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旅行·贵州岜沙》探访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之一

 郭晓莱 2020-01-30

偶然间看到电影《滚拉拉的抢》发现了一个神秘而古朴的苗寨——岜(bia)沙,隐藏在贵州从江县的大山深处,因刀不离腰枪不离身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而闻名中外。

从江县

岜沙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从江县与广西壮自治区接壤,县城驻地丙妹镇,都柳江穿城而过。主要民族以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为主。

从江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特色。

侗族有三宝,鼓楼、大歌和花桥,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最有名的就是从江鼓楼,位于从江生态广场两棵古榕树旁。该鼓楼完全按照侗族传统工艺建造,耗资一百多万。鼓楼高46.8米,共29层重檐,双层宝顶结构,整栋楼不费一钉一铆,全部卯榫而成。保持了侗族建筑的特色风格,可屹立数百年不朽,享誉侗乡第一鼓楼美称,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高的侗族鼓楼。

紧邻从江鼓楼的还有月亮湾风雨长廊,月亮湾风雨长廊总投资约两百万元。沿廊全部板画创作及长廊主体构造均以民族文化为主题,板画分为生活习俗、花鸟写意、民族服饰、特色产品等几大板块。该长廊是目前黔东南州最长的艺术长廊,总长约为208米。

岜沙苗寨

在从江县沿老321国道往山上走约7.5公里就到岜沙苗寨。“岜沙苗寨”苗语称“分送”(意思是黎平过来的寨子)。“岜沙”系侗语音译地名,“岜”译成汉语是芭芒草多,“沙”是杉树的意思,后人将“杉”写成近音“沙”。“岜沙”意思为草木繁多的地方。

岜沙历史渊源

岜沙历史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岜沙人自称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岜沙祖先因战败被迫离开家园后,逃到黎平府“永克(苗语)”居住。由于家族壮大,为避免与收留他们的恩人发生冲突便离开永克,一边打猎一边寻找新家园。一天他们发现一只猎狗浑身湿透粘满了满江红,就跟着猎狗找到了有山林有清泉的岜沙定居至今。为了感谢永克人的收留之情,岜沙祖先把寨子取名叫“分送(苗语)”,“分”苗语指的是寨子,“送”指黎平,即黎平过来的寨子。(信息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

版本二、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与黄帝征战逐鹿失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

后来有人研究,应该是秦汉时苗族迁徙到这里,他们被迫迁徙到深山处,基于生存环境的恶劣,苗族人枪不离身刀不离腰现在虽然国家禁止狩猎,但岜沙人的枪被特许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岜沙人的一种特殊符号和一种传承。 

岜沙共有五个自然寨。即养溜(大寨)、岭拉(大榕坡新寨)、养亨(宰戈新寨)、养基(王家寨)、嘎乡(宰庄)。整个部落约2000余人。

岜沙苗寨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的民族村寨。2003年被上海《旅游时报》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一,排名在丽江、阳朔、大理之后,名列第四。2008年12月入选由西南大学、国家人文地理杂志社和21世纪人才报社等机构联合评选的“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

岜沙苗寨的民居服饰与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并存。现在仍然保持着鲜为人知的镰刀剃头、古代发式,简约婚俗,独特葬礼等,它能让人穿越时间隧道,看到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轨迹,也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岜沙建筑

走进岜沙到处都能看到一排排木架,上面挂着丰收的粮食,这就是岜沙人的禾晾架。岜沙人将收割回来的稻谷和玉米晾在禾晾架上自然晒干,这一特别的收割方式也造就了寨里独特的风景。

岜沙的房屋建筑皆为古老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走在苗寨中,还能看到岜沙过去古老的建筑,屋顶用杉树皮搭建,这是之前岜沙人盖房常用的材料,现在几乎都盖上了小青瓦。

岜沙也有三宝,发髻、火枪和古树

岜沙人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据说寨里的人大多数姓“滚”。岜沙的每一位男性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枪,但持枪必须获得公安机关的批准,成年男人持长枪,未成年男孩只能持短枪。政府对枪支管理很严格,每把枪都有编号,还得办理表演道具证,不再往火枪中装入铁砂,只能装火药,对天鸣枪迎客使用。

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彰显着岜沙男子气概。

岜沙男人的腰间除了刀和装火药的葫芦以外,还能看到数量不等的彩带。据说是女孩送的,女孩会刺绣一条彩带,送给喜欢的男孩,彩带表示这个男孩被女孩喜欢过,一根彩带代表一位女孩,彩带越多就表示喜欢他的女孩子越多。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标志。他们用镰刀剃头,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的头发盘成鬏髻 [ jiū jì ],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头顶的头发表示那是树木茂盛的树叶,象征生命的旺盛与健康。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有意思的是岜沙人曾引起日本民族、民俗学家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甚至有人研究日本人的祖先是否与岜沙人有某种神秘的联系,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印证,估计也是一种传说,但是他们与日本武士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岜沙女性

