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的流程编制与优化方法,所列举的案例,基本上还是针对一个专业团队内部的;但是,在企业及部门中,通常都会遇到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专业团队的复杂业务项目,则项目管理必须成为结构合理、定义清楚的全流程管理。 结构合理,主要是以下三个维度的结构化: 第一个维度,自上而下的层次架构中,上层结构简单一些,越到下层越具体,分为阶段、步骤、任务和活动四个层次三级流程及计划体系,比如:一个项目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阶段,一个阶段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步骤,一个步骤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任务,一个任务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活动等;三级流程及计划体系,包括: 1. 一级流程:覆盖阶段到步骤,由起始端到结束端,基于市场需求和客户交付的全流程; 2. 二级流程:覆盖步骤到任务,明确各部门任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一般对任务的要求,是由唯一的部门承担,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3. 三级流程:覆盖任务到活动,明确各部门或角色的高中低等级员工活动之间的协同关系,一般对活动的要求,是由唯一的员工个人承担,时间不超过一周。 如图1所示:
第二个维度,在流程各层次中,涉及哪些部门或角色,通常,阶段、步骤及任务都对应所涉及的部门或子部门;而活动则是对应的角色或高中低等级员工。 第三个维度,在流程各层次中,相应的阶段、步骤、任务、活动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定义清楚,就是每项工作都应清清楚楚地明确规定出来,包括: 1. 明确任务的责任部门及活动的责任人; 2. 明确的输入输出模板与样例; 3. 明确的操作工具与方法; 4. 明确的评价要素; 5. 以及明确的时间限制等。 结构化流程分层级分对象的表述方法,如图2所示:
![]() 第一层:是流程概览图。就是在一页图上,能够表述流程图的全貌,包括:涉及的部门与角色,阶段划分,每阶段大致的步骤与任务划分等;比如,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及生命周期管理等六个阶段;使得任何一个部门或角色,能够方便快速的明确在整体项目中的定位,包括,角色定位,阶段及步骤定位等。 第二层:是分阶段二级流程。就是将流程的每一阶段分别展开描述,按照步骤与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与角色之间的配合协同关系,每一阶段和步骤,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文档,阶段评审点与评审要素;每一项任务,都明确责任部门或角色,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文档,明确的评价要素。 第三层:面向对象的支持流程,比如:项目管理流程、决策评审流程、技术评审流程、需求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系统开发流程、硬件开发流程、软件开发流程、采购生产流程、测试与验证流程、文档管理流程、质量管理流程等等; 第四层:流程的详细的开发指南文件,包括:流程图、流程操作指导书、文档模板、表单、评价要素等。 流程表述的四要素: 1. 角色:活动的执行者 2. 活动:流程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步骤 3. 活动的逻辑关系: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先后关系;也代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流向 4. 时限:执行该流程的活动所要求的时间期限 实际采用PERT方法编制的流程图,明确了部门或角色、任务或活动的逻辑关系、文档信息流向、关键成功因素CSF(对流程绩效影响最大的活动)、问题区域PA(容易出差错的活动)、关键控制点CMP(质量、风险的关键控制活动)等要素。 如图3所示: ![]() 依据流程编制操作指导书,包括流程编号、活动名称、评价要素Checklist、输入和输出文档模版,责任人和时间限制等内容,使流程执行的质量、进度和人工成本等,都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上述流程操作指导书,必须是将高手的实际操作经验,进行总结优化并固化而形成的,以指导执行人员的具体操作。 流程操作指导书文件模版,如表1所示。 表1 流程操作指导书文件模板
![]() 流程操作文件的作用。 流程图的作用,一是,以可视化的业务描述,用作员工上岗培训;二是,通过分析流程问题,用作流程优化的蓝本。 操作指导书的使用,一是,用作业务运行操作指导;二是,明确职责划分。包括: 1. 流程活动清单:解释流程图,明确活动逻辑关系、指导业务活动操作; 2. 流程各角色主要职责:明确自己在流程中的工作内容; 3. 关键节点:提醒流程的操作重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