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素有“文化之乡”之称。清康熙初年,侯南进士杨之徐三个儿子均为翰林。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侯南步梯小学是全县最早兴办的学校。民国十四年创办私立百候中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输送了大批人才。百侯幼儿园办于抗战前,名闻全国。目前,全镇有幼儿园2间,完小9间,中学1间,有中心卫生院1间,还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杨隆生艺术馆各1座,是省体育先进镇,镇文化站还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百侯是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据统计,全镇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镇内“三胞”亲属就达1.4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0%以上。 百侯镇又是“干部之乡”。百侯籍的人才遍布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尤以教育界、政界、商界更为突出。社会知名人士杨兰史、杨应彬、刘兆伦、肖月华、杨永松、杨英耀、肖如川等均为百侯人。 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古往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诗书世家”、“一腹三翰林、一同怀四魁”的典故流传九州。“侯山十二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马寺晨钟”、“古榕阴下”、“西岩朝翠”、“东廓晚霞”等景点是古今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田园风光,也是游客观光的名胜古迹。 ![]()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时任陕西按察使杨缵绪所建。殿堂式围龙屋,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2970平方米,共有70个房间,9个厅,18个天井。主体三进院落式。拥有250多年历史的通议大夫第是乾隆年间客家地区闻名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这座九厅十八井的官厅式大院外表大气豪迈,内饰精致考究,屋内天顶屋脊用沙灰雕塑成鲤鱼高翘状,屋内抬梁斗拱,木瓜墩均雕有各式花草图案,工艺非常巧究精美。
话说清初进士杨之徐,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娶妻饶氏,一腹生下三个儿子,皆先后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名闻遐迩,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一腹三翰林”传奇故事。 ![]() 肇庆楼是拥有90多年历史的中西合璧民居,它既传承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精华,是一座客家民居建筑精品,更是一幅民间雕琢、雕塑立体画屏,堂内所有梁柱、斗拱绘有彩绘山水、花鸟、人物,雕琢有龙、狮、虎、豹等,正堂的屋脊、外大门屋脊有各种花鸟、瑞兽、鱼虾等泥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 大埔县百侯中学是实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全国四大基地之一,是南方学陶的发祥地,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1985年省教育厅将我校定为“广东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1991年、2001年、2005年分别评为“广东省办学有特色先进单位”、“广东省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先进集体奖”。 百侯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目前有三个连成一体的图片文字展室,位于百侯中学的老礼堂即“行知礼堂”。侯中“行知礼堂”,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目前已成为百侯中学和大埔县重要的人文资源。1933年,学校创始人、国民党中将参议员杨德昭先生为迎接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的一批老师到百侯中学实践“生活教育”理论,特在南京、上海筹措资金新建主体综合楼一座(即行知礼堂),集教室、礼堂、办公于一体,占地面积约1800m2,建筑面积约2600m2,是砖瓦、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题写校名。30年代到80年代初一直是学校主体教学楼。在这里培养了革命和建设人才一大批,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培养过省部级及军级(含将军)干部16人,厅(师)级以上干部约100人,革命烈士87人,高职称建设人才1000多人,各种人才遍布海内外,可以讲生活教育理论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陶行知先生为侯中所题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已成为教育至理名言。 如今“行知礼堂”已成为大埔县重要的人文资源,每年全国各地陶研界的专家学者、陶友和粤东的青少年到这里参观考察的络绎不绝,又由于学校创始人是国民党爱国将领杨德昭先生,且由国民政府“抗战主席”林森题写校名,不少台商台胞慕名前来观光。历经七十多年风雨沧桑,“行知礼堂”已破旧不堪,局部已险象环生。鉴于“行知礼堂”的人文价值和战略价值,保留修缮的意义重大,学校已对“行知礼堂”进行修缮,保留原貌并在“行知礼堂”内兴建“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的建设完成,让全国学陶老基地重新焕发活力。以后,还将建设实物展室,并计划把整个“行知礼堂 ”建设成“陶行知展览馆”。 马寺晨钟
