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三十五】 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3...

 李青春图书馆 2013-05-30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三十五】 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3日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三十五】

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陶继新 李成泉/文 

   编者按: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宝藏。中国的教育应该根植于五千年灿烂文化,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走出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大力弘扬孔子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植中国教育根基,深化当前的教育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孔子的家乡曲阜,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为办学目标实施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各地教育即将迎来新发展、大发展的时机,他们的做法可给我们很多启示,有些做法也值得借鉴。

  【2006年,我们提出的是“办一所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小学”;2008年又修订为“走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发展路子”;2009年,围绕学校发展,我们邀请一些专家召开座谈会,结合一些专家意见,我们才明确提出“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的发展目标。】

   目标

  【李成泉】我们提出“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的想法后,大家心里都有些不安,这种探索行不行?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行就是方向性错误;如果不对就是科学性错误;如果不好,说明这种探索的价值不大。我们特别征求了一些教育局领导和专家意见,多数人认为这种探索很有意义。有的人提出质疑,有的甚至提出反对意见,从反对的声音中也促使我们全面地思考。

  【陶继新】您的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你们学校地处孔子的故乡曲阜,又在研究与践行孔子教育思想方面进行过多年的探索,还形成了属于你们的承载着孔子思想的校本课程。而您和不少教师,都有一种传承孔子教育思想“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呢?即使出现不同声音,甚至是质疑与反对的声音,都不应当动摇这一富有意义的信念与决心。

  【李成泉】现在回想起来,明确提出“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吸收了很多专家、领导的意见和建议。2006年,我们提出的是“办一所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小学”;2008年又修订为“走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发展路子”;2009年,围绕学校发展,我们邀请一些专家召开座谈会,结合一些专家意见,我们才明确提出“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的发展目标。您可以从这个变化脉络中看出我们的目标是“越来越小了”,但目标是“越来越具体”了。

  【陶继新】这些提法的变化,从总体上说都没有脱离儒家教育思想,不过,你们最后的定位,是更加具体了。孔子教育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关注与认可。所以,虽“小”犹“大”。将孔子教育思想研究好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甚至生命质量都有可能优化起来。

  【李成泉】这几年做校长,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就是“校长要有方向感”,具体说就是首先要明白“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什么办这样的学校”,其次才再考虑“怎么办学校”。我们提出的“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价值在哪里?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的深层目标和追求。第二,现如今,中国教育崇洋思想太重,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中国教育的“根”。中国的教育应该根植于五千年灿烂文化,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走出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第三,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文质彬彬”的人格理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都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智慧,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亟待开发的教育宝藏。从孔子教育思想寻求智慧,以学校综合改革为起点破解基础教育发展困境。

  【陶继新】一些所谓专家在“舶来”西方教育思想的时候,认为那些都是应当“拿来”的精华。孰不知,其中很多核心内容,在孔子的思想中早已存在;而有些内容,则应当是属于没有多少价值甚至是谬误的东西。可悲的是,他们还对孔子教育思想不予理睬,更有甚者,不负责任地批判一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现象呢?关键是,人要立于世界之上,首先要有根。没根就会随风摇摆,甚至遇风而倒。那么,我们的生命之根究竟在哪里?人们经常在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到了教育上就不自觉地走入邪路了呢?

  正因如此,你们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的目标定位,就更加具有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到中国的儒家原典中去探经取宝,深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清醒且明智的头脑,才能真正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才能实现教育的持续而良性的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想取得突破,必须从整体入手实施综合性改革,改革的起点就是“学校”。以“学校”为改革起点,全面实施学校整体综合改革,学校内部改革必须从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思路、育人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寻求突破和提升,必须实现学校发展的各种要素和谐统一。】

  探索

  【李成泉】我一直有一个不成熟的认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想取得突破,必须从整体入手实施综合性改革,改革的起点就是“学校”。以“学校”为改革起点,全面实施学校整体综合改革,学校内部改革必须从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思路、育人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寻求突破和提升,必须实现学校发展的各种要素和谐统一。学校内部改革要找到一种既有哲学的高度又包含具体可操作性的综合解决方案。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这个方案。

  围绕“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相继提出了“五大特色构想”,一是确立以孔子“仁爱”精神作为校魂;二是在德育上提出“少年君子行动”育人特色;三是在教学上实施“发展性目标教学”,倡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念;四是设计实施校本课程《走进孔子》;五是以建设“儒雅校园”为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项特色构想互为依托,共同构建学校特色发展体系。

