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吉安客家文化奇葩——石窗

 昵称32229807 2017-07-28


江西吉安市古称庐陵郡,处于江淮与闽粤之间,历史上“五胡乱华”后的五次人口大迁徙,都以庐陵为中转站。因此庐陵民居兼容并蓄,汇各家之长,既有徽派民居的雅致、精美,又有客家围屋的高大、恢宏。而作为民居之眼的石雕窗户,更是花样繁多,异彩纷呈,寓意丰富。

庐陵地跨吴楚,曾设庐陵郡、吉州、吉安府,是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积淀丰厚,人杰地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理学之邦”、“江南望郡”的美誉。
唐代高僧、南禅开山鼻祖弘济禅师行思,就是吉安这块土地上的精灵,其“顿悟”佛学传遍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外现有近千万信徒。历史上,庐陵养育了欧阳修、周必大、杨万里、刘过、文天祥、刘辰翁、解缙、杨士奇、邹守益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有明一代阳明理学盛极一时,在江右32位弟子中,吉安一市就有20多位,并形成了以青原山、复古书院为主的全国性阳明后学研究、传播中心。
自唐开科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吉安先后有18人高中状元,16位榜眼,14名探花,近3000名进士。有明一代,就有进士近千名。正因为上述生于斯、长于斯的吉安人,才有了吉安各代的府第、名祠、名宅、民居,正因为有这些建筑作载体,才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庐陵石窗。

庐陵石窗的形成和发展,有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历史上五次人口大迁徙,北方士大夫家族纷纷南迁,把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将坞堡式、合院式的建筑文化带到了庐陵。明清之际,客家人又纷纷回迁,在庐陵之南建起了高大、具有防御功能的客家围屋。南宋时,庐陵人勤于务农经商,远涉云、贵、川、湘、鄂、两广、闽、江浙,是“江右商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们把外地先进的建筑文化带回了庐陵。
宋明之时,庐陵科举发达,在外读书、做官的人不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把各地有特色的建筑文化带回了庐陵。周必大在外做官,致仕回乡后,在其家乡青山村建了一栋五层高的楼房,在当时极为罕见,还赋诗为贺。由此可见,庐陵建筑文化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大,庐陵石窗的诞生也与外来建筑文化密不可分。而庐陵的先辈们把外来建筑与本地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以借鉴、吸收形成独具特色的庐陵民居。

庐陵民居兼蓄并容,汇各家之长,是赣式民居的典型代表:青砖黛瓦、蓝灰勾缝、马头墙、青石门或红石框、小窗,既有徽派民居的雅致、精美,又有客家围屋的高大、恢宏。尤以吉水的燕坊、吉安永和、青原的渼陂、陂下,吉州的钓源,安福的塘边、柘溪等村镇为特。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汉民族的家庭组织和生活方式,在汉族居住地区内的传统民居中,大多属于院落式民居。但是,由于南北气候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北方干寒地区是合院式民居,南方湿热地区形成了天井式民居。

庐陵民居就属于这种天井式民居。北方民居普遍矮小,有三合式,四合式和联合式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包围、半包围状况,可避风雨,所以窗户一般较南方大,简单明了,大多用质地致密、坚固耐腐的木制作;南方房屋普遍高大,有内天井式和外天井式两种,通风采光,主要靠天井,一般窗户较北方小,有木作、石雕、砖雕等多种质地,雕刻精美、细微。清末还有烧制的彩色釉陶窗户。
从庐陵地区出土的东汉陶屋上可以发现,早在汉代,窗户已相当普遍了。南北朝时,由几根纵横交错的木棍制作的窗户,开始向繁缛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在窗棂上大做文章。通过加工,把窗棂变得形色万千,借以美化家居。唐代出现一种镂雕花纹的窗户,这种窗户叫雕窗。它形式美,立体感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但缺点也不少:制作费时、挡光,冬天抵挡不住风寒。
庐陵石窗源于宋,成熟于明,盛于清。从庐陵文化圈,即吉安13个县市区及莲花、乐安、兴国等周边县考察调查来看,一般开基于清光绪以前村落的民居上,都有为数不等的石窗。宋代庐陵已有石雕的“漏窗”产生。
明代,民居上复杂的雕窗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横竖交错窗棂的窗户。这种窗户,冬天只要糊上白纸,既能采光,又可抵挡风寒。庐陵的这种石窗,一是本地取材,制作简单;二是坚固结实,价格低廉;三是小巧实用,美观大方;四是吉祥艺术,传承文化。清代早中期带有吉祥艺术的石窗,被传承、运用得炉火纯青。
清光绪以后,随着京广铁路及其他铁路的开通,赣江黄金水道逐渐变得冷落,庐陵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靠航运而发展的历史被打破,庐陵经济、文化迅速走向衰退。但亦因此才得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用石窗的习惯和传统。庐陵石窗的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远比其他地方显得突出、丰富多采。庐陵石窗艺术,实际上是古代的吉祥艺术,它把远古图腾和民间的吉祥话语,用图案表现在石头上,赋予石头以生命,使石头和图案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以地域来说,庐陵石窗有南北中间之分。庐陵之北的石窗,一般以瘦长为美;庐陵之南,以平整、墩实、稳重、肥硕为美;庐陵之中以平稳、端庄、肥瘦适度为美。石窗的石材,一般取自本地。南北两地用红石,中部用青石、花岗岩。吉安和赣南多丹霞地貌,是红石取之不尽的源地。青石产于安福、永新、永丰、吉安等地。花岗岩主要产于武功山区,也有来自福建、两广的石材。
庐陵石窗还与建筑等级、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明代的民居,梁枋之间,用小山竹或竹片夹住,外罩白灰,以示“茅屋”,可以避税。清代,百姓人家建房,单栋不得多于三间,五品以上官员可有五间。而且对房子的高度、宽度以及材料的尺寸都有限制。
清中晚期,甚至对大门、屋檐、窗户等构件都有严格的规定,透过这些限制和规定,可以看到屋主人的身份与地位。安福泰山一彭姓人家的四个石窗,全用夔龙组合,雕刻精美、细腻,房屋比一般百姓人家要高大一些。原来这户人家的老祖宗,在清嘉庆年间曾任过五品大员。
庐陵石窗的雕刻以细致入微的龙、凤、麒麟、象、鹿、蝙蝠、莲花、萱草、葫芦、梅、菊和福、禄、寿、喜、方胜、柿蒂、钱纹为主,石质多为青石、麻石、红石、花岗岩,无一例外的都有吉祥、幸福、康宁的喻意,反映出百姓追求吉祥安泰的生活理念,渲染的是大吉大利、四季平安、富贵荣华、福寿双全的百姓心态。
庐陵石窗,还与猫涵、狗洞相映成趣。给猫、狗营造安宁的生活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是每位房主的心愿。猫涵、狗洞,是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禽家畜的通道。它位于民居大门的左下角,有圆形、方形、扇形、上圆下方等形式,既方便家禽家畜的进出,又有生活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