马寺晨钟:僧寺横空镇马岗,松声隐向水中藏。晨钟一觉游入梦,梦见花飞鸟又翔。 百侯西山有一座古庙,名为马山寺,建于公元1532年明代嘉靖年间马佛山上,山形酷似马,呼为马山寺或称云封寺。马山寺在山顶巍然耸立,设上中下三殿,可俯视环望百侯古建筑群全景,蔚为壮观。 清代诗人杨之徐把这个寺院列为侯山十二景,景名题为:马寺晨钟,可见当时寺庙的钟声在每天清晨是响彻山村的,如今,虽然钟声不再,老人们说钟声仿佛犹在耳边。古寺松木丛生,清雅宜人。寺中僧尼早课念经,木鱼声从寺内传开,余音远播,觉人幽梦。 百侯老街
植槐堂
月形峰上的烈士公墓
从大革命开始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百侯不少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早期就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参加了共青团、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八一”南昌起义以后,朱德同志来到百侯像黑夜里有了明灯,照亮了百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地区革命力量发展得特别快,在地方党组织的指导下,不少百侯中学的学生投奔革命,去陕北,去广西,去参加新四军,有的甚至打进敌人内部去,还有的后来派去香港达德学习。抗战中后期,在南委、特委和地方县委、区委的直接领导下,百侯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故那时百侯有“小延安”之称。特别是解放战争后期,百侯许多中小学师生和地方青年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参军参战或做地方工作 在这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我们许多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勇敢战斗,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解放后,大家认识到,由于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才有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经侯中校友建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为纪念团政委杨建仓等革命先烈,1958年春在百侯中学背面一座美丽清秀的月形峰小山上,建造起一座革命烈士公墓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前建一纪念亭供人们坐谈、休息、避雨。 经过四十多年风雨侵蚀,碑身经已斑斑剥剥,登山的小路也崎岖崩坏,难于行走。 当前,实行开放改革国家中兴,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饮水思源,极有必要重修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作革命教育的基地。 百侯镇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重修工作,1997年2月制订方案,着手组织碑记、颂词、调查落实烈士名单,并得到省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的支持拨款重修。在镇领导和广州侯中校友会杨应彬、刘兆伦、刘旭、杨开茂等老同志的努力下,在大埔侯中校友老同志和侯南侯中校友的共同支持下,1998年春动工,终于在清明节前胜利完成了重修任务。 现在,月形峰的山顶上,已高高竖立起一座258块花岗石砌成的、6米多高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的“百侯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金光闪闪,这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老省长叶选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在碑座正面下端雕刻着碑记,记载着建立纪念碑的目的意义和重修经过,是中共大埔县百侯镇委员会和百侯镇人民政府立,时在1998年春。这座纪念碑象征着百侯中华儿女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它将教育着后代儿女学习先辈革命精神,继承英雄革命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纪念碑前面的平顶纪念亭,也已修成六角形的金黄色琉璃瓦尖顶纪念亭。亭柱上分别辉上杨应彬和刘兆伦题写的对联,杨应彬题写的对联是:“一片丹心昭日月,满怀浩气壮山河”。刘兆伦题写的对联是:“前贤开拓光明路,后起高擎建设旗”。亭内东向墙壁上镶嵌着四个时期分列的革命烈士英名,并附注籍贯。据收集到的有关百侯地区进行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共有75位(包括碑后已封顶的墓窖内安葬的19位葬遗骸的烈士),其中大部分是百侯中小学师生。