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胶装书,我们 用什么装订修补脱页的书?

 未来决定现在 2013-06-06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也有道理。

  但是,拒绝胶装书,我们还能看什么书呢?

  保守地说,目前70%的书都是胶装的。

  还剩下30%:薄薄的杂志用骑马订(当然也在这里被鄙视了!)厚厚的精装书会锁上线(精装书可是非常贵的呀!而且看起来太累啊,精装书厚厚的书壳怎么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看呢?)还有就是一小部分锁线的平装书(绝对很少很少的),还有一部分奇装异服的,一般人不会看的。

  我们只能盼望,PUR胶赶紧替代EVA。能多保存几年,不会轻易听到卡擦声。


  你的身上没有线——拒绝胶订书(肖毛)


  两本书的对口曲

  一本旧书遇到了一本新书,起初,新书觉得旧书太破,根本就瞧不起它。后来呢?请听,这是两本图书在深夜书架上的对唱:

  (旧书)小伙子,真神气,身上衣裳好光鲜!

  (新书)老家伙,请问你,可是英国《流浪汉》?

  (旧书)小伙子,看仔细,我是中国《水浒传》。

  (新书)黄面客,破外套,难道你是七○版?

  (旧书)棉线订,密密缝,清风乱翻也不散。

  (新书)老人家,别说了,我的命运不如你……

  (旧书)小伙子,别谦虚,图文并茂多鲜艳。

  (新书)胶订书,翻不起,我的身上没有线!

  (旧书)没有线,真可怜,粉身碎骨也等闲。

  (旧书/新书 合唱) 骑马订,易豁口,斑斑锈痕添凄惨。 胶背订,面子货,一翻就变二皮脸。 锁线订,骨格坚,拉拉扯扯也不散。 读书人,擦亮眼,胶订图书手不粘。

  最理想的图书装订技术

  看了上面的这首《两本书的对口曲》,就可以知道,我打算在这里谈的是与图书装订质量有关的、关系到每个读书人切身利益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美国动画片《木偶奇遇记》中的一首插曲,歌名叫做《我的身上没有线》。对一个木偶来说,一旦失去了线的牵系,它就会变得七零八碎,只能算几片破木头;对一本图书来说,失去了线的牵系,也同样危险。因为,胶订书很容易开胶或脱页,甚至从中间开裂,变得“杂花生树”,难以收拾。所以,我国的图书装帧艺术专家余秉楠先生曾在他编写的《书籍装帧设计》一书中特别指出: “胶背订:也称无线装订,是用乳胶粘合书脊,……方法也较简便,……但牢度较差,日子长了,乳胶会老化,引起书页散落。” 除无线胶订技术外,常见的图书装订技术还有骑马订、平订(用铁丝订来装订)、锁线订等几种。余秉楠先生认为,其中,锁线订技术“是理想的装订方法”,其唯一的缺点是“成本较高”。 我非常赞同余先生的意见,因为我买到的采用锁线订技术装订的图书(简称锁线装),即使出版时间在五六十年以上,书页泛黄,装订质量依然完好,很少出现脱页甚至开裂的悲惨现象。而我买到的平订书与胶订书,却经常出现铁丝订锈烂、脱页、开裂等现象。 因此,我觉得胶订书的问题最多,也最让人感到头疼,很多爱读书的朋友也有同感,纷纷对胶订书表示不满。然而,在大量普通读者对胶订书提出否定意见的同时,市面上的胶订书反而越来越多。为什么呢? 有专家说,如今,图书的无线胶订技术早已成熟,胶订书已成为世界的主流,而中国原来的锁线装技术已经落后,而且成本较高,不宜采用。 既然如此,国内出版的很多无线胶订书为什么像“豆腐西施”一般,中看不中翻?对此,又有专家解释说,国内的无线胶订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使用的胶订原料质量太低劣,而国外使用的胶订原料质量可靠,所以,国外出版的胶订书很少有开胶现象。 这些专家的解释,当然不容忽视。可是,既然图书的最终消费者多半是普通读者,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多听听普通读者的意见。

