原文,又有释义,还有相关的故事链接,融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

【陶继新】将经典文本纳入教材,形成课程,阅读的时间才有了必要的保障。有的学校为什么在经典诵读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除了没有必须的时间保证之外,就是没有进入课程。犹太人为什么那么优秀?就是因为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6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如果真正将经典诵读看作孩子生命发展的必须,就不会中道而止,就会像您这样,力排众议,排出课表的。

【王建丰】三是管理上有保障。我们在“晨诵午读阅读课”三个时段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晨读要“书声朗朗,神清气爽”;午读要“万籁此俱寂,唯有翻书声”;阅读课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学校在管理上也是“刚柔”并济。晨诵午读让学生自主管理,做到“一日一积累,一周一反馈”。阅读课有辅导老师根据计划进行安排。让学生既有浅阅读,又有深阅读;既重视了积累,又重视了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既重视了兴趣的培养,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

【陶继新】从您三个时段的诵读要求的文本看,就特别有韵味,看出了您对经典诵读的特别喜爱与研究,以及流淌于其中的文化味。非有文化的校长,不可能“研制”出如此之美的文字的。朗读与默读不同,阅读与争鸣不同。它可以让学生“或默或语”,或读或评,从而增加阅读的质量与兴趣。现在一些学校没有朗朗书声,没有了静心养性式的阅读,更没有了读后的争辩。可是,岂不知,这些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思维的开放,都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的。

二、锻造教师队伍,为学生读书做好引领和指导

【王建丰】能否将读书落实到实处,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建构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锻造一支爱读书的教师队伍成为读书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

将读书纳入教师工作结构。学校强化了教师对读书的认识,对教师的读书提出刚性要求,即每天必须保证40分钟读书时间,并做到计划、进度、心得体会三落实。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选择经典中的某一领域深入挖掘,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并在该领域能够“钻得透,讲得精”,成为学生该领域的导师。

以读书促荐书。教师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包装,巧妙的推荐给学生。教师在推荐书时能因人而异,匠心独具。如有的实行“悬疑”法,通过“卖关子”吊起学生的胃口;有的实行“猜谜”法,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有的实行“陶醉”法,以情感影响学生;有的实行“故事”法,用一个故事引发学生对所推荐书的好奇;有的实行“比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荐之书……荐书越来越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

【陶继新】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永远进入不到游刃有余的状态。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老师,他虽然也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于是,就有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文化领地。这样,在教学当中,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与思想,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到“教学如有神”的境界。

要想积淀深厚,就必须大量阅读。您对教师提出的读书的刚性要求,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的读书时间。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许认为这是校长太不人文,可是,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从读书中寻找了特别的乐趣,就会因为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逐渐进入到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蓦然回首,他们发现,原来,“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语)啊!当他们看到读书的特殊效用之后,就越发爱上读书。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从读书中,慢慢地有了一个文化定心,进而有了一个优质的生命状态,于是,读书不但成了他们教学的必须,而且成了他们走向幸福之路的必须。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将读书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了一种审美的享受。于是,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向学生推荐读书的好处,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也进入到读书的神圣境界。当师生都乐此不疲地读书的时候,教与学的水平提高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王建丰】除了要求教师深读并荐书外,我们对学生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流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因此,学校重视了阅读方法的研究。逐步确立了这样的阅读流程:浏览阅读、阅读预测、通读全书、分析阅读、反刍阅读。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速读,并在阅读中学会爱书、护书,学会边读边想,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会与文中人物对话,学会仿写……真正实现有效阅读的目标。

【陶继新】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速读特别重要。有些文章,特别是一些千古流传的经典,是必须要精读的,有的时候还要背诵。同时,还要博览,不然,就会视野狭窄。当然,博览之书虽非经典,也一定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而速读,则是信息搜索,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不会速读,就会陷入其中而不知优劣。这需要一定的眼光,不然,很可能会将那些沙中之金从自己的眼前流失掉。

【王建丰】形成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流程。学校组织教师通过实践,探讨出了一些具有普通意义的操作方法,总结出了“激趣—导法—引背—摘录—应用”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这样,教师教得得法,学生诵读得力,使经典的雨露浸润学生心田。

以讲促读,以读引讲。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我们要求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故事,同时引导学生给别的小朋友讲,目的是一箭双雕:教师江郎才尽时会“恶补”读书,孩子为了“木秀于林”而“博览群书”。

