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经典方剂150首

 中医馆163 2013-06-06
补气 保元汤 【方名】 保元汤 【出处】 《博爱心鉴》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黄芪9克 人参3克 炙甘草3克 肉桂1.5克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用法】 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 【禁忌】 斟酌。 补气 补中益气汤 【方名】 补中益气汤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黄芪18克 炙甘草9克 人参6克 当归3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白术9克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用法】 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禁忌】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解】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牌、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稗益。 【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附方】 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举元煎《景岳全书》 【附注】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以上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即重用补脾益气药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文献】 方论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补气 参苓白术散 【方名】 参苓白术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莲子肉500克 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 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 人参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术1000克 山药1000克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化裁】 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附方】 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附注】 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4“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悸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补气 举元煎 【方名】 举元煎 【出处】 《景岳全书》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10-20克 炙黄芪10-20克 炙甘草3-6克 升麻4克 白术3-6克 【功用】 益气升提。 【主治】 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化裁】 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俱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一个或文蛤七八分。 补气 六君子汤 【方名】 六君子汤 【出处】 《医学正传》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用法】 上为细末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禁忌】 斟酌。 补气 七味白术散 【方名】 七味白术散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 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 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用法】 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或水煎服。 【禁忌】 斟酌。 补气 升陷汤 【方名】 升陷汤 【出处】 《医学衷中参西录》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生黄芪18克 知母9克 柴胡4.5克 桔梗4.5克 升麻3克 【功用】 益气升陷。 【主治】 大气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 【化裁】 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 补气 升阳益胃汤 【方名】 升阳益胃汤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功用】 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 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用法】 上为末每服三钱至五钱15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补气 生脉散 【方名】 生脉散 【出处】 《医学启源》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6克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方解】 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化裁】 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附注】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仪洛《成方切用》卷7“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肢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日生脉。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御暑也。” 《医学启源》卷下“补肺中元气不足。” 补气 四君子汤 【方名】 四君子汤简称四君汤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化裁】 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附注】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以上前三方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保元汤以补气药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之证。 【文献】 方论 江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lt/pgt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补气 完带汤 【方名】 完带汤 【出处】 《傅青主女科》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白术30克 山药30克 人参6克 白芍15克 车前子9克 苍术9克 甘草3克 陈皮2克 黑芥穗2克 柴胡2克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带下证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方解】 本方为治疗白带的常用方剂所主病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脾虚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致面色恍白牌失健运水湿内停清气不升致倦怠便溏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脉不固致带下色白量多、清稀如涕舌淡白脉濡弱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并有固肾止带之功。臣以人参补中益气以助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力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分利。佐以陈皮之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配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化裁】 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加炮姜、盐茴香以温中散寒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附注】 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夫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下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6?7?6?7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傅青主女科》卷上“白带下。” 补气 香砂六君子汤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出处】 《古今名医方论》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3克 白术6克 甘草2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用法】 上加生姜二钱6克水煎服。 【禁忌】 斟酌。 补气 异功散 【方名】 异功散 【出处】 《小儿药证直决》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6克 茯苓6克 白术6克 陈皮6克 炙甘.

中药经典方剂150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