  【陶继新】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道熠人的光亮,将其作为校魂,可谓得其要旨。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你们将其作为少年行动的育人特色,则可以培养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的当代学生。“因材施教”可以促进不同个性与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思、行结合”则是学生步入最佳学习区。看过你们的《走进孔子》课程,言简而意远,畅晓而富有意义,是学生学习孔子思想的很好的载体。走进你们的校园,几乎步步是景点,点点都透视着文化,无处不弥撒着儒雅味。这五者的和谐为一,自然就构造了你们学校独具的特色。

  【李成泉】我们学校将“仁爱”作为我们的校魂,仁爱成为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精神追求。我们学校以“仁爱”为校魂,第一个考虑,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体(主流)是儒家文化,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就是“仁”。把握了这点,也就把握了儒家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二个想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仁爱”的力量。孔子之仁,可以也应当成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个想法,当前教育有了一些进步,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问题还是不少。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不是什么技巧问题,而是一个爱心问题。离开了爱心,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以“仁爱”作为校魂,让爱充满校园,让爱成为教师教育的信念,培养有爱心的人,让爱伴随孩子幸福一生。

  我们学校的老师,我不敢说教学能力达到什么水平。有一点我倍感欣慰和自豪,那就是每一位老师都深深地爱着孩子,爱着我们的学校。经过几年教育,学生更是充满爱心,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孝亲敬老、友爱他人等实例很多,学校组织“校园自愿者”活动,报名场面火爆,每个人都想为学校做些工作。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很多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有的家长帮助学校协调工作;有的家长发挥特长帮助学校搞活动、做节目;有的家长义务为全校家长作报告;有的家长向学生讲礼仪;还有的家长为学校活动照相摄像……仁爱的精神在我们之间传递。老师爱学生,培养有爱心的学生,让每个人感受到爱在身边。

  【陶继新】孔子为什么将他的教学总纲定位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培养目标不但要让学生有才,更要有德。学生学习,如果只是在技术层面,就会陷入“器”中而难成大事。所以,孔子主张“忠”“恕”两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正是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大爱。

  由此再看你们的校魂,我们就感到,它在很多时候是在让学生内修,是让他们心存仁爱,这正是生命成长之根。正是有了这根,才能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中逐渐地发芽、开花与结果。你们的教师、学生乃至家长,为什么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正是这种“仁爱”与“道法自然”外化出来的道德风景。而且,这只是暂时的显现,如果将这种“仁爱”持续下去,他们还会做出更多的善美之事,还会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李成泉】仁爱作为校魂能起到精神和思想的统领作用,但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又显空洞。如何将仁爱思想与育人目标相结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也没有好的突破口。2008年学校百年校庆前夕,学校外墙粉刷后要做一个醒目的带有学校标志性的标语,大家征求我的意见,晚上琢磨半夜,想出了标语“承儒雅之风、做少年君子”,紧接着灵感闪现,就以“做少年君子”活动作为德育特色,困扰我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兴奋得我彻夜未眠。

  新时期,在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学校德育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考验。我国素有“礼义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传承美德责任重大,对身居圣城曲阜的孩子而言,更是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学校分析德育教育现状,结合每个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少年君子”活动分设六个单元:一、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二、文明礼貌,做少年君子。三、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四、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五、铸刚毅品格,做少年君子。六、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这六大主题分布于各个年级实施,每个年级按照具体实施方案,以各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并不断将活动推向深入。旨在培养学生“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使君子之德蔚然成风。

  有一次我和一位爷爷家长交流,家长谈到他孙子一次表现,家长说:他一次领着两个孙子在公园游玩,碰到一位老同事,家长就让孩子向老同事问好,一个孙子很不耐烦地应付性地打声招呼,在我们学校就读的那个孙子不但向客人问了声好,还鞠了个躬。家长感慨说:“当孩子鞠躬问好的时候,我对你们老师内心产生由衷的敬佩,一个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你们学校的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礼,这就是让孩子学做人呀!”还有一次,学校举行完“给父母洗一次脚”活动后,学校邀请家长座谈,一位家长动情地说:“我的孩子很皮,不好好学习。我感觉很失败,曾经非常地懊恼,甚至有放弃孩子的感觉。学校开展这次活动,当孩子给我洗脚的时候,我流泪了。我似乎恍然之间明白了孩子,理解了孩子。我为孩子的变化而激动。谢谢老师!”还有很多的孩子身上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讲卫生的多了,懂礼貌的多了,做家务的多了,同学互帮互助的多了。这些变化让我和我们的老师都对“少年君子”活动充满了信心。