【陶继新】孩子不同于大人,所以,尽可能地不要让他们感到读书太过枯燥,而是情趣盎然。这就需要技巧与方法,从关注儿童的兴趣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经典的积极性。不过,时间一长,当他们爱上经典,甚至感到背诵不是负担,而是其乐无穷的时候,技巧与方法就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了。孩子有着巨大的记忆潜能,开发这种潜能,就会还给大人一个惊喜。当一个孩子用很短时间就可以背诵一篇不短的经典,且得到相应的鼓励与奖励的时候,就会对诵读经典产生非读非背不可的欲望。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发展就有了质的飞跃,而且还会终生发展,享受诵读带来的幸福。

三、变家庭为第二学堂,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一环

【王建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又是“读书航母”办学理念中的一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家长队伍的培训,以实现家校对孩子教育的同频共振。

让家长学校成为长效机制。开办家长学校的目的在于“教育家长懂教育”,而让家长懂得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因此,我们在家长学校开课过程中围绕“读书”大作文章,让家长懂得“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就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让“身教先于言传”,用自己的读书行为影响孩子积极参与阅读。

指导亲子共读。学校要求家长同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经典书籍,每天共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鼓励孩子与家长一同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让孩子的读书感悟同家长的读书感悟产生碰撞,家长把这些富有智慧的碰撞记录在档案上,为孩子的每一次读书留下一个清晰的脚印。亲子共读的另一个用意,从客观上“逼”家长多读一点书。

【陶继新】不少家长对于孩子读书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更多地将眼睛盯在了考分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家长读书,特别是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当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能感受读书之乐,就能爱上读书,这对其一生的幸福成长,当是一个最好的奠基工程。所以,你们如此关注家长与孩子的读书,对于孩子以及家长,可以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孩子喜欢上读书之后,收获的还不只是习惯,还有审美阅读的特殊快乐。当一个幼小的心灵经常地沉浸于经典之中的时候,就等于天天聆听大师讲课。久而久之,就会思想与智慧等方面,吸取大师精华,走向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

【王建丰】开展“百家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学校“软硬”兼施,制定“百家书香家庭”评比办法。首先在“硬”件,即有一间小屋、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两个小凳、一个微型藏书室。其次是“软”件,即一天共同读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家长要有亲子共读档案记录,家长和孩子能对同一本书说出自己的见解等。对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有丰富的藏书,能积极参与亲子共读的家庭,授予“百家书香家庭”荣誉称号,以“百家书香家庭”评选激励家长和学生读书,让其产生“读书像吃饭喝水一样必不可少”的认同感,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

【陶继新】为了让孩子读书,您的刚性要求已经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那些“硬”件要求,对于有的家庭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开始的时候,有的家长未必特别认同;然而,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发现,读书原来如此美好。其实,即使在硬件上不能达标者,如果亲子共读,真正喜欢上读书之后,家庭的环境也会产生变化,变得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幸福。而那些获得荣誉称号的家庭,就会更加积极地读书;而没有获得称号的家庭,就会“见贤思齐焉”,争取在下一次的评选中载誉而归。看来,阅读竞争就在学生与家长之中拉开了帷幕。于是,阅读如水与食物一样,已经成为家长与孩子必不可缺少的必须之物了。

四、大力挖掘社会资源,为师生读书提供有力的支撑

【王建丰】开放办教育是我们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因此,我们在把家庭融进教育团队的同时,以读书为纽带,将社会资源拉进“读书航母”。

建立联合党总支,让企业同学校联姻。我们在市委组织部的协调下,以党建手段为媒,同几个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党总支,从而使企业打上了教育的商标。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学校为企业的职工培训和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定期为学校补充一定数量的图书。几年来,各所联姻企业共为学校购书达2万余册。

联手新华书店,共建读书俱乐部。我市新华书店的读书俱乐部建立多年,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俱乐部“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俱乐部具有十分宝贵的图书资源,是我校图书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因此,学校同新华书店多次协商,让新华书店在微利经营的原则指导下,在我校大面积发展会员,让我校会员利用双休日到读书俱乐部自主借阅图书。如今新华书店的读书俱乐部在我校会员的带动下,每到双休日便门庭若市,成为新华书店一道靓丽的风景。

借社区之风,行读书之船。首先,聘请社区中的饱学之士,让他们担任学生读书的导师,用他们的知识积淀、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其次,利用交流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手段,充分发挥社区的舆论功能,鞭策和鼓励学生发奋读书。

