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诗仙李白之死,他为何会嗜酒如命?

 文田主月 2013-06-04

唐朝诗仙李白之死,他为何会嗜酒如命?  


唐朝诗仙 ——李白之死

来源自月  月博客

唐朝诗仙李白之死 - 月  月 - 阳光月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前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 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与肃宗发 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去世。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 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像,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李白是屈原 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也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 在死因上后人却存在着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李白是病死的。李白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在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写道:“阳冰试弦 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土李君墓志序》 云:“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李白死后二十九年,刘全白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1)作《唐故 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 李白死后一百多年,著名的学者皮日休在《七爱诗》中也曾说过“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古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 白地告诉人们,李白是病卒的。

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天,李白抱病投奔时为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县令的李阳冰。次年病重,临终前赋有《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推兮力不 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终年61岁。李白死后,李阳冰将李白葬于当涂县城南5公里的龙山东麓。

现世学者郭沫若从文献记载的“腐胁疾”得到启发,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认为李白六十一岁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决 计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半途而归。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 于当涂。但是,这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但是,另一种观点认为,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后溺死。李阳冰《草堂集序》说“疾亟”, 刘全白《李君碣记》说“疾终”,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序》说“卒于此”,都不说得的什么病;到了皮日休《七爱诗》中才突然冒出个“腐胁疾”,李白自己也从未 提起,为他撰集序与撰墓碑者也从未言及,皮日休生活的年代离李白死去已有一百多年,他从何得知李白是死于“腐胁疾”呢?

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几乎不能没有酒。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 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 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 名的,因有“醉仙”之称。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诗人的《将进酒》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叙赠江阳宰陆调》有“大笑同 一醉,取乐平生年”。《赠刘都史》有“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有“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月下独酌四》 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李白的死会不会与他喝酒有关呢?

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这种说法认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此说正史虽然没有记载,但屡见于文人歌咏。

北宋初期梅尧臣《采石月下赠功甫》一诗说得最为明白:“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醉中在船上爱江中皎洁月影,以手于江水中戏弄月影而翻身落水 溺死。这不是比兴,而是实写。那么,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陈善《扪虱新话》记道:“坡(苏东坡)又尝赠潘谷诗云:‘一朝人海寻李白,空看人间 画墨仙。’”可见,他也认为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元朝时候的学者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说:“(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 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辑《莲堂诗话》也说:“宋胡璞,闽中剑南人,曾经采石渡题诗吊李白:‘抗议金銮反见仇,一坏蝉蜕此江头,当时醉寻波间月,今作 寒光万里流。’苏轼见之,疑唐人所作,叹赏不置。”

李白《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 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 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 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五《太平州?祠墓》在研究了李白病死与溺死的两种说法后提出疑问:“而捉月之说,岂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抑小说多妄而诗老好奇,姑以发新意耶?”那么,李白可能不可能像这些人记载的那样是溺死呢?假若是溺死,为何时人并不加以记载?

近代学者郭启宏力主李白是溺死的,他在《李白之死的考证》一文中写道:“溺死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横死’非‘善终’,依古礼属不祥,亲友不能吊唁,还有碍 子孙前程,为了掩饰真相,往往当作病故。于是,既顾及忌讳又不甘造假的亲友提笔行文之际未免踌躇,不得已而闪烁其辞。”刘全白于李白死后二十多年撰写《碣 记》,当时,李白的儿子伯禽仍然在当涂,于是刘全白恐有碍伯禽及子孙前程,为他避讳而写作“疾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闪烁其辞。

学者安旗的观点与之相同,他在《李白纵横探》“李白之死”一节中写道:“稗官野史就完全不足凭信吗?从李白当时近乎疯狂的精神状态来看,这种情况(指溺 死)是可能的”。在他的著作中,他还描绘了李白临终的情景:“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夜月 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 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

正像安旗描写的那样,在传说中,李白不仅是溺死的,而且在死后,他“骑鲸升天”了,骑鲸之说,最早见于晚唐诗人贯休的《观李翰林真》:“宜哉杜工部,不错 道骑鲸。”到了北宋,文人歌咏便将骑鲸与捉月连起来。如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中还写道:“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郭祥正《采石渡》中写 道:“骑鲸捉月去不返,空余绿草翰林墓。”金代李俊民《李太白图》:“谪在人间凡几年,诗中豪杰酒中仙。不因采石江头月,那得骑鲸去上天。” 

