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東長治路上的雷士德工學院【圖文】

 還舊樓主. 2013-05-30
  
    现在的海员医院,曾经著名的土木工程师的摇篮:雷士德工学院!
 
 
今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起造于1933-1934年间,建筑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当年为一英国实业家亨利﹒雷士德创办并以其名字命名的理工科大学。

 
在名大学林立的上海滩,这所历史短暂的(只有十年寿命)大学却声名在外,它的校名令当年上海大学生如雷贯耳。

 
雷士德工学院和医学院,是当年沪上除了交通大学外,唯一可以与圣约翰与沪江两大一流大学抗衡的。

 
工学院建筑平面与立面酷似一架展翅迎风的飞机,建筑的细部如窗架多以天平、圆规、三角尺、实验烧杯等理工仪器造型作窗饰,以突出显示工业学院的特点。莘莘学子置身在这样特色氛围下,无时不刻都会激起一种"科技救国"的责任感吧

 
该大楼一反通常建筑坐南朝北的常规,整个建筑轴线呈"西南-东北"走向,这绝不是偶然。1932年伪满洲国就在中国东北部,这架飞机型建筑就是往东北方向展飞。
这样的建筑造型不但可推为中国罕见的"仿生派"建筑,更是全国以上海为中心掀起的"航空救国"运动呼应,鼓舞民众对日本军国主义抗击的信心。

 
雷士德工学院还有一个绝然的特点--它由外国人创办,但学生中没有一个西人(除少数菲律宾人或白俄葡萄牙人),原因很简单,因创办人雷士德的办学宗旨是:为中国培养技术精英,而欧美人在上海本身已享有很好的教育条件和机会,相比之下,中国贫苦青年机会要差得多!至于那些白俄葡萄牙人,上海人旧称西洋人,因本身在上海生活十分艰苦,特许他们可以报考,但与其它学生一样需经过严格考核。
雷士德的创办人亨利﹒雷士德为百多年上海的英国巨富,一位虔诚的基督徒。难得的是,他创办的学校不带丝毫宗教色彩,即他没有将个人信仰强加在学生身上,这在当时上海滩的外国人办的学校中,也属独一无二的。
亨利﹒雷士德1840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小镇,后攻读建筑专业,成为小有名气的建筑师。不料一场怪病带走了他三个哥哥,给他蒙上浓厚的阴影。为了忘掉往事,1867年他与另一位后来对上海经济同样起很大作用的马立师(今瑞金宾馆一号楼的主人)一起来到上海。在上海他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负责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监管,然后晋身房地产,通过房地产参股及收股致富。并与好友马立师等一起加盟德和洋行。此时他名下的土地已超过600亩,他的德和洋行所经营的条目如先施公司大楼、台湾银行、仁济医院等都成上海着名地标性建筑。
他的遗嘱中,除将部分遗产赠送给好友马立师外,其余全部用以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并规定全部基金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他的遗嘱中有句话十分令人感动:“在将近60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上海,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
他长眠在上海静安寺的静安公墓,静安公墓为现今的静安公园。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