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漫谈酒和酒仙,与诗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南郭居士 八月桂花飘满箩,吴刚不折又如何。 君当倾洒蟾宫酒,共享人间醉里歌。 (南郭居士《诗与酒·系列》片段) 经常看到或听到一句话,说“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云云,其实平常也不去细想,只是感觉到大体可能就是那么一回事吧。可偶尔静下来一琢磨,酒怎么也和文化扯到一起了呢?记得小时候起,校规就有不饮酒这一条,后来上中学上大学也都有这一条,这不就是说,传承文化的殿堂都不允许饮酒啊,而且那时候人们对饮酒的人大体都没有什么好的映象,更别说和文化沾边了。 而且在中国,许多行业都有所代表的神,比如土神、谷神、灶神、财神、织女、白眉神、马头儿佛等等,可就是没有酒神。这可能与历代皇帝禁酒有关,自夏以后直至明清,都有禁酒令。甚至也与佛教禁酒有关。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因此也就不可能给酒封酒了。 那么最近一、二十年传的很多的所谓“酒文化”又是什么呢?这还真让人费了一次神,于是笔者又回顾了一下不远的过去,原来,这个酒文化其实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催生的一种和经济相关的现象,而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化现象,这种经济的文化手段主要是在各个白酒厂家促销方式下产生的一种产物和现象。 而所谓中国古代的酒文化,其实是现代人把所有与酒有关的知识做了一次汇总,比如酒的起源,传说,生产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活动和物品,被泛泛的说成了文化。说白了就是与酒相关的一些知识。要把它说成一种文化还真有点牵强。 下面我们看看关于文化的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看到,酒形成一种精神文化还为时尚早,它的沉淀和积累还没有达到形成一种有特定影响的体系文化的要求。但我们通过一些酿造技术、风俗、传说及诗歌等方面的联系,可以把它归结为一种酒文化现象。 我这样说对于一些与酒相关的企业及研究所谓酒文化的人士可能显得不太友好,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变通一下,即把所谓的酒文化可以称之为酒的历史和酒的文化,这里加一个“的”字,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这对洋酒也同样适用。笔者注意到,在这方面做的最绝的是,泸州老窖举办的几期国际“诗酒文化”大赛,真是匠心独运,天衣无缝,非常巧妙的把“酒文化”三个字给镶嵌了进去。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酒和文化相关的一些事。这里对于一些和酒相关的风俗就略过去了,因为过于琐碎,尽管风俗也有许多文化成份在里边。下面主要说一说酒与文化最密切的部分文化名人以及酒与诗歌的关系。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但在诗人眼里,却是诗酒不分家的。这里,估计你已经想到一个人了,是的,就是你首先想到的那个人,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在他眼里,酒要多值钱就有多值钱,只有钱不那么值钱:“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他喝酒还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不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到他那里,真的是酒海都会被喝干。 其实,自古以来想喝酒的诗人有的是,也多的是,比如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比如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等等。 也有拿酒长精神的,比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有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而苏轼把酒还当成天气预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也有人把饮酒当消遣,比如陶渊明:“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而这几人又把酒当成一种英雄豪气,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陆游干脆跑到农家蹭酒去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过说起天底下最会劝酒的人,却非王维莫属,就因他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后被人连诗名都改了,叫成了“阳关三叠”,变成专门劝酒的歌,劝人喝酒时,一遍又一遍地叠唱,直唱到客人不饮都不好意思了。 于是有人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酒的文化史。当然恰当的说,应是一个有酒的文化史,很抱歉笔者这里又加上了一个“有”字。的确,如果没有酒,我们又何从品味李白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情怀,如果没有酒,我们也无从知道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放,和曹操对酒当歌的气度,以及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洒脱。 朝赏菊,暮吟诗,莫问陶公知不知 因为爱,哪怕一醉千年 梦里天涯,原是风骚翰苑客 因为爱,天涯何处不逢君 为所求,宁愿门谢春秋尘与土 红尘为伴,最美处,窗含朝暮画和诗 (南郭居士《诗与酒》片段) 古人爱酒甚至嗜酒,是因为娱乐活动比现代单调的多,因此需要以酒作为豪迈气概或者诗情画意的“血液”,因儿我们才听说了曹操的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等一系列与酒相关的传奇故事。 在古代,对于喜爱酒的人有很多雅称,诸如酒颠、酒真、酒禅、酒痴等。而在当今我们也有酒友这一称呼,甚者还互相冠以了酒鬼、酒徒、酒缸、酒神等等称号。现在,就让我们郑重领略一下,自古以来这些与酒和文化相关的代表人物的风采吧。 第一位,当属“酒宗”孔子了。 孔子,是一代儒学宗师,那么孔子爱喝酒吗?其实,孔子的酒量很大。王充在《论衡》里透露了他的酒量:“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孔子曾说过:“夫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喝酒这件事,是不需要限制饮酒量的,只要不喝醉就行了。他还经常参加乡邻举办的酒宴,他主张要有酒德,不可滥饮。平常人喝上几杯可能就醉了,但孔子却可以无限量畅饮,还能在后劲来之前克制好自己,可见,他才真正是酒场上高手中的高手。 酒德观念是儒家酒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修身养性,从政化民的政教哲理的延伸。