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和汤治疗乳腺癌肝转移

 虚竹怀远 2023-04-09 发布于湖北

阳和汤治疗乳腺癌肝转移

【摘要】

         郭XY,女,67岁,住院号235610,联系电话136****2734,籍贯:河北省河间县华北油田。患者2008年12月确诊为左乳癌肝转移,未行手术及放化疗,2009年3月起予口服中药结合外敷中药治疗,存活至今。

【基本病史】

        患者2008年12月24日因“左乳肿物伴疼痛2月余”就诊我院,2008年12月29日行粗针穿刺,病理(87013):左乳浸润性癌。免疫组化(87013-19126):ER(+)、PR(+)、c-erbB2(-)。2008月12月25日彩超:肝占位12.7cm×12.3cm大小,2008年12月30日强化CT(133734):肝脏形态不规则,右叶明显,肝右叶及左叶内侧段可见多发囊实性肿物,融合成片,界限不清,考虑肝转移瘤。未行手术,给予口服化疗药卡培他滨治疗(周期不详)。2009年3月起予门诊口服中药结合外敷中药治疗,未行其他治疗,肝脏转移瘤缩小,部分可见液化。

【瘤科情况】

1.病史乳腺癌肝转移(12.7cm×12.3cm)一年半,未手术及放疗、化疗。

2.病理(左)乳浸润性癌。

【理化检查】

主要情况,见表5-6-1。

【中医治疗】

1.四诊资料:肝区不适,胸闷腹胀,上腹部隆起,触之质硬,边界不清,固定不移,食欲不振,烦躁汗出,精神委靡,腰膝酸软,面青肢冷,畏寒神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2.中药处方主要方剂和加减用药情况,见表5-6-2。

【讨论】

        在中医典籍中多将乳腺癌称为“乳岩”,也有称为“乳石痈”“石榴翻花发”“乳栗”等。凡结块如石、溃后状似岩洞者称“岩”,而生于乳房者称为“乳岩”。其病因主要为正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或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痰凝血瘀,结于乳房而成。乳腺癌的病位主要在乳房,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根据脏腑经络学说,乳头属于足厥阴肝经,乳房属于足阳明胃经,外属足少阳胆经,而脾胃,肝胆相表里,故临床上认为乳腺癌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肾为元气之根,冲任之本。肾气充盛则冲任脉盛,冲任之脉属于肝肾,故乳腺癌之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该患者乳腺癌肝转移发现较晚,转移瘤较大且患者一般状况差而未手术,化疗不敏感,主要依靠中药治疗。祖国医学认为,阴疽是由“气血寒而毒凝”、“寒痰之凝”所致,乳岩、恶核、失荣、石疽等均可归属为阴疽证。阴疽证具有痰瘀毒互结、气血虚弱的病理特点,治疗宜和阳通滞。结合患者四诊资料辨证论治,笔者认为该患者为少阴真阳虚衰之阴疽证,以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基本方加减,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麻之宣通,补而不滞;麻、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另外加浙贝母、远志以化痰散结消痈;天葵子消肿散结抗肿瘤;砂仁、桑寄生温补脾肾、化湿行气。因肝脏肿块巨大,消耗严重,患者一般情况差,方中逐步加人扶正之品并贯穿始终,以党参、仙鹤草、黄芪、当归益气补血;天冬、附子、桑寄生、牛膝滋阴养阳,补益肾气,从肾治肝。

         针对患者肝转移,因瘤块较大且位置表浅,主要以中药外敷治疗,内治与外治并用,效果显著。外用方中夏枯草、猫爪草、醋商陆、胆南星,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三七、姜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佐以酒大黄泻火解毒、凉血消肿。天龙败毒抗癌、祛风散结、可抗肿瘤血管生成;猫人参清热解毒抗肿瘤。后二者对肝脏肿瘤效果较好,内用外敷药中皆有。全方破瘀攻毒散结之力较强,主要利用药物透过皮肤、黏膜、俞穴、孔窍直接吸收,发挥整体和局部调节作用。口服药中也逐步加入针对肝脏转移瘤药物,如天龙、猫人参攻毒抗癌;蒲公英、马鞭草可清肝解毒、散结消肿;茵陈则解热保肝抗肿瘤。内外同治效果明显,复查B超可见肝脏转移瘤缩小且局部有坏死液化。因2010年初患者肝区疼痛明显,方中加入徐长卿、醋延胡索、醋五灵脂、川楝子、蒲黄等大量活血、行气之品,有效控制癌痛,3个月后患者自述疼痛感消失。另配以浮小麦、桑叶、竹茹、生姜、赭石等对症治疗,缓解病人燥热汗出、恶性呕吐等伴随症状。现经1年多单纯中药治疗,患者虽腹部肿物仍较明显,但疼痛等其他临床症状消失,一般情况较好,肝转移瘤减液化,仍继续用药。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