  【陶继新】德育无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大而空,有言无行。您是深得其中三昧的,要让学生知行合一,于是就有了培养“少年君子”的六个单元。“衣冠整洁”虽系区区小事,可是,它却是一个人外在美的表现。孔子不但重“质”,也重“文”。“衣冠整洁”,就是“文”的表现。

  文明礼貌之于现代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下社会上不文明的事情屡屡发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成为一种恶劣风气。而要想“移风易俗”,就要从小孩子抓起。因为这个年龄段是比较容易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况且,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是要走向世界的。而不文明的举止,丢掉的还不只是哪一个国民的尊严,还有整个中华民族的荣誉。为自己想,为国家计,我们就担负了培养文明礼貌少年君子的重任。

  “孝亲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可是,这种美德却有“世风日下”的趋向。然而,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不敬的话,更遑论爱他人爱国家了。从自身发展来说,也应当有孝亲敬老的品德。而从国家民族发展思考,更应当有一种道德担当。如果置身于国家利益之外,当然也会终有一天,被你所在的国家所抛弃。

  “诚实守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直坚守的人格。可是,一些人的不诚实守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格,从而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自己一生的成长多么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多么必要,从小将诚信根植于他们的心里,外化到行动中,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铸刚毅品格”当是应时而生的。一些国人的“软骨症”,已经“于无声处”影响到孩子。甚至一些知识分子,也没有了“杀身成仁”的“士”之刚毅品格。所以,我们应当重温孔子之言:“三军可夺帅也,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通过“铸刚毅品格”的培养,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格,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当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荣明耻”是儒家一贯的思想。可是,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很多孩子难辨真伪了。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一些大人的价值导向误导了他们。当下以钱多为荣,甚至以贪污腐化为荣,已经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而孩子是纯净的,也是最易受污染的。所以,你们用正确导向让他们“知荣明耻”,就从原初阶段,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知荣明耻”了,就能够明辨是非,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会误入歧途,从而顺畅而又正确地前行。

  从您上面所谈的几个鲜活的例子,我已欣喜地看到,您所倡导的做少年君子的育人目标,已经在孩子们身上彰显出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这些“君子行为”定格到他们的言行之中后,您的期待也就逐一化成了现实。

  【李成泉】为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主动的、个性的发展,我们提出“发展性目标教学”这个概念。虽然有了这个提法,但目前考虑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思考、全面研究。发展性目标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如说更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发展性目标教学是以学生素养目标为导向,以获得全面的、全体的、主动的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孔子“因材施教”为准则,以“乐学、善思、笃行”为特色的教学活动。

  我们学校提出学风是“乐学、善思、笃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保障,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善于用思考带动学习。《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实践是获得一切真知的重要来源,是思考并获得成果的可靠基础。只有坚持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才能拓宽思考问题的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智慧和才干。

  落实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从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着眼,围绕学生素养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立足课程特点、明确素养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主体活动贯穿、适当拓展延伸、及时鼓励评价”。把课堂变成“兴趣的课堂”、“习惯的课堂”、“思维的课堂”、“生活的课堂”“活动的课堂”。

  【陶继新】如果说“因材施教”重点是从教的方面谈的话,“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则重点是从学的角度讲的。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学”与今天所说的“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孔子之学重点是学做人,今天之学重点是学知识。什么是“习”呢?朱熹说:“鸟数飞也”。这里面有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之义,习不重在书面知识,而在实践,而且更多的是道德实践。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道德实践中,人格才得到不断的完善。所以,这个“习”中的“数飞”,还不是在平面上滑移式地反复,而是在反复之中,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甚至是裂变。

  孔子是最早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家。现在一些人空谈学问,没有行动,特别是没有思想道德的行动,尽管有的已经成了专家学者,可是,那也是不会长久的,没有生命力的。你们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当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且,它的意义还不在于当下,它还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生,特别是会指引他们走向知行合一的正确之道上。