【陶继新】社区是孩子读书的丰富资源,遗憾的是,不少学校忽略了这种资源的开发。您重视了这种资源,开发了这种资源。如果没有您的主动努力,就不会为学校争取来如此之多的图书资源。这令我想到,一个喜欢读书、知道读书价值的校长,总是会主动地去寻找图书资源的。其实,有些企业并不是不愿意将这种资源投到学校里。关键是校长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这个积极性,有没有为孩子成长着想。您本人就是一个读书之人,是一个典型的书生校长,而且从读书中获取了收益者,所以,您的读书计划才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又从家庭扩展到社区。当社区参与学校读书之后,反过来,对参与方也是一个促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支撑又离不开读书。所以,他们为你们付出了一定的经济支持,而你们又回应了他们精神的支撑,因为你们的读书热情与收获,必然或显或隐地影响到相关的企业,影响到相关的社区。

社区不乏饱学之士,让他们作为学生读书的导师,比起学校的教师有的时候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而且这些人的经历大多比较丰富,而这些,又是另一种“阅读”资源。孩子要读书,也要读人生,读社会,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生与社会,从而融入社会之中。

五、广泛开展活动,为读书习惯养成立根固本

【王建丰】学校将一年分成几个时段,根据时令特点开展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读书的助推器。

开展“图书漂流”,激励“个性阅读”。学校开设“图书漂流专用章”,并撰写“好书推荐单”,写清该书的阅读价值后,夹在书中,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图书漂流。学生根据推荐单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阅读完后在推荐单上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如此周而复始,让“好书推荐单”变成“好书漂流记”。同时,要求学生将漂过的图书的内容梗概,或人物描写,或精彩片段等讲给父母听,并由父母写在《亲子共读卡》上。这样,既为学生读书留下了足迹,也客观上促使父母能静下心来与学生共同看点儿书。学校对自荐书目漂流量大的同学授予“漂流书王”称号,对阅读漂流图书多的同学授予“漂流勇士”称号。并按照一定阅读数量累计给予学生铜、银、金牌荣誉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读书漂流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阅读。

【陶继新】什么样的书好?孩子有其独特的视角。如果漂流得久远,就说明这样的书得到了更多学生的认可。学生所写的读后感,就有其推荐的理由。他们绝对不会敷衍,而是特别认真。这样,读书的质量就提高了。所以,阅读者就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书中要义,知书中精妙,不然,就写不出好的读后感来,就会在漂流之中,失去同学们对自己的信任。如果说选出好书异常重要的话,那么,参与的过程同样重要。因为这其中有与同学之间的精神分享,也有与家长之间的共读分享,甚至还有获得“漂流书王”“漂流勇士”称号和铜、银、金牌荣誉奖励的喜悦。读书,就不再是强迫而为之事,而是成了主动要求甚至是特别快乐之事了。

【王建丰】学校每年5月都要举办经典诵读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朗读、唱歌、跳舞、玩乐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经典的感受力,并通过表演进行展示,使学生能从表演中感受到“活化的经典”。

学校每年在10月份展开读书节系列活动,一是读书节启动仪式;二是书香大集;三是读书漂流优秀成果展览;四是“与书为友,其乐无穷”演讲活动;五是“读书伴我成长”主题队会;六是“书香家庭”展示;七是“读书节”各项评比颁奖等系列活动。及时对师生前一段读书成果进行检阅,又整合了图书资源,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成了学生快乐读书的加油站。

【陶继新】专门设立经典诵读节,足见您的重视程度。经典的“活化”,不但为孩子诵读经典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而且为经典更好地走进孩子寻到了有效的载体。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经典诵读有了审美情调之后,孩子学习的热情就有越来越高,学习的效率也会不断攀升。

读书节七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层面向学生彰显了读书的要义,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读书是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同时,也更好地营造了一种读书的氛围,让学生沐浴书香而又乐在其中。这一氛围弥洒着浓浓的文化味,成为您精心构建的学校文化的一个隐形支点,从而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王建丰】为让经典阅读更具趣味性,抓实“演”“唱”“玩”三步曲。即演经典故事,学校鼓励学生根据经典故事改编剧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让学生把经典人物的孝悌、勤劳、友爱等优秀品质通过表演再现出来。“唱”即将部分谱有曲子的经典,让学生传唱。如《弟子规》、《千字文》等;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的用自己熟悉的歌曲为经典配曲,将经典唱响校园。“玩”是指在游玩时诵读经典。传统的“丢手绢”“跳皮筋”等游戏,小学生百玩不厌,让经典与游戏有机结合,大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鼓励学生选择节奏感较强的《三字经》、《千字文》等篇目,合上节拍,边游戏边背诵,使单调乏味的背诵变的趣味盎然。

