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啸” 2009-09-27 10:40 星期日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潜《归去来兮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在中国古代文人诗赋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啸”。“啸咏”“啸傲”“啸歌”,“啸”似乎是与歌、诗一样的成了古代文人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方式。那么什么是“啸”?古人又怎样“啸”呢? “啸”,《说文解字》上解释作:“啸,吹声也。”《辞海》里释为:“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古代汉语辞典》解释为:“撮口作声。”从这些解释看,所谓“啸”就是“吹口哨”。 “啸”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了。《诗经?召南?江有汜》:“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歗(歗,就是古“啸”字)矣。”《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在郑玄的《<江有汜>笺》中,注“啸”为“蹙口而出声”。不过如果我们看看这些“啸”的诗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那个时候用啸抒发情感的似乎又多为女性。这些女子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古籍中,也常能看到妇女作啸的记载。 《列女传?仁智篇》记“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漆室之女因忧念邦国,倚柱而啸,而且很有感染力“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古今注?音乐篇》记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灵宝经》记某国大旱,一个名叫姓音的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曹植《美女篇》“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可以看出,“啸”作为一种独特的抒发情感的方式,在古代的妇女中是很流行的。到了后来,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而且“啸”的意味也渐渐丰富起来。《后汉书?向栩传》说向栩此人“恒读《老子》,状如学道,不好语言,而喜长啸”。他之好长啸,如果说还可能同“学道”有点关系的话,那么《后汉书?隗嚣传》所载王遵致牛邯书中,说自己由于激愤而“吟啸扼腕”,就和道术全不相干了。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世说新语?雅量篇》:“谢太傅(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绰)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同书《文学篇》:“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吟是吟咏,啸是长啸,所以它也可称为“讽啸”或“啸咏”。如《晋书?王徽之传》说:“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世说新语?言语篇》说:“周仆射(顗)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导)。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这时的吟啸、讽啸或啸咏,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以致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说新语?任诞篇》:“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可见当时人对善啸歌的人物也是很崇拜的。那时还有人专门向善啸的人学习啸歌。《 晋书 ? 阮籍传》记载:“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辞》中的“登东臯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在魏晋人物中风行吟啸,以之表现自己的名士风度时,达到极致的,就是有辞赋家成公绥写了一篇专门研究“啸”的赋《啸赋》。成公绥(231—273),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人。魏末为一代文宗张华所推荐,二十五岁时被征为博士,历任秘书郎转丞,迁中书郎。晋文帝司马昭时,被拜为骑都尉,与贾充等人参定法律,刑宽禁简,颇享时誉。子安雅好音律,词赋甚丽,除《啸赋》外,还有《琴赋》《琵琶赋》等音乐赋传世,严可均《全晋文》收其文三十六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其诗五首。晋泰始九年卒,年四十三岁。史载其诗赋杂笔十余卷流行于世。《啸赋》被《文选》卷十八收入。 其文直接描写“啸”的文字:“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 到了唐代,虽有孙广作《啸旨》。吟啸之风还有余绪,不过已经很少见了,见诸诗文的有李白的《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王维的《竹里馆》等。但在唐以后,“啸”这种抒发情感的独特方式就更少见了。 |
|
来自: yiyidaodao > 《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