  正是因为如此,你们提出了“乐学、善思、笃行”的学风。“乐学”是学习的至高境界。孔子在《周易》中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变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大家知道,《周易》是比较难学的。可是,孔子学习的时候,竟然“韦编三绝”,而且似“玩”一般。看来,他之学习,不是苦学,而是进入到了审美的境界,学起来乐此不疲啊。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从中获取高层次的智慧之外,关键还是可以收获做人的道理。所以,他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周易》之“十翼”,就是孔子对《周易》的解说,而且很多是从道,以及做人上谈的。而当一个特别关注人格生成的大师的思想境界在学习中一步步提升的时候,当然就会快乐无比。所以,孔子的学习,就有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审美况味。现在很多学生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审美的景观了呢?关键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求诸己”,而是为了升学,为了有名有利。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真正达到乐学的境界。

  【李成泉】有关课程改革,国家赋予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那就是校本课程。我们结合办学指导思想,结合课程资源开发,借助曲阜地域优势,我们开发《走进孔子》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热爱祖国和家乡教育。我们编写校本课程标准,编写校本课程教材。校本教材分为四卷。故事卷、家乡卷、君子卷和经典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线进行点面结合,由孔子(点)到历史文化名人(面);由曲阜(点)到民族、世界文化风情(面);由君子(点)到全面育人(面);由论语(点)到中华经典优秀诗文(面)。

  通过课堂学习、学校活动、社会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还在学校活动中开展“新六艺”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礼仪类、科技类、文艺类、体育类、实践类等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关注身心健康,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特长人才。我们还组织开展了祭孔活动、论语诵读活动,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活动等。为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学校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活动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推进诗文诵读活动、读书活动、日记活动开展。校本课程实施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校内,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曲阜丰富独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中浸润身心。

  【陶继新】开发《走进孔子》校本课程,你们是进行了认真研究与下了很大功夫的。你们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学生从这些故事中,可以比较形象地了解到孔子奋斗的一生,知晓了与曲阜这个文化圣城相关的故事。这对他们学习孔子的思想,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你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做少年君子,所以,编撰君子卷是很有道理的。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有着很多君子的言行记载,特别是春秋时代,曲阜就有孔子等一大批君子。这些君子,不但学识高,而且有治国方略,有高尚的人格。这些虽远犹近的君子,就成了孩子学习的典范。

  经典之所以称得上经典,是因为这些文化经过时光流逝、大浪淘沙,依然对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生命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论语》当是经典中的经典,学习且内化于心之后,就会进行自我塑造,就会不断地提升人格,就会心灵和谐,就会不断自主地发展自身,就会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担起历史的重任。

  孔子及他的不少弟子,就出生在曲阜。所以,这个地方,就有了特别的“圣人”之气,这个家乡,就有了儒家的味道。所以,这个家乡教育资源,就有了“这一个”的特点。身在其中的学生,了解了家乡的这些事情,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就会更加亲近孔子,亲近儒家思想。

  而且,你们的课程不是“死”的,不仅是在传统的教室之中,而是“活”的,是从教室走向课外甚至走向校外的。想当年,孔子教学的时候,就不是死守课堂的,树下河边,山间路上,都可以开堂讲课。同时,孔子之教,多与实践联系起来,你们有的时候让学生走到生活实践之中,让校本课程更加富有了生命的张力。看来,你们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有了对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借鉴,也有了合于当下境况的新的创造。

  【李成泉】有关校园文化。我们想让儒雅之风浸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无时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一方面,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崇尚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而且一些诸如自主、自强、自立,平等、竞争、风险、效益等新型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念也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消极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滋生,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全局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逐渐淡薄,商业性、娱乐性的通俗、浅层文化大量进入校园,美化欺诈,蔑视善良,宣扬暴力,崇尚强权等不良的风气逐步蔓延。我在中小学工作20年,接触大量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经常处理来自他们的一些问题和纠纷,真切地感受到,很多的问题都源于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的先进的学校文化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当前教育一项迫切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大话题,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很多内容。“儒雅校园”建设与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方向等是一脉相承的。前文中谈到我们以“仁爱”作为校魂,开展了做新时期“少年君子”活动,这都是我们儒雅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以外,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视环境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每一块空间,墙壁上、教室里、走廊中,处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神韵,处处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建立了书画长廊、校史长廊、论语竹简长廊,建设了孔子广场、学而书屋、六艺长廊、学而亭、知新阁、菁莪园、仁爱厅等活动场所,前段时间又精选布置了一些楹联,设计镌刻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块文化石。让学校每一个名称都蕴含着深刻含义,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文化气息,整个校园就如一门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儒雅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感悟和提升。