【陶继新】“演”、“唱”、“玩”符合儿童的天性,他们定然会快乐无比。同时,这些过程,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义的理解。“演”非现成“拿来”,而是自己创作;不理解就不可能再现故事原貌,更不可能呈示内在的思想。“唱”既有他人已谱之曲,也有学生自己的配曲。加之唱中自有美在,美在而学便没有枯燥之嫌。“玩”是孩子的“专利”,而且百玩不厌。将节奏感比较强的经典纳入玩中,经典也就成了玩的内容。根据研究发现,大凡这种情况下记忆的东西,往往可以成为一种永久的记忆,而且会在未来的成长中生成优质的资源。看来,您不但倡导学生诵读经典,也“研制”出了让经典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方略。

【王建丰】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即时生成的德育素材,我们充分加以利用,适时适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在“图书漂流”过程中,学生因为对图书的过分喜爱,而出现了“触礁”的现象,许多老师学生便产生了悲观情绪,认为此活动是失败的,不宜再搞下去,否则损失会越来越大。学校领导班子在讨论图书漂流应不应该再搞下去的时候,我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去看这件事?这不说明孩子喜欢书吗?这不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契机吗?于是学校因势利导,在全校展开了“图书哪里去了”红领巾论坛,学生在讨论中或用书信,或用童话,或用短剧,或化身为一本“触礁”的书,情真意切的呼唤“触礁”的图书,一次大讨论既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又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时隔不久,“触礁”的图书全部回流。尤其欣喜的是,该项活动的成果迁移到其它领域,我校一名学生捡到3000元钱和各种购物卡、身份证件等,及时主动地交还了失主,被传为佳话。

【陶继新】“触礁”之事的发生,未必就要认定学生“偷书”,即使“偷书”,也多是因其喜欢而“偷”。孔已己说“窃书不算偷”尽管有狡辩之嫌,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爱书之深使然。学生“触礁”,一般不能上升到思想品格问题,他们大多是爱某本书才“触”的;而且并不认为如此而为犯了什么错误。所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是最好的方法。欣赏你们的“图书哪里去了”红领巾论坛,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又由学生自行解决。“触礁”之书完璧归赵,是学生自发自愿而为的结果。他们自己认识到了公共之物不能据为私有的意义;即使心仪之物,也不能动其心念。可以说,书的失而复得,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读书之后精神与行为上的必然归宿。

六、引进激励机制,为学生读书习惯养成鼓风扬帆

【王建丰】学校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读书,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与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和导向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因此,我要求所有教师每天都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对学生读书过程中的某一个亮点给予激励。学校还进行多个层次的评选,如“百家书香家庭”、“读书大王”、“漂流大王”、“漂流勇士”、“经典小博士”、“辩书明星”等,并在读书节用最隆重的仪式来颁奖,让学生感受到读书获的奖最为珍贵。

学校还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激励。学校设立了“亲子行为评价卡”,让家长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对孩子的读书兴趣、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读书收获给予中肯的评价,并将评语写在“亲子行为评价卡”上,用家长的评价激励学生在家在校都能认真读书,保持了家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陶继新】由学校向家庭延伸,会增强家长读书的意识,特别是增加其督促孩子读书及与孩子共读的责任心。当家长认识到读书是孩子一生生命成长的必须之后,评价起来就不会敷衍了事,而是格外认真。让家长参与评价,恰恰又关注了孩子的发展与未来。因为一个能够从小喜欢上读书的人,长大之后也多能与书为伴。而书的精神滋养,就会伴随其一生,就会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食粮,从而因了“文”之“化”而使自己越来越拥有快速发展的资本。

【王建丰】几年来的实践,学校师生读书渐已成风。早晨看到学生进校手捧的书本,课间听到学生关于读书不经意的交谈,中午看到学生专注读书的身影,我心里都会有一种幸福感。我想:当读书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无比自豪的。

我欣喜地发现:让孩子热爱读书,教育会变的如此简约。

【陶继新】您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您希望你们学校的孩子也都喜爱上读书,也都有一个当下特别是未来的幸福。所以,当您的愿望化成现实后,您就有了心灵的愉悦。同时,当孩子爱上读书之后,他们因乐在书中,且于潜移默化中吸取生命的营养,就会在言行之中有了越来越好的表现,大多不需要特别的管束而会自我学习,甚至是自我管理。所以,就有了您的简约之说。

王建丰校长简介

王建丰,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任胶州市振华小学校长、山东省教育学会理事、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多年来致力于“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的探究,打造书香校园,在国家及省、市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先后被评为胶州市优秀教师、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全国创造教育先进个人。

(原载于《创新教育》(报道版),2010年第4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