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淹没的【上海老旅馆老电影院】

 南街西巷 2013-06-06

前言

  福州路379弄50号,这幢建筑的名字叫江苏旅社,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叫江苏旅馆;也没有人知道,在门楣上的题字没有被敲掉之前,它曾经有过怎样的繁盛?如今,狭小的客房里却蜗居着72家房客,甚至连天井都建房住了人。

  新光、黄浦、国际、胜利、淮海电影院,贵州影剧场……我们聚焦那些行将隐没的闹市中心老影院,不完全是为了记取那些曾经的辉煌,我们更想知道,那些辉煌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而渐趋衰落,又有着什么样的必然? 本期专题由新闻晚报《上海画报》提供支持

一、被淹没的上海百年老旅馆

   江苏旅馆是一幢被“淹没”的旅馆,不光是淹没在周围的新式里弄和高楼广厦中,更是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几乎查不到它的资料。直到遇到84岁的石兰英老人,幸好,她还记得一些跟江苏旅馆有关的往事——

 

  120多户人家100多间房间犹如迷宫 
   走在福州路上,是断然看不见这幢房子的。从上海文化商厦旁边的弄堂进去,转两个弯,穿过一排老式居住区,才来到江苏旅馆的边门。
   走进建筑内部,更像是走进了一处迷宫,每层五六十户人家,以5条走廊分开,穿行其中,常常忘了来时的路。 “别看这幢楼只有两层,房间编号就有161号,实际居住120多户人家,楼内有四处上下楼梯,6个进出通道,初来乍到的人,走进去都很难转出来……

    这样的房子上海没有几处了
   除去作为一幢独体建筑的庞大和复杂,江苏旅馆最让人惊艳的是大天井四周的雕花。站在大天井里,抬头四望,二楼阳台都是铁艺的雕花栏杆,阳台下面则是精致的镂空木雕,支撑阳台的四根立柱是白色方柱,顶端是西式几何图案和流苏造型的浮雕。柱脚旁的地面上,还能依稀看出黄、白、绿、红四色相间的花砖残片。这样的房子,上海恐怕没有几处了……详细

二、老旅馆曾经很有名

   一幢老房子,还曾经承载了这么多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细小而微,但却是历史断面的具象,抽离了这些故事,历史会显得突兀和难以理解——

   84岁的石兰英老人家里,至今还用着当年7块钱买来的江苏旅馆的红木桌椅

 当年,一说去江苏旅馆拉车的都知道
   江苏旅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算是个中档的旅馆,一般人都能住,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实在没钱的,还有小间的客房。租金应该不算贵,还有人长期租用底楼的房间做办公室的。那时候,江苏旅馆很有名的,轮船上下来、火车站出来,不用讲哪条路,就说去江苏旅馆,拉黄包车的、踏三轮车的人都晓得。 ”

   雕花阳台栏杆,1958年大炼钢铁都拆了
  江苏旅馆以前的门很大的,是铁的拉门,两边有石头狮子的。进去是门房间,之后是一道玻璃门,下半段是木头,上半段镶彩色玻璃,做得很考究。本来,这里有一个大天井、一个中天井、四个小天井,每个天井四周也有这样一扇扇的玻璃门,木头门板上雕刻的都是一出出的戏文,可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1958年大炼钢铁都给拆了,现在这些圆圈圈的栏杆都是后来装的……详细

三、72家房客:狭小!逼仄!肮脏!