  海外图书的装订

  我有五本美国原版的怀特(E·B·White)作品,都是纽约出版的平装本:包括《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等三部童话,一本叫做《文体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的小册子,还有一本较厚的《怀特散文选》(Essays Of E·B White)。 其中,除《文体的要素》之外,另四本都是纽约Harper collins公司出版的胶订书,至今已陪伴我五年之久。现在,它们的“身体状况”如何?请听我的诊断: 《夏洛的网》等三部童话,每部仅在200页上下,但它们的头几页与末几页都已开胶,书脊也有开裂的危险。 厚达364页的《怀特散文选》,境遇更坏。一次,我正在翻读时,忽听“咔嚓”一声脆响,此书便从第206页处完全断开,变成两册。那时,我刚刚读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幸好,这四本书使用的都是那种较薄的纸张,可以用乳白胶粘补好,短时间内不至于再次开胶。假如是国内如今流行的那种厚厚的轻型纸,或者卡片纸,用乳白胶粘补也无济于事,除非自己用棉线装订才行。 至于那本《文体的要素》,虽然不足百页,但由于它采用了骑马订的装订技术,书的后几页已经脱开,铁钉也已生锈,留下了触目惊心的锈迹。 再来看看英国书的质量。一次,国内友人送给我一本英国新出版的勒卡雷小说,它是胶订书。拿到书后,刚刚翻了几下,又听到“咔嚓”一声脆响。结果,它完全从中间断开,硬生生地变成了上下册。 可是,我的另一本伦敦John Murray公司1957出版的顾彼得着作《被遗忘的王国》(Forgotten Kingdom),虽然由友人从国外寄来,历经千山万水,后来我也看过几遍,书页却始终完好,因为它的装订采用了锁线订技术。 上个月,我买到一本莫斯科1950年出版的精装书《宁死不屈》(郭尔巴托夫着,苍木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印行)。虽说经过五十多年,有些书页早已破损,但它仍然装订得十分牢靠,因为这本书也采用了锁线订技术。 最后说说香港书。今年8月11日,我买到一本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的“诗词坊”丛书之一《夜阑话韩柳》,非常高兴。出得书店,买了一杯黑啤酒,准备庆祝。可是,把书翻开之后,才喝了半口酒,又听到一声无比熟悉的“咔嚓”,这才知道,我又一次“遭遇”了胶订书。 接下去,感觉酒越喝越苦。我发现,此书是从第152页裂开的。按照以往的经验,胶粘书的“咔嚓临界点”多半都在200页附近,这次怎么超前了呢? 当晚,当我试图用乳白胶粘补时,终于想通了:这套书的香港版与国内版用纸不同,用纸颇厚,封皮也很厚硬。因此,虽说《夜阑话韩柳》仅有268页,看来却像350页。那么,它从第152页裂开,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对于那种失去脊梁骨的胶订书,乳白胶根本就起不了多少作用。这样,我只好把书的封皮撕开——这很容易,因为胶订书往往只是外表威严而已,就像在沙漠里埋了几千年的将军,样子虽凶,手指一戳就掉渣——再拿出尖锐的锥子,狠狠地扎下去,也不知扎的是可怜的书页还是时尚的胶订技术。最后,我用绵线把书订好,又抹了点乳白胶,才算万事大吉。这时,宝贵的半个小时早已悄悄地过去了。

