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治验录33 肿瘤治验案二十二、乳腺瘤四例

 学中医书馆 2013-06-05
肿瘤治验案二十二、乳腺瘤四例
    史××,女,36岁,山西省侯马火车站职工家属,1982年3月17日初诊。
    患者发现右乳房肿物有半年余,无痛无痒,有时不舒。在侯马市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瘤”建议手术切除,患者不同意,故求中医药物治疗。
    经检查,肿瘤约3cm × 3cm,质微硬,压之不痛,舌质淡、苔白薄,脉弦细,素日无病史,家祖无此病。
    辨证诊断:足厥阴肝经气滞,瘀血凝聚于乳中。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禁忌:辣椒、炒花生、大虾、蟹。
    用药:
    1、外用蛤蟆散,每日3次,每次2克,用酒调抹患处。
    2、消瘤丸,每日3次,每次1丸。
    3、处方:当归12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路路通10克、青皮12克、炙莱菔子12克、党参10克、熟地12克、红花10克、陈皮15克,水煎服。
    方义:当归、熟地养血生血;红花、赤芍、桃仁活血化瘀;路路通、炙莱菔子温经通脉;夏枯草、陈皮、青皮疏肝理气;党参祛邪扶正。
    用法:每周1剂,每剂煎2次,每日服1次。不服汤药时,服用下面处方:酸枣叶10克、鲜青蒿20克、鲜公英30克、鲜芦根20克、煅青石10克,水煎服,每日1次。
    三诊(3月30日):药后乳房中发烧,其它未见异常,处方加黄芩10克。继续服用。
    三诊(4月14日):肿瘤变软,舌质红、白苔,脉弦细。消瘤丸每次增加半丸。其它不变。
    四诊(4月27日):肿瘤缩小一半,继续用药。
    五诊(5月15日):肿核约花生豆大且核硬,其它正常。上方加牡蛎20克、鳖甲20克、木通10克。
    六诊(5月29日):肿瘤完全消失。
    于1986年10月18日随访。未见复发。
    (按)  本例在临床表现中只有肿物,而肢体与脏腑未有不舒之感,以往无病史,家祖未有此病,只有从脉象详细辨证,脉弦反应于足厥阴肝经;脉细是气血虚弱,运行不畅。乳房乃阳明经、厥阴经所属。因此。是因肝脏气血不和,瘀血盈结于乳房。日久不化成为肿瘤。故用消瘤丸和外用蛤蟆散专治肿块,以汤剂疏通肝经,增补气血,佐以五味单方,诸药配伍,标本同治,从而收到良效。

    敬××,女,26岁,河北省巨鹿县张王町乡梁庄村社员,于1973年4月17日初诊。
    患者性格内向,遇事多思多虑,膝下有1子1女,饮食不佳,时常犯有小疾。由于诊治所用钱物短缺,因而总是忧心忡忡。一日夜间,偶尔触觉右乳内有一似雀卵大的肿物,质微硬而光滑,手压微痛,顿出一身冷汗。次日到本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瘤”,建议其手术治疗,患者畏惧,故求中医治疗。
    其面色黄,面部消瘦,舌质淡红、白苔,脉迟细。
    辨证诊断:脾不健运,经络痞塞,气血不和,痰气郁滞。
    治疗方法:补气健脾,活血通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用药:
    一方:穿山甲100克、川贝母200克、白芥子100克,3味合碾为细末,以蜂蜜合丸如枣大,每日3次,每次1丸,用温水冲服。
    二方:蒲公英30克、黄芪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黄芩12克、陈皮12克、半夏10克、熟地12克、枳壳10克、蒌仁10克、王不留10克,水煎服。
    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
    方义:清热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核。
    用药两天后,患者出现头晕,全身散软发冷及不能纳食,于是急忙前来诊治,见其舌质暗、苔棕色,脉沉迟无力,是寒气客于内所致。余急嘱其取生姜10片、老筷子1双,加醋2酒杯,煎水1碗服下。片刻,其额头汗出,而诸症解。