  关于江苏旅馆,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在清末,私人斥资建造一幢100多间客房的旅店,得有多大的胆识和气魄?变卖了全部的家当,这老板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那时候,真的有那么多流动人口吗?恐怕没有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它真的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已经这样了,还怎么保护啊!
   60年里,这幢建筑的面貌也在被居民改造着。人口越来越多,家里地方不够住,困难户就在天井里建了房。楼上地方不够用,自家房间外的阳台就封了起来,专给自家私用。走廊里、天井里摆满了各家的东西,走廊被尽量压缩,房间努力外延。

    住在江苏旅馆的居民由于没有抽水马桶至今还倒着痰盂 

小天井空间更加拥挤

  人们对江苏旅馆的改造,首当其冲的是空间的扩张。一排十几间房子,本来有两处天井采光,可为了居住之用,有的天井改做了厨房,有的干脆封闭做了人家,于是,走廊深处,几乎是黑的。
  另外一种改变来自于时间的消耗。砖木结构的楼房,一楼是花砖铺地,二楼则是木地板。现在,二楼的木地板已经看不出来了,有的地方涂上了水泥,有的地方包上了铁皮。脚下看不清,地板又修补过,走上去深一脚浅一脚。老鼠却是熟门熟路地在廊间穿梭……详细

结语

  当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崛起,一幢幢高楼耸立之时,“百城一面”恐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弊端。《新闻晚报·上海画报》一直在探访上海的历史,因为每幢建筑、每样物件、每个人,都有他的由来。我们现代人的通病是,常常只知道我们往哪里去,却不记得我们从哪里来。本期策划编辑 五月风 美术编辑 徐佳敏

行将隐没的闹市老影院

  上海有很多老电影院,老得比你我的年纪还要老。它们大都在闹市中,可若是向年轻人打听,多半是不知道。

  那时候新光一放内部片,周边马路上都是黄牛,因为一般人弄不到票子嘛。我们走过去,黄牛就凑上来问‘票子有吧,票子有吧,手里有票的人,常常鼻子里哼一声,‘哪有票?我自己还不够呢! ’感觉好神气啊!

新光影艺苑:一场电影只卖出一张票

  

  黄浦剧场看起来更像体育场

  

  上海电影院“停业装修”

  东山电影院,曾经的百老汇大戏院,只能凭着百老汇大酒店的店招依稀寻去。谁曾记得,半个多世纪前,这幢建筑楼顶的露天舞会,安慰了多少背井离乡的犹太难民。

   山西电影院

  在背后高楼的映衬下显得很小。其实,这座1930年的建筑,最多的时候,能容纳1066个人一起观影。现在,这里是一家卡拉OK,去唱歌的人,与当年看电影的人,走的是同一条通道。

 中国大戏院,金灿灿的照壁依旧

   淮海电影院,在芭比旗舰店搬走之后,唯剩下一面临街的玻璃幕墙;沪东电影院,再也不会亮起的霓虹灯招牌,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审美风格;长治电影院,从高处望去的一个穹顶,还能看出是个电影放映厅的模样……详细

    

  虹口“文化金三角”:海宁路、乍浦路交汇处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四家电影院傲居十字路口的四个角,西北角国际,东北角胜利,西南角解放,东南角虹口大戏院,而今留下的只有国际和这块纪念碑。

  

  建国电影院

  老旧的橱窗里还贴着1999年上演的电影《紧急迫降》的海报。建国电影院,建国东路11号。旧时称荣金大戏院。解放后几经大修,设869座,附设舞厅、卡拉OK厅、餐厅等,已停映。

  乍浦路海宁路路口有一块碑,碑文上说,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这里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影院。最初,那就是一座能容纳250人的简易铁皮房,1918年,靠放电影发了财的雷玛斯把它变成了一幢永久性的拱形建筑。 1998年,海宁路拓宽,这座影院被拆除,存世90年……详细  

    寻访都市最后的手艺人

       

      今天,我们许多孩子已不知棕棚是何物,破裂的瓷碗原来还可以修复。我们原先以为这些小时候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手艺人,已经湮没在现代时尚的潮流中,已经成为儿童时代温馨记忆的一个片段。

       然而,当我们把匆匆的脚步放慢,暮然回首那一刻,才发现原来他们还依然顽强地存在于城市的某个角落里,点缀着这座大都市的海派细节。亲爱的网友们,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正在被遗忘的沪上“一绝”?……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