他们中有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厦门牺牲的共青团福建省委秘书长、仙游县委书记丘荣泉,在抗日战争时期陕北牺牲的长征干部政治教育科长杨兰史,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牺牲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萧寿煌,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科长唐文粹(原侯中艺友师范部主任、浙江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原闽粤赣边纵团政委杨建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杨应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杨建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杨乃炽等同志;另在外地的同志中还有一位湖南人叫黄让三,是黄埔军校学生,南昌起义后跟随朱德在三河坝参加战斗,因负伤留在大埔参加革命,任团参谋长兼营长,1928年在下贤窠战斗中不幸受伤惨遭敌人杀害,他的骨骸也移葬此处。 烈士英名后面是颂词——《英雄赞》:梅水之滨,廓嶂为屏,月形峰顶,忠骨丹心。为民利益,英勇献身。前仆后继,虽死犹生。浩气长存,乡梓同钦。高风亮节,教育后人。学习先辈,爱国爱民。国强民富,永念英灵。 烈士公墓四周种植了许多相思树,象征着我们对烈士的思念,现在相思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每年清明节,镇政府组织附近各校师生、群众和烈士家属前去瞻仰、祭扫,举行纪念仪式,为烈士敬献花圈、花篮并请老前辈讲革命烈士事迹。平时,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动,亦常到那里去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或举行新团、队员宣誓仪式,教育他们学习革命先烈精神,接好革命的班。侯中学生课余爬山、家乡老人晨运、地方青年活动走到那里,都总要在纪念亭小憩,瞻仰一下烈士纪念碑;许多老革命同志回到百侯,总要去月形峰凭吊战友,向烈士敬礼;有的烈士家属还将自己的孩子命名“继烈”,以示永远继承先烈遗志之意。现在人们把这里列为百侯新十二景之一,诗曰:“丰碑高耸月形峰,烈士浩然气贯虹。留得煌煌青史在,千秋凭吊仰英风。” 从烈士纪念亭前直至上洋宫山脚,用水泥铺砌成阶梯,一共153级,这样,前去瞻仰和纪念烈士就方便得多了! 海源楼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为杨潮南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该建筑系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很宽的走廊,柱子有圆有方,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二、三楼室内为木构件组成。占地面积696平方米,建筑面积752平方米。 蔡仙人古圳与南宋摩崖石刻 座落在大埔县百侯镇侯北上村的蔡仙人圳,源头起于旧寨村口,长约八公里。此圳历史悠久,为迄今大埔所发现最古老的一宗水利工程。千百年来一直溉着侯北1000多亩农田。 据史载,清雍正七年,侯北乡人曾重修此圳,由萧彝章督修。萧巡功憩息在“蔡仙人祠”下,窥视祠后岩壁,黝黑如漆,中间苔藓蔓铺,凹凸独异,心疑有字迹,命工人取来长梯铁具,攀上岩壁,划开苔藓,认真洗涮,得镌字数行,亟用纸拓出其文: “余甲申年四十有二,因开凿此圳,谬言四句: 白侯洞里号神仙, 一带江山几百年。 余今开垦乾坤地, 永为鬼祭蔡花田。 下署:“开禧元年乙丑仲春,开山钱公超记”。 开禧元年(1205年)属南宋,石刻人钱公超生于甲申年,即南宋兴隆二年(1164年),立石时42岁。前两句诗:“白侯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几百年”里点明,号称洞里神仙的蔡仙人,在刻石人钱公超之前几百年创建此水圳。由此可见,蔡仙人圳起于南宋开禧之前几百年。 曾任刑部安徽司主事的清代百侯进士杨文振在《建蔡十娘庙序》一文中云:“宋时此地,旧辖海阳,土属僻壤,民人鲜少,文教未兴,土风朴略,以故史不及书,志有遗载”。关于蔡仙人圳,有种种神奇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故事给此圳增添了几分灵气和神话色彩。此蔡仙人祠旁南宋摩崖石刻,几经岁月风雨,有几处字迹模糊不清,难于辨认。传说谁能读完全文,则会浮出一缸银、一缸金与他。一秀才闻之后,前往探胜,在石刻前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辨读,已读到末端,开始浮起一缸金银,秀才内心喜悦,认定可获取至宝了,当最后几字续读下去时,却辨认不清了,再也无法读下去,眼前的一缸金银随即消失了。 相传此圳为姓蔡的仙人,一夜之间开成的。水圳开至下新圩时,已鸡啼破晓,仙人一闻鸡啼便立即离去,故此圳只开凿至侯北下村下新圩。 清代进士杨文振云:“河北(侯北)水利,人知始自十娘(即蔡仙人)。不知河北疆里,尤僻自十娘也。我河北自开禧前,高者崇林翁郁,卑者茂草芊绵,不可耕也。蔡氏十娘,壤林木,斩荆棘,始事疆里焉,堑山谷,凿石涧而水利於於是开焉。”蔡仙人圳源头,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石壁险陡峻,古代开山工具落后,似乎非人力开凿而成,类鬼斧神工,为大埔最古老,最艰巨的一项水利工程。 古老的水圳,千百年来汨汨流淌,为百侯人民造福非浅。改革开放后,水利又增添了水电,八十年代后期建成“蔡仙人水电站”,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刘兆伦为蔡仙人水电站赐笔书厂名。蔡仙人源头之水,先用来发电,带给千家万户光明及动力,又用来灌溉、滋润千亩良田。 南宋摩崖石刻和蔡仙人古圳与现代电站并列,历史遗迹与现代企业并存,为大埔百侯增添了自然和人文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