    改用下方:肉桂10克、白术20克、蒲公英30克、蒌仁10克、泽兰2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人参12克、荆芥10、王不留12克、丹参20克,水煎服。
    穿山甲、川贝母及白芥子3味续服。
    服药27天后,肿瘤消失,至今20多年,此病一直未见复发,患者精神爽健。
    (按)本例由于忧思多虑,时日积累,脾气阻滞,肝气横逆,积郁在心,所愿不得,致使经络痞塞,气血亏损,筋失营养,痰气郁滞从而形成乳腺瘤。故治疗应以补气、活血痛经、清热化瘀、软坚散结为法则。而患者用药2天后出现全身散软发冷、头晕等现象,是寒气客于内、营不畅通、经络萎靡所致。急用单方已解其寒、通其经,二方并行不悖。细审每味药性,配伍过寒,而患者之脉迟迟细属于寒,这样势如冰上添霜。余顿开茅塞,投之以参桂汤,终或功效。
    故在治疗时,必须记住辨证准则,有的放矢。否则,就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陈××,女,23岁,山西省侯马市火车站食品商店售货员,于1983年9月13日初诊。
    患者素日乳房时有发胀,全身乏困,食欲不振,自认为是生理现象,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发现在乳房上侧有一个枣大肿物。20天后,触感肿物比原来有所增长。患者于1983年6月在临汾铁路医院外科检查,医生诊断为“乳房纤维瘤”,建议手术治疗,其父母顾虑到孩子乃室女,于是拒绝手术、要求中医治疗。经检查,患者肿瘤体积为3cm × 4cm × 4cm,表面不光滑,质坚硬,手压疼痛,推之能移动。无红紫现象,不思饮食,夜间多梦,其它正常,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舌苔灰薄,脉弦短。
    辨证诊断:肝郁气滞,疏泄不利,经脉挛缩而拘急,血不畅通凝结于乳房之中。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用药:
    1、消瘤丸,每日1次,每次1丸,温水送服。
    2、外用蛤蟆散,每日2次,每次0.5克,用米醋调成稀粥状涂抹患处。
    3、处方:香附9克、路路通6克、公英20克、陈皮9克、党参6克、寸冬12克、泽兰6克、肉桂6克、地丁20克、鹿角9克、甘草9克、猪苓12克,水煎服。
    方义:香附、陈皮疏肝解郁;公英、地丁清热解毒;寸冬、泽兰、甘草、猪苓逐湿散寒、和阳补阴。汤药2天1剂,每天服1次。
    二诊(9月23日):第1剂药后心烦,第2剂药后腹中咕噜作响,第3剂药后大便稀泻、乳房刺疼。改处方:王不留12克、红花6克、丹参12克、白术12克、党参9克、寸冬12克、鹿角9克、栀子12克、郁金12克,水煎服。
    方义:王不留引诸药入经;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白术、郁金健脾醒胃;党参、鹿角补中益气;寸冬、栀子滋阴清热、养心除烦。
    三诊(10月6日):乳房疼减,心烦好转,饮食增多,继续用药。
    四诊(10月16日):疼痛消失,乳房憋胀,大便正常,舌质红、边有牙痕,脉沉弦。消瘤丸改每日3次,其它药用法同前。
    五诊(10月30日):心烦消除,肿瘤微软,表面平滑。改用下方:三棱10克、莪术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香附20克、路路通12克、木香6克、黄芪15克、瓦楞子10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木通6克,水煎服,用法同前。
    方义:三棱,莪术、丹参、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香附、木香疏肝理气;路路通、黄芪、瓦楞子、甘草、白术补中益精、通经散结。
    六诊(11月10日):肿瘤部位微疼,精神尚可,舌质淡红、舌苔灰,脉浮弦。用药同前。
    七诊(11月20日):肿瘤缩小为3cm × 2cm × 3cm,继续用药。
    八诊(11月30日):近10天肿瘤没有明显变化。上方去路路通、白术,加漏芦15克、连翘20克。
    九诊(12月12日):肿瘤缩小为0.8cm × 1.2cm × 1.5cm,舌质淡红、苔灰薄,脉弦细,继续用药。
