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何山道院参访记
位于姑苏城外寒山寺西侧两公里的枫桥镇何山山麓。何山海拔63.8米,山顶上有座“何山道院”。应何山道院王飞道长的邀请,不久前的一天,我参访了这座道院。
当我登上何山,感觉这里的绿化真是非常到位,江南竹、桂花林、梅花坞、板栗坡等植被把山麓密密麻麻的覆盖了。可以想象,何山四季秀丽:早春梅花怒放;盛夏林荫蔽日;秋天金桂飘香,栗子满树;冬季翠竹林立。沿山麓台阶直上山顶,便是重建的“何山道院”。因事先约好,苏州高新区宫观委员会副主任,何山道院王飞道长早在门口迎候。有关何山道院的历史,王道长与我一一细说。
据《吴县志》、《枫桥镇志》记载:在何山顶上,最早为何山庵,是在何求、何点隐居房基础上建成的。明初改为何山庙,据传所塑之像为元末据苏称吴王的张士诚,张士诚居苏14年,兴水利,重农业,办学校,育人材,治理颇佳。元至正二十六年(1567)朱元璋大将徐达攻破苏州,张自诚被俘,押解南京缢死。苏州百姓对张自诚有好感,又慑于明初政治的严厉控制,故在庙内供其像,并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烧狗屎香纪念他(狗屎是九四的谐音,张自诚小名九四)。明万历二年(1574)僧朗然扩建庙宇,改名为孝隐庵,后又复名为何山庙,60年代中期拆除。1997年改名为张王庙。2009年4月,经苏州市宗教部门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并更名为“何山道院”。2009年5月开工建设, 2010年12月竣工。
何山道院选址在山顶很有特色,依山势而建,面向古城苏州。四重大院庄严肃穆:黄色的院墙;黑色的飞檐;精神抖擞,接踵而至的善男信女;和着那悠扬的仙乐之声,在烟雾缭绕中,灵魂得到升华,既体现出何山道院崇高神圣,又与自然巧妙结合,使人未进山门,已感到庄严气势。据王道长介绍,何山道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香客自发建造,由于整体规划不够完整,所造殿堂显得比较乱,并存在安全隐患,为满足当地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求,2009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复同意,实施扩建修复何山道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何山道院已初具规模,其建筑宏伟壮观。
重建后的何山道院在原有基础上,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设计修葺、筹集资金等方面,做到了既有古观意韵,又有现代气息,与时俱进,凸现山情,使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何山道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道院内主要建筑均沿中轴线排列,从东向西,由低至高,顺次为山门(灵官殿)、张皇殿、玉皇殿。中轴线两侧建有慈航殿(观音殿)、财神殿等。在宗教活动区域西为生活区。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古刹庙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