李 白 ——为何会嗜酒如命

       李白为何会嗜酒如命 - 月  月 - 阳光月月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翻开唐诗,扑鼻而来的一定是醇美的酒香,沁人心脾,令你心旷神怡。唐代诗人不光喝出意兴情趣,喝出画意诗情,而且更能喝出傲岸风骨、凛然正气。如同傲慢的历史王朝一样,唐朝的酒有气象而不失气度,见清高而不缺自豪。那么唐朝的酒真的很香吗,诗仙李白又为什么会嗜酒如命,情有独钟呢,这还得从唐朝的酿酒工艺说起。

“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和刘恂的《岭表录异记》也提到烧酒,而且讲述了其制法。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唐代的烧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馏酒,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这种技术实际上还有加热杀菌,促进酒中凝固物沉淀,加热杀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术关键看来是文火缓慢加热,火力太猛,酒精都挥发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从酒的质量来看,火迫酒胜于煮酒。书中说此酒“耐停不损,全胜于煮酒也”。唐朝酒多,精品荟萃,清浊云集。兰陵名酒是郁金香泡过的,闪烁着琥珀的光芒。西域美酒用名贵的葡萄酿就,盛入白玉杯中犹如光明夜照,绿蚁新醅别有风味,黄花家酿香飘万里。酒多,可供饮酒的酒肆愈多。水村山郭、堤头桥边、茅檐屋下,随处一个地方都会有“文君当卢”,任何一个村落都可见“酒旗相望”,唐朝酒的魅力,不失清秀、不失妩媚,更不失壮丽。

由此可见大唐的酿酒工艺,代表着中国米酒的至高水平,入口绵柔、香气纯正、荡气回肠。据说咱们国家目前只有神农架地区,还保留着这种传统酿酒工艺,仍然过着唐朝人的生活,不与世争。神农架北部的饮酒之风甚烈,大约较早时期,神农架最繁华的街市便是卢陵州了,卢陵王的到来,从唐朝的宫廷里带来了皇酒,与酒一道还带来了360种酒规。因此,这里流传下世界上最繁复与古典的酒规,由于地理性封闭的因素,皇酒一直保持着这一份原始的酿造工艺,它的度数也一直未提升,因此能够照常演绎唐朝时代的酒规。
    唐朝人生逢盛世,无忧无虑,喝酒就显得雍容大度,显得潇洒排场。喝酒更是一种意绪,是一种兴致,是一种诗情画意。李白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意思只要有酒,只要能痛饮,他就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顾朋友感受,“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酒抱琴来”。酒后出丑,不怕耻笑,“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他酒后口出狂言,“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应该说李白天性豪放不羁、不拘束于世俗礼法,再加上官场失利,以及婚姻上的四次波澜,他的生活一直比较压抑,但是他又关注国家、关注民生,只有酒才能释放他洒脱的个性!“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喝到最后连自己也数不清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连五花马和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我想如果没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不知道我们的历史会寂寞多少。
  如今看来,李白只属于那个到处飘着酒香的国度,他喝出了酒中仙,喝出了杯乐圣,喝出流传千年的典故,喝出至今犹香的传说,就如同他身上飘然的酒香,就如同被酒香浸润过的风骨。这酒香何其浓烈,一代诗仙为它痴,为它而狂,酒成就了李白,同时也毁掉了他,本以为月中人邀他而去,却不知这一去不复返。我不知道他得到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或许只有沉醉在酒中,才能继续他的传说。
    纵观李白的一生,从出道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到晚年“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的悲伧,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生死浮沉和血泪辛酸的求仕之途,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一年半翰林供奉。他在不停的追求中,渐渐看破了红尘,淡化了功名,最终不能割舍的是酒和诗,嗜酒如命!“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他借酒醉抛却尘世的得失,忘情于山水明月,这是何等的逍遥啊!是啊,“将进酒,杯莫停!”壮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