  国内图书的装订

  我手头的书都比较新,只能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说起。为节省篇幅起见,从每十年中,仅仅选出一本,作为代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骑马订,《近代日本小说集》,周作人等译,商务印书馆1924年4月初版。【装订质量:前几页与后几页均有豁口,但用乳白胶可以粘补;铁钉锈烂,留有污痕。】 三十年代:锁线订,《匈奴奇士录》,育珂摩耳着,周作人译,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初版。【装订质量:书页虽有破损处,但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等现象。】 (附:三十年代:骑马订,《古城秘密》,勒白朗着,周瘦鹃译,奉天文艺书局康德五年(1939)出版。【装订质量:后几页有豁口,但用乳白胶可以粘补;铁钉锈烂,留有污痕。】) 四十年代:锁线订,《未完成的三部曲》(译文丛书),高尔基着,焦菊隐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11月初版。【装订质量:书页虽有破损处,但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等现象。】 五十年代:锁线订,《战争》,吉洪诺夫着,茅盾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53年第8版。【装订质量:同上。】 六十年代:锁线订,《斯塔姆与苏赫拉布》,菲尔杜西着,潘庆舲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初版。【装订质量:同上。】 七十年代:锁线订,《伊斯兰的起义》,雪莱着,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出版。【装订质量:同上。】 (附:七十年代:骑马订,《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年初版。【装订质量:前后几页均有豁口,但用乳白胶可以粘补;铁钉锈烂,留有污痕。】) 八十年代:锁线订,《孤岛历险记》,凡尔纳着,刘扳胜译,广东科技出版社1981年初版。【装订质量: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等现象。】 (附:八十年代:胶订,《大侦探十二奇案——赫拉克里士的业绩》,[英]阿·克里斯蒂着,王占梅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装订质量:中间多处脱页,共丢失近70页,表面上竟然看不出。】) 九十年代:锁线订,《东坡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初版。【装订质量:装订较好,无脱页等现象。】 (附:九十年代:胶订,《宋词小札》,刘逸生着,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装订质量:刚一翻开,即从中间断为两截,用乳白胶无法粘补,只好用绵线装订。】) 对国内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的图书,因年头太近,买得也少,不好做什么个人结论,只能大致说说。 凭印象,锁线订的图书,装订质量均无问题。骑马订、平订的图书,如果在300页以下,暂时不会出现豁口,几年后就不好说了。 300页以下(对于目前流行的那种大开本,标准可以放宽到400页),且用纸不厚的胶订书,暂时还没太大问题,几年后不知如何。这种胶订书,封皮往往粘得不牢,需要用乳白胶重新粘补。假如遇到“硬伤”,比如意外从高处跌落到地面,那么,书不论厚薄,都有立遭“腰斩”的危险。 有的图书,尤其是目前流行的那种大开本,里面常常夹有三至五厘米的长条黑铁片,不知是什么材料,坚韧锋利,容易划伤手指,但铁片之外涂着胶,很难拿掉,有时甚至需要把书页撕破才行。

  对各种图书装订技术的总体看法

  在一般情况下,我认为,一本页数在300页以下的胶订书(如果书页是厚纸,应在250页以下;如果是大开本,页数可以在400页左右),如果没有遇到稍强的外力(如自空中跌落),五年之内大约不会脱页、开裂。至于300页以上的胶订书,开本越小,用纸越厚,页码越多,脱页、开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超过500页的书,有时一翻就会开裂,比刮奖还容易。 还有一点,虽然同样是胶订书,页数也相同,如果它是软精装、精装,或者封皮、书页用纸也较厚,开胶或者开裂的可能性就要比一般的胶订书大。万一遇到精装胶订书,只有自认倒霉;要是遇上软精装的胶粘书,可以采用釜底抽薪之计,把封皮两边的硬纸板抽掉,再用乳白胶把书的第一页和末页与封皮粘牢,以后开胶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骑马订或者平订书,不论厚薄,一般都不会脱页或开裂,但钉口处的书页容易豁口,订口末端的书页容易一页页地脱开。时间一长,如保管不善,铁钉很容易锈烂。 锁线订的图书,不管厚薄,装订质量基本都可以保证。装订得越细密,保质期越长,有些书甚至在书页变得破损不堪时也不会脱页,保质期起码可达七十年。 因此,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将永远欢迎锁线订(同时拒绝厚纸),对300页以上的胶订书则弃若敝屣:宁可要一本超过300页的平订书,也不愿要超过300页的胶订书,除非别无选择。

  拒绝胶订书

  也许,有的人会说,图书的装订质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用不着搞得这么严重。可是,一本装订恶劣,七零八落的图书,不但缺乏美感,破坏成人的阅读、学习心情,还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不是小事吧? 所以,周作人早在1926年就曾在《忆的装订》一文(收于《谈龙集》)提出了关于图书装订质量的问题,认为俞平伯的诗集《忆》的订法不好,“不如用中国式的线装为佳”。 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里奇,在一篇带有半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书》中,也涉及到图书装订的问题。小说讲述了一个爱书的穷孩子和精致书的故事。他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到一本胶订书,回去的路上,不小心把书摔到地上,书本立刻开裂。从此,他始终惴惴不安,总是想着怎样弥补这个过失,成绩急速下滑。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毕业。如果说,这个孩子当初借到的是一本锁线订的图书,单单摔了一下,书本绝不会开裂,他也不必因此背负这样沉重的心理包袱了。 由此可见,胶订书对外国儿童的学习,甚至心理健康都曾产生过意想不到的伤害。在胶订质量更加难以保证的中国,胶订书对儿童的伤害,难道会更少吗? 所以,就算是仅仅为了孩子,我们也应该尽量拒绝胶订书。