  【陶继新】走进一所学校,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的物质文化建设。它虽然属于物质的,可是,由于承载了文化,就有了特殊的文化穿透力。我去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感到整个校园几乎是一步一景,景景都有文化,景景都有儒家的思想。而且,这些文化载体,不是随意而设的,而是因势而成,恰到好处。当时就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儒家文化主张和谐中庸之美,你们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正体现了这种主张吗?这种附着在物质层面的高雅文化,无时无处不在无声地传播着孔子的思想,浸润着师生的心灵,让他们也不由不儒雅起来。

  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况且校园本是一个育人之地。可是,如果到处是空白,虽然新楼拔地而起,虽然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可是,就是因为没有文化而不像校园。而没有文化的校园,也会在无声地向师生传递一个信息,这里只是面向考试的,是可以没有文化的,也是可以没有思想的。久而久之,学生就“适应”了这种校园,就疏离了高品位的文化,就不再像文化人,就不会儒雅。从这意义上说,你们的校园是在师生的心里种植文化,种植思想。有种就有收,况且天天在种,天天在收呢!所以,你们的教师与学生,让人看了很有君子之风,很有儒雅之气。这就是文化的功能,文化者,以文“化”人也。

  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为“三大引擎”推进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为“三大引擎”推进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愿景

  【李成泉】在推进工作中,我们实施了一些措施。我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为“三大引擎”推进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一位优秀教师应该是“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同事称道”的教师,应该是“能上课、能写文章、能作报告”的教师。教师的发展要立足课堂、班级和教研,要抓好教师师德培养和专业发展,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抓好年级备课组的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引导教师开展“飘书”“博客”“研讨”活动改善教师的教研生活状态,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升。

  2007年,我校百年校庆前夕,孔德成先生为学校题词“菁莪乐育”。“菁莪”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比喻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一个“乐”字更是道出教育“天机”,当前教育中缺乏的不正是“乐”的状态和境界吗?!“菁莪乐育”应成为我们教育者的座右铭。为铭记先生教诲,我们将“菁莪乐育”镌刻石碑以激励教师。石碑周围栽种泰山古松、石楠、桂花、紫叶梨、腊梅、百日红等花木,建起木质长廊,成为比较雅致的小花园,我们给它起名为“菁莪园”。每日清晨,很多孩子在长廊里朗读课文、诵读《论语》;每个课间,很多孩子在花丛中嬉戏玩耍、赏花捉虫。这石碑、这花草、这木廊,再加上散布其间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读书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石碑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菁峩乐育”四个大字更显鲜红。每当我看到此情此景,内心由衷地产生一丝的欣慰。这不就是孔子追求的略有些天人合一境界的教育状态吗?

  可这还是短暂的,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完全进入到这种状态,该是多好呀。在推进工作中也有一些困惑和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问题,现实中价值观的追求与教育的理想状态的冲突问题、学校发展环境的优化问题等,这些问题自从活动起步至今一直困扰着我和老师们。

  近年来,我们秉持“我们一起办教育”的理念,这一项事业已经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以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为主体,周围有很多人给予我们支持,包括一些行政领导、大学教授、社会知名人士、学生家长、同盟学校等。“我们”一起行在路上,我们充满信心。

  【陶继新】孔子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为你们学校的题词——“菁莪乐育”可谓意味深长。“菁莪”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同时,它也象征着学生正如繁茂的草木一样,在文化的田野里自由幸福地生长。我们的教育在向现代行进的历程中,收获了很多有益的营养,可是,也吸纳了不少不健康的东西。特别是教育,出现了异化现象,出现了违背规律的行为,所以,有的时候,教育还要回归它本来的样子。它需要教化,但是,教化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速成。要让孩子像大地上的草木一样,有自然的阳光,有适时的雨水,有的时候,还要有急风暴雨的洗礼。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才不断健康成长起来。这样,孩子们才能快乐,才能抵达孔德成先生所说的“乐育”的境界。 

  【人物简介】

  李成泉,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国家课程标准山东人民版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分册主编,济宁市学科带头人,济宁市十佳校长、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参编或主编出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论》等6部著作。应邀参加课程标准研讨与教材培训等学术活动,作了50余场学术报告。作为校长,积极推行“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结合的整体综合改革”,着力打造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省教学示范校,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等,学校成功举办了百年校庆活动,“首届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研讨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