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玉琢 ▏洛带,西部的“客家方言岛”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歌曲:洛带民谣

洛带,西部的“客家方言岛”

文/图:申玉琢

我国的很多民风民俗都与客家人有关,洛带古镇当然也不例外。

被誉为“西部最大的“客家方言岛”的洛带镇,坐落在四川成都东郊。在一个省城近郊能保存着如此完整的客家乡镇,确属特别。据说在全国也仅此一处。其它如福建、广西、广东、江西、台湾等客家人较多的省份,其聚居区多离大城市较远。

古镇厚重的青石板路,走在上面,似乎是踩着历史的音符。在这一千多米长的老街两边,无论民居、院落还是商铺,都透散着浓郁的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

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那面积达3310平方米,座北向南,由前、中、后三殿构成的广东会馆。

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屋顶覆以黄色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的磅礴之感。与此辉映是那些雕刻精美的窗扉,有的启开着,等待人们瞻仰;有的紧闭着,让人隔着窗棂,暇想万般……

馆内还有很多石刻的楹联条幅,文辞取意及书法镌刻均属上乘。尤其"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精神和对故土的牵挂与怀念!

这座巍峨的会馆,因供奉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南华道人”),又名“南华宫”,迄今为止是四川省乃至全国保存和维护最好的会馆之一,那振羽欲飞的风火墙,在国内也系绝无仅有。

除却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当然也值得落笔。

它因其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近年经常被影视导演选做拍片场所。

但我要告诉大家的却是一座被称为“禹王宫”的湖广会馆。

此馆为湘、鄂两省客家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资修建,因奉大禹而闻名远近。会馆建筑面积2771平方米,内有大小不等、仪态各异的观音塑像多尊,其中,尤以那尊巨型卧式的睡观音,堪称精绝。

最奇的是该馆的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暴雨多大,那怕馆外已是积潦成灾,天井内也会不积涓滴,是当地一大奇观,据说是有大禹在默默中作法。

原址在成都卧龙桥街的川北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初年。

因旧城改造,现已原貌迁至洛带镇外,与前面提及的三座会馆,并称洛带四大会馆!这种独特的会馆现象是明清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客家人在异地凝聚感情,联络亲友的重要场所,会馆文化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洛带古镇的四大会馆,是湖广填四川和清代客家移民“西进运动”的历史见证!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北方汉民族迁往祖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客居异乡,相对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而言,他们自称“客家人”。

虽有学者考证:客家之名,始于周朝!但我认为客家人的初次南迁却是在秦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兵60万“南征百越”。他们从闽、粤、赣边境进入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三年后,为加强对南中国的控制,秦始皇再发兵50万“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秦亡后,这批官兵都留在了当地,“与越杂处”,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发生在东晋“五胡乱华”时。为避兵燹,一路南逃的中原居民,辗转盲流闽、粤、赣等地,并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

第三次南迁是北宋靖康年间及南宋末期。先是金兵入侵,大批中原军民随赵构南渡,经太湖流域,或翻越大庚岭,入韶州;或走洪州、汀州、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时,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往广东沿海的潮、汕地区直至海南岛。

第四次南迁发生在明末清初。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子孙繁衍,所居之处已是人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粤西一带迁徙。这次被史上称作“西进运动”的客家移民,其规模之大,其时间之长,其人口之多,早已超过历次迁徙。四川的客家人就基本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明末清初的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而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客家人由“湖广”填“四川”。

从这几次大的迁徙,不难看出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文明精华。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由于客家人聚族而居,艰苦创业,走遍天涯,在劳作与经商方面都不乏成功者,因而,一些学者又称他们为“东方犹太人”!

对于初到洛带的游客来说,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必定是那浓浓客家乡音了。在这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随处都能听到亲切、甜软的“土广东话”,使你宛若走进了梅州、惠州等地客家聚居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里的客家人从入川开始,一直恪守“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之祖训,在日常生活和同族交往中,无论男女老幼,一律只准讲客家话,否则将视为对祖宗的背叛和不敬。正因如此,他们的语言才保留至今。

民国以来,尽管他们普遍都能讲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但只限对非客家人或某些正式场合,除此之外仍坚持“乡音不改”。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四川境内最大的一处“客家方言岛”!而这“方言岛”的客家人凑巧又来自广东的梅州和惠州等地,因此他们讲话自然与“梅、惠”方言出入不大。

洛带古镇的建筑也以梅、惠营造风格为主。其民居多为单四合院式的“二堂屋”结构,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屋顶多以小青瓦覆盖,屋脊有“中花”和“鳌尖”等装饰。屋前一般挖有水池或放置大石缸。既是一道养眼的风景,又可作消防灭火之用。

客家民居冬暖夏凉,通风和采光都很科学。镇内那座闻名遐迩的巫氏“大夫第”,始建于清代乾、嘉年间,因巫氏入川后第二代传人巫作江,曾被清廷诰封“奉直大夫”,故名。现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客家民居典型。

整个古镇由上下街、北巷子、风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等一街七巷组成。徜徉其间,可得当心,众多的岔口很像“人生”之路,拐错一个弯,你的整个旅程就面目全非了!但那些掩映在小巷深处令人陶醉的客家风情,又让你甘愿“迷途不返”!

我和几位游客就这样慢慢地走着,时而伫足凝思,时而纵目远眺,直到一条小河的边缘。当我们斜依桥栏,蓦然回首时,这才发现小镇那古朴的剪影,在血色的夕阳中,竟给人以直逼心扉的奇幻感!这种久违的震撼,只能用心灵才能感知它的苍桑与庄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