因此称孔子为酒宗是当之无愧的。 【鹧鸪天】思孔圣 南郭居士 仁义相传梦远周,众生恒爱念春秋。 因材施教缘夫子,逐国环游话孔丘。 儒学立,六经修,师徒论语泽神州。 景行难觅麒麟过,仰止高山天地悠。 那么,“酒神”又是谁呢? 在中国,公认的酒神有两个,分别是仪狄和杜康。 自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就有各种各样造酒的方法流行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使之流传于后世。仪狄传说是夏禹的一位祭司,是最早见诸史书的酿酒专家,中国人发明的“曲药酿酒术”的“发明权”就划归于他。 而关于仪狄的性别现在还有争议。先秦文献记录为女性,而后世的文献则完全男性化。《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有的版本作'帝女仪狄作酒而美',少了那个'令'字,争议盖源于此。对此有专门的解读文章。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能对造酒进行这种总结推广工作的,应该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书中认定仪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员。 杜康是夏禹的第五位继承人,大概因为他是帝王的缘故,因此后世关于他'作酒'的记录要远远多于仪狄。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杜康在造出秫酒的同时,还顺便发明了畚箕和扫帚这两件我们每天都能用到的生活小工具。有人论证,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或醪糟酒的创始人。 饮陇酒,醉桃源。春暖花开二月天。 把盏酣歌当弄舞,应邀杨玉抚朱弦。 (南郭居士【捣练子】煮酒陇南) 二月二,早春初。山寺桃花伴古书。 那酒那人犹梦里,那词那曲入屠苏。 (南郭居士【捣练子】咫书春梦) 接下来,再说说“酒圣”。 杜康是酒神,也有人说他是酒圣。但比较被公认的酒圣应是杜甫,因为他好酒不亚于李白,而且又是诗圣,因此称他为酒圣也感觉很相称,不过也有人称他为酒豪。但不管怎样,酒圣总归姓杜。 “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时,因为好酒,有时都到了典当衣服来换酒喝的地步了,而且每次都要喝得“尽醉”。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杜甫现存诗文1400首,写饮酒的就有300首,比李白的还多。而且据记载,杜甫的死也与暴食暴饮有关。 与君昨夜千盅透,珠帘未醒消清昼。莫道醉如仙,心忧天地间。 酒干须放纵,看剑几回梦。但问欲何求,举杯对影愁。 (南郭居士【菩萨蛮·浊酒清愁】) 最后,数一下谁是酒仙。 酒仙,这个称号属于李白似乎很恰当,因为诗仙的缘故,大家很顺口就会说出酒仙李白。但也有人说酒仙应该是刘伶。刘伶可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他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因为他们两人都嗜酒放旷,且在传说中都成了仙。 先说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是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他性格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诗作中许多都是醉酒时写的。李白与酒正如他与诗,从未分开,酒已被他融入诗中,似乎成为他生命和感情的物质载体,甚至成了他诗歌的灵感之源。酒圣杜甫在《饮中八仙》里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且李白的死,的确也与酒有关,一说是因酒精慢性中毒而死,还有一说更具诗意,是说他酒醉后在采石江边捞月,结果溺水而亡。但不管李白是怎样死的,笔者得写一首诗纪念一下这位诗界和酒界的大神,诗名就叫—— 《我与李白擦肩而过》 ![]() 春天从李白故里走过 滚滚红尘 窗外刮来一阵风 心仪已久,女孩搂住李白的腰 留影前,是半个诗友 留影后,成偶像粉丝 我从巴西走过 我从陇西走过 我从山东走过 我从会稽走过 我从浔阳走过 我从夜郎走过 一次次走近李白 一次次,与明月擦肩而过 于是 对诗友道 那些年,若不酗酒,亦半个青莲矣 殊不知 白乃酒仙,会须一饮三百杯 太白好剑,终成诗仙 幼安尚武,却成词龙 而我,甘品黄粱于南郭,做尽唐宋梦 桃花潭水深千尺,屈指一千三百年 谪仙终归成仙 不管是 淹死酒里,水中,抑或诗行 诗魂不灭 一次次 梦回唐朝 不会吟诗,也会吟 再说刘伶。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晋时期诗人。平生嗜酒,酒风豪迈,被称为“醉侯”,曾作《酒德颂》,另存《北芒客舍》诗一首。他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是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精神面貌,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而提起“酒仙”,一些文化人和有饮酒常识的人都会想到这个醉卧在晋代竹林里的人。 刘伶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泰始二年(266年)朝廷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刘伶拒绝。魏正始年间,他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刘伶关于酒的逸事也较多,限于篇幅从略。 史上称酒仙的人其实还很多,除杜康、刘伶和李白外,还有西汉著名的贤相曹参,唐代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酒八仙人或醉八仙,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一仙贺知章、二仙让皇帝李宪长子、汝阳王李琎、三仙唐太宗长子、恒山王李承乾的孙子、清和县公李适之、四仙崔宗之、五仙苏晋、六仙李白、七仙张旭、八仙焦遂。 看那李白,在千年前大醉 把诗遗在路上 多少年,我借月吟唱 今夜醉成李白的诗句,若痴友相邀 请在明月秋风之下举杯 看那酒那人犹梦里 与那词那曲入屠苏 (南郭居士《诗与酒》片段) 另外,有个叫陈子和的明朝人,号酒仙,为“浙派”画家之一,有一些存世作品。最有意思的是,有人把水浒中鲁智深和武松的酒量做了比较。鲁智深喝的一桶米酒,里面含有的酒精量大约是60,而武松喝了十八碗黄酒,里面含有酒精大约是78,由此得出结论,武松的酒量要比鲁智深好,是梁山好汉的第一酒仙。 关于酒和酒的文化渊源,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说的完的。壶中日月,大千世界,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最后,就让笔者再送君一壶酒,醉眼看人生吧—— 一壶老酒 和灵感对斟 竟忘了,此身不是唐人 把一壶老酒 醉成水中月 欲打捞一尾 古诗中的鱼 老酒 可酿,可悟,可醉 人生在酒 我在诗 一次次忘了,不是酒仙 皆因梦未醒,魂未归 一壶老酒 意未尽,酒未干,夜未央 不干这口 憋得慌 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