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摄贵州:古老神秘的“九黎”后裔部落

 笑熬浆糊糊 2013-05-31

由于飞机误点,我们原本晚上9点多钟可到达贵阳,结果在长乐机场多呆了三、四个小时,到达贵阳市浣溪假日大酒店后,差不多睡五个小时。我们还来不及观赏贵阳市景时,又急匆匆的与她道别。从省城贵阳到从江县再到岜沙苗寨,几乎都是在大山中穿行,300多公里的路程,光遂道就有70多个。好在司机常在这条道上行驶,技术娴熟,开起车来四平八稳。大家趁机弥补了睡眠的不足。尽管睡意催人,可忽隐忽现的山间美景,早把我的睡意冲到九天云外,只可惜进洞出洞频次过快,手中的相机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中午时分我们一行风尘扑扑,来到神秘又古老的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岜莎苗寨。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岜沙苗寨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流域,距从江县城7公里,由大寨、宰戈新寨、大榕坡新寨、王家寨和宰庄寨等五个自然村寨组成,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共371户人家住着2061口人,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沉淀,原始神秘的民俗,淳厚朴实的民风和绚丽的民间文化。

岜沙村寨依山而建,周边树木丰茂,自然环境仿若世外桃源,空气清新,这与岜沙人崇拜树木有关。 岜沙这个苗族的小分支是随着他们的先民“九黎”部落在“涿鹿大战”战败后,从东方长途跋涉迁徙过来的。 岜沙的民居大多背靠山崖陡坡,用石块垒出一个小小的、向外延展的屋基,在屋基上盖吊脚楼。吊脚楼是全木结构,它用杉木板做墙、杉树皮盖顶。位于树阴下的杉树皮屋顶上还覆盖着一层鲜翠欲滴的青苔。

在岜沙,男人必须同“枪手”二字等同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男人,神枪手则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爱慕。岜沙无疑是个充满了原始的英武气息的寨子,即连女子也是一身劲装。岜沙女子上穿大襟衣,下穿百褶裙,扎绑腿,不求婀娜多姿,只求腿脚灵快。岜沙男人一身古代部落武士装扮中,最为特别的便是他们的头饰,岜沙男人的发髻是他们与其他支系相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岜沙的男孩一生下来,不能随便洗头、梳头,更不能随便剃发、剪发,等到16岁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年仪式,苗语称之为“达给”:把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最中央的一撮,梳成高高的发髻。从此以后,他就可以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变成一个枪手、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跳花坡、吹芦笙、游方、结婚以及生儿育女。

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他们还把相思带挂在身后,相思带越多也就意味着爱慕者越多。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岜沙女人传统装束是这样的,上装为对襟无领无扣紧身小袖衣,袖口衣摆均装饰有花带,内穿蜡染围胸,下穿蜡染百褶裙,左右两边装饰以红绿白布条,套蜡染脚笼。岜沙女人就擅长于刺绣织布等传统手工艺,这样制作一件必须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工。

架子是晾稻谷用的,也叫禾晾文化。

敬树神:岜沙人崇拜树,最盛大的祭祀仪式就是拜树神,仪式开始前,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然后拿着香列队逐一祭拜!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闻名遐迩。苗族的歌曲调较多,他们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 ,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其调式不一,各具特色,韵味无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年幼的学歌,年轻的唱歌,年老的教歌,世代相传。岜沙人在表演婚恋习俗,岜沙汉子从娘家人手中抢过“新娘”。

男子剃头在岜沙算得是一件大事。男孩从生下来起,得留着从娘肚子里带来的胎发,满五个月才剃光,一周岁以后开始留发,就只留下中间一团。小男孩的那团长发就让它披散着,等到他自己会梳头爱打扮了,再把后棍挽起来,包上家织的白底黑花帕子。在大人看来,挽后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天天如此人人如此。但小孩子却对它满怀憧憬,它似乎意味着人生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给不满15岁的孩子剃头要煮一个鸭蛋,这是一种诱惑,可以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剃头;头发是人的血脉所生,这也是对孩子被剃去的边发的一种补偿。

岜沙人的舞蹈一种是游行式,队伍呈长龙队列。另一种是原地环形舞动式,青年男女跟随芦笙的节拍用圆圈的步法环形前进,姑娘们手中的是莽筒--也是乐器,小伙子们手中则是芦笙。小伙子们拿着芦笙站在场地中央,拿最大芦笙者在场地正中,其余拿着芦笙的小伙子则环绕中心边吹边舞,姑娘们则在第三圈翩翩起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