岜沙女性着装也极为精美,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刺绣色彩鲜明。偏右的发髻还沿袭着古时的传统,她们的长发从孩童时就留起来,高高挽起的发髻也是其最大的特点,发髻上没有发簪,只插一把梳子。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

成人礼

“成人礼”是岜沙独有的传统习俗,即岜沙男孩都要举行“成人礼仪式――镰刀剃头”,如不举行就是百岁逝者,也只能按孩童礼仪埋葬。岜沙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人礼,行成人礼那天便把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芦笙舞

芦笙舞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舞蹈,每个民族的芦笙舞都或多或少不同,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岜沙也有芦笙舞,跳芦笙舞的地方叫芦笙坪,大若半个篮球场,是岜沙的神圣之地,有重大活动或节日的时候,岜沙人就会在芦笙坪跳起芦笙舞。如果旅游团或有游客需要观看的时候都能看到芦笙舞的表演。

据说岜沙人也崇拜太阳神,每次集会踩芦笙,男女列队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后退七步后才吹响芦笙起舞。现在的岜沙芦笙坪已经铺好了木地板,另外要说一下芦笙真的很好听。

岜沙人对树的崇拜

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最盛大的祭祀仪式就是拜树神。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人从不滥伐树木,并立有严格的寨规,不得违反世代相传。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只能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

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直径1.2米,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直到尘灰已净。为纪念这棵古树,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香樟木纪念亭”。

岜沙人崇拜树木据传说是岜沙人的先祖在逃避追杀的危急关头,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拯救了他们。因此岜沙人认为,人类离不开树林,树能给人们带来果实,能供人烧火取暖煮食,还能用于造房栖息的建筑材料。茂密的森林可以使许多动物得以繁衍生息,还能滋养水土供人们解渴和耕种。

人即树也,生命长青

岜沙人看待生死十分坦然,他们认为:人生在世活不过百岁,从生到死是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生命自然规律,让四季常青百年不枯的树木来延续人类的生命,这就是怀念祖先的的最好方式。

每个岜沙人在有生之年都会种一棵树。孩子出生父母便会为孩子种下一棵树,这棵树将成为孩子的生命树,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每个人都会去祭拜属于自己的生命树。岜沙人没有在生前就准备棺木的习惯,直到一个人生老病死的那天,再砍下在他出生时种下的那棵生命树做为棺木(与平常看到的在家入棺出殡不同,岜沙会将生命树锯成两段劈为两半,不削树皮保持树的原状运到墓地,墓穴挖好后将棺木安放于墓穴中。与此同时由3-5名中青年将穿上新衣服的死者从脚跟、膝关节、臀部、胸部、头部用五道竹蔑绑在一根禾晾杆上(如果死者是妇女则用糯米草绑五道),然后由两名小伙疾步抬至墓地下葬)。安葬后不留坟冢也不立碑,然后在下葬的地方再种上一棵树,让逝者的灵魂通过树根依附在大树上,树即是人,人即是树。以此做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存在而延续,所以在岜沙没有坟墓,只有成片的树林,而这每一棵树下都可以是一个正在安睡着的灵魂。岜沙清明不扫墓,却祭拜古树。岜沙人把生命融于自然,形成了岜沙独特的树葬习俗,也将“人树合一”的观念,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世人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旅游开发对岜沙的影响

岜沙虽是一个原生态部落,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跟很多古景一样也难逃过度商业化的影响,商业潜移默化的侵蚀着岜沙的年轻人。有人说过,城市是最凶狠的野兽,文明是最野蛮的载体。五个距离县城并不太远的苗寨在媒体的强烈曝光之下,再也掩不住神秘,无数好奇的游客涌来,让人看到了商机,将岜沙变成了旅游景点,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环境,人们在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冲撞中显得迷茫。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变成了一天一次,不断的为猎奇者表演着。当世代传承的古老文化在表演中依靠纯粹的惯性而操作时,原来附着在仪式上的快乐也一去不复返。于是一些人剪去了头发,离开山林和树木,去外面的世界生活,虽然有的人在外面逛了一圈后又回到故土 ,但他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了。

商业化并没什么不妥,这能增加他们的收入,也能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漂亮。我们也希望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思想与时俱进。但是希望旅游开发能更多保留民族文化的东西,减少一些俗气的追求,更希望保留一份纯朴的民心。过分商业化就会让其失去原有的价值和魅力。也许岜沙人也感到无奈,旅游开发以此赚钱的方式会将岜沙慢慢变为大众。

虽然商业化有点严重,不过岜沙人还保留着他们的淳朴和善良,尽力保护着他们的传统文化。去之前可以看看《滚拉拉的枪》和《鸟巢》两部由宁敬武导演的电影,这两部电影蕴含了岜沙的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