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联集萃

 率我真 2013-06-01

趣联集萃

    暑假备课需要,我翻看上海文化出版社创刊于1995年的《咬文嚼字》杂志。对这本杂志我是很喜欢的,虽没有常年订阅,却是有看见必定买下。这不, 2011717,星期天,我在西安小寨东路“万邦图书城”又买到《咬文嚼字》杂志2005年、20062007年三年的合订本。回来在《咬文嚼字》杂志20055期看见一副熟悉的对联,是一位老师上课时举例说的,指出这副对联先有上联,一直对不出下联,后在报上才征集到下联,老师夸奖:“对仗确实工整。”请看这副对仗工整的对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哪里知道讲台下学生听了不以为然,马上就对出一副新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我看完哑然失笑。哪里晓得,笑声刚落,我上网查看,就看见还有很多民间高人写的下联,都挺有才的,不服不行。又一想,这是了解了思路、找准了方向,写出来的已经不是才气而是匠气了。譬如: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运河西运河东西运河运东西。”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男护士女护士男女护士护男女。”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大赌场小赌场大小赌场赌大小。”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好论坛坏论坛好坏论坛论好坏。”

接下来,《咬文嚼字》杂志20056期发表田辛垦写的《田汉对高明》,讲了一则文坛笑话。一次在香港开会,与会者有两人同名“高明”。参会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周策纵兴之所至,写了一句: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时任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的作家梁羽生就以《请教高明》为题,公开在报上征集下联。后来被法国《欧洲时报》的黎翁先生拔得头筹,联曰:

“田汉语田汉,田汉非田汉;田汉学田汉,田汉田汉。”

合起来就是一副同样对仗工整的人名联: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田汉语田汉,田汉非田汉;田汉学田汉,田汉田汉。”

还是在这一期杂志,同时发表了王志振写的《色味妙联》:

“安徽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妙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然后是《咬文嚼字》杂志20058期发表陈宏德的《土地庙联》:

“古庐州巢湖姥山土地庙有一联: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

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土地爷’泥塑木雕,本不足信;只是此联的口吻十分有趣,也许撰联人别有所指。若将此联移赠当今某些贪得无厌的‘公仆’,我觉得十分贴切。”

在《咬文嚼字》杂志200511期,发表罗永成写的《张之洞戏联震江南》。讲的是清同治进士、两江总督张之洞(河北南皮人,作家王蒙与之老乡)到江南视察,看戏前随手应约写了一副戏联,震慑住众人: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而且,不单是文人高官会写对联,劳苦大众一样会写对联。在《咬文嚼字》杂志20067期,发表郏苏平写的《石匠与篾匠》,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古时候有个石匠,修了一座石拱桥,在桥头刻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并向路人征对。上联是:

‘开大山,凿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上联难在它用了‘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一个过路的篾匠对出的下联是:

‘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真可谓令人叫绝的妙对。”

在中国的对联里,还有很多意义非凡的回文联。在《咬文嚼字》杂志20067期,就发表了春云的《回文联撷趣》:

正回文对联,上下联可以正读,也可以反过来读,别有情趣。相传清代北京有一个誉满京城的饭庄叫“天然居”。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路过此地,触景生情,作一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但下联却苦思不得,于是令群臣对之。大家正在大伤脑筋之时,素以才子著称的纪晓岚已应声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后来,民间有人以“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相对更妙。

北京的老舍茶馆,品茗听戏吸引了众多茶客戏迷,有人吟出一回文联:“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一位茶客对出下联:“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

我一直认为,对联写的好坏,很能衡量一个人的古文功底。不要说今天的普罗大众,即便学者、文人,能写出让人信服的对联者,不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