    十诊(12月12日):手触瘤体坚硬,无疼痒感觉。调处方:桃仁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穿山甲10克、赤芍10克、龙葵子20克、龟板12克、小海石15克、陈皮15克、青皮10克、川朴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
    汤药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消瘤丸和外用蛤蟆散继续服用。
    方义:桃仁、三棱、莪术、穿山甲、赤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龙葵子、小海石、苍术消肿解核;青皮、川朴、陈皮行气宽胸。
    十一诊(1984年6月10日):肿瘤只剩下枣核大小,继续用药。
    十二诊(元月20日):还能摸到一点小肿物。
    十三诊(2月5日):肿瘤更加缩小,每日增服2个消瘤丸。
    十四诊(2月17日):手触乳内有分散的几个小瘀块。服用下方,每日1剂,清理残积,以善其后。
    当归9克、白芍12克、红花6克、寸冬9克、党参9克、花粉12克、甘卓9克、丹参12克、陈皮12克,水煎服。
    十五诊(3月2日):肿瘤完全消失。
    于1986年5月13日前去走访患者,患者欣然告诉我她身体健康,并准备于数月后出嫁。
    小结:乳房纤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祖国医学里有“乳痈”、“乳中结核”、“发乳”、“乳衄”等名称。关于乳房病,很早就有记载。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记载“乳痈”、“发乳”“妬乳”、“乳结肿”以及“妇人发房”等5种乳房病,并开始利用内服、外敷以及“以针要脓”等排脓治疗手段,对不同种类的乳房肿瘤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家父传授这样几句话:“乳房乃气血精髓,生灵之太极,太极所属气。以气理万机。”从而说明了治疗乳房肿瘤应当以治“气”为主。
    乳房肿瘤的发病愿因是性情急燥。喜怒无常;或女性在行经期,饮食不卫生:妇人在哺乳期,七情不遂,六淫侵及体内中伤脏腑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从陈××病案看,手触肿瘤表面不光滑,结合四诊和临床表现分析。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投之以解毒汤及少量消瘤丸探虚实,出现心烦、大便泻下、乳房疼等现象,随之改为理气化瘀汤,服药后良好。因此,治疗肿瘤当以慎之。

    杜××,女,19岁,山西省曲沃县北关村学生,于1983年2月8日初诊。
    患者1988年7月考大学。日夜发奋读书。偶尔发现左乳房有一肿物,心中不悦。到驻侯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89医院检查,诊断为“左乳房纤维腺瘤”,建议手术切除。患者畏惧,告于父母,其父便带她前来求医。
    经检查,肿瘤约枣大,质硬,表面光滑,手推能移动,压之不疼,舌质淡白、苔薄,脉浮短。
    辨证诊断:思虑过度。忧思伤脾,气血亏损,筋失营养,痰气郁滞而成。
    治疗方法:补气生血,化痰软坚。
    用药:
    1、消瘤丸,每日3次,每次2丸,用白水送服。
    2、外用蛤蟆散,每晚1次。每次2克,用醋调抹。
    3、处方:瓜蒌20克,熟地20克、黄芪15克,制南星6克、当归12克、路路逋10克,泽兰15克,水煎服。
    二诊(2月2日):药后肿瘤变软。其它来见异常,原方续服。
    三诊(3月3日):好转。
    四诊(3月16日):肿瘤缩小一半,继续用药。
    五诊(3月29日):肿瘤继续变小,舌质淡、白苔,脉浮缓。
    六诊(4月13日),肿瘤只剩下枣核大,继续用药。
    七诊(4月28日):肿瘤消失。
    (按)本例在临床中没有异常反应,只有肿物,从四诊辨证是肝气不疏,情志过度紧张,真阳不能上达,乳中络脉痰阻凝结,发生肿瘤。故在临床治疗以通经化痰、疏肝理气的药物,再加消瘤丸和蛤蟆散消肿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