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天主教传入史始于公元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1月,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曾来苏城小住。据此,苏州始闻教义。此前,利马窦所绘制的《山海舆地图》已由应天巡抚赵可怀翻刻于苏州。1605年3月16日,与利马窦颇相挈切和的常熟士绅瞿太素从葡人罗如望神甫受洗,洗名依纳爵。后其从侄瞿士耜也从意人艾儒略神甫受洗,洗名多默。与此同时,意籍传教士郭居静、毕方济,葡籍传教士罗如望、黎伯多、傅迅济、阳玛诺和法籍传教士金尼阁等先后来苏传道。清顺治六年(1649年)葡籍潘国光和意籍贾谊睦两教士来苏,得徐光启孙女许甘第大夫人资助,再通关坊建造了第一座教堂,顺治帝赐“钦崇天道”横扁及嘉许司铎品学的御碑一座。此后,不断有外籍传教士来传教并扩建教堂,直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颁旨禁教(凡拒不服从中国礼仪,未领到朝廷准许传教印票的外国教士一律驱逐出境)。从此禁教一百三十年。乾隆十三年(1747年),多明我会葡籍黄安多与意籍谈方济两神甫以“洋人散布邪说,煽惑良民”之罪绞死于狱中,教徒牵连者甚多。自是,外籍传教士微服夜行,传教于偏僻之区。《南京条约》签定后,传教士又趋活跃。1857年,法籍神甫葛必达来苏负责教务。其后历经太平天国战火之焚等,又得丧权辱国之清政府护佑,外籍传教士横行乡里。民国时期,天主教在苏州四乡邻县传播迅速。1937年日军入侵,教堂遭毁,神甫遭枪杀。建国后,天主教内外国势力的控制与反控制矛盾尖锐。1950年下半年,天主教内部开展了反帝爱国、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运动。1953年在南京召开的省教友代表会议上,苏州教区神甫沈初鸣、季盈声、赵福声签名拥护政府驱逐干涉中国内政、敌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外国神甫。1956年苏州教区自选沈初鸣为主教。文革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教堂陆续修复开放。1980年,政府拨款42万元对苏州市杨家桥、常熟颜港、吴江黎里三堂进行修建,并新建昆山陆家浜、张家港杨舍、太仓车浜三堂。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苏州教区在马龙麟主教(马龙麟主教于1999年6月逝世)的引领下,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与自选自圣的原则,逐步走向繁荣之路,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古刹庙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