  ●补书: 补破书这活好多人干过,糨糊、胶条都用多了,这其实是个精细活,要特别小心。糨糊比胶水要好得多,因为它不会造成对纸张的化学腐蚀,而且糨糊修补是可逆的,用清水浸泡就可以还原。忌用浓胶水,胶水本身的浓度就过高,如果再是浓缩过的,必然没有一个正常风干时间,造成书籍变形。而且胶水的浓度不能随意调节,而糨糊完全可以。

  ●防褶: 对付褶没有好的办法,除了压,还是压。书角特别容易打卷,真正自己喜欢的书,还是要很有耐心将每一页捋平,然后把它压在书堆下面,再拿出来的时候,就只有痕迹,真正卷的很少了。另外,在看书的时候,一定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不能卷书,有的人认为这样看方便,这样看书是最伤书的,就算平时再怎么压都没有用。

  ●换皮: 这一招可是王老师的秘笈。以前的书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硬封面型精装版,他又爱书如命,就想出这么一个办法来保护书。换皮就是说,把买回来的软封面的书(尤其是小说,杂志就没有必要换了)重新“包装”成硬封面的书。 先准备好两块比书宽出2至3毫米的硬纸皮、一块与书的厚度同样宽的硬纸皮、黏性好的胶布(医用胶布也可以)和粘木头专用的胶水,把这3块硬纸皮用胶水连起来,然后用胶布贴于缝合处,瑕疵基本盖完了,这样一个“书套”的前期工作就完成了。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封面完整地从书上裁下来,这一步要很小心,不能裁歪、裁破了这样书就坏了。把封面和封底裁下来后贴于硬纸皮的正中,记住要把胶布的边边角角都藏于封面纸底下,然后把“新”的书皮装上,要把胶水涂匀了,等胶水彻底干了,才能翻阅这本书。据介绍,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书本为了放进拿出容易与别的书籍发生蹭擦而易造成卷破的问题;另外这样的书本不容易褶,省去不少压书的麻烦,当你拿这样的书还能改掉卷着书看的坏习惯。


白乳胶
就用普通液态胶就行。
用热溶胶就可以了!这种胶不过需要买专门的胶枪,到文具店或者胶粘剂商店都有的卖!
有装订机,在上海装一本只要3元钱
我在天涯看到过牛人如何重新装订书本的,图文并茂。大概流程如下: 
1、把书全拆开,用大夹子固定 
2、用手锉在书脊上拉交叉的印痕 
3、在书脊上涂胶,再贴上布条,再加上封面,用木条夹紧后固定。 

人家的书封面是另外一套复杂制作过程,先用电脑打出来,再用刻刀缕空,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我有一本书,看到半截大有分开之势,于是拿家中的微型手工钻,三毫钻头,硌兹硌兹钻两个眼(书长三分线的位置),然后用尼龙彩绳(就是做中国结的那种)满满地浸泡上白乳胶,从孔中穿过,待干后两头剪断,用水粉遮住孔痕,我靠,用它砸人都散不了架啊! 有个办法也许可以在散了的时候尝试.如果你不想找钠鞋底的老奶奶帮忙可以尝试去找图文社,那种专门写真和做投标书的,要大点的那种图文社,他们有胶装机.专门做那种只"印"一本两本的投标书,做出来的卖像和外面卖的书没区别.也许可以尝试一下,看看他们能不能解决.

用热溶胶就可以了!这种胶不过需要买专门的胶枪,到文具店或者胶粘剂商店都有的卖!
我处理的方法是把书脱页的地方按页码整理好,然后把整本书小心的拆下来,在书脊一面涂上乳胶,干了后在与书皮粘和好,这时散掉的页一定会多出一块来,不要用剪刀,应用砂纸打磨,但注意力度不要过大,最后用柔软的湿布(不要太湿,有点潮就行)擦拭即可。
聚乙烯醇胶水 
比如建筑胶801   还你买的文具胶(透明液体那种 )主要成分都是聚乙烯醇
请采纳答案 欢迎讨论

用胶装机把专用胶粒加热融化后粘上去 白乳胶还不错,我在图书馆工作,经常弄! 
乳胶五六块钱一瓶,淘宝上就有得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