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白客家风俗

 东方文龙 2013-06-07

前言:什么是风俗?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服饰、饮食、起居、婚烟、丧葬、节庆、礼仪、信仰等物质和文化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俗和禁忌,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自觉传承的行为总和。各民族、各地方、各姓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讲法,博白客家人和地佬人的风俗大同小异,所以又有千里同风,百里同俗的讲法。本文专门讲述博白客家人一年农历的节日风俗和禁忌,其他的风俗和禁忌不在本文范围。目的是提醒大家保持优良的风俗,拼去一些糟粕,并提醒大家出门在外,一定要入乡随俗,注意禁忌,则大吉大利,万事顺利!


      
一、正月春节及其他节日风俗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凡是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辞夕夜,过春节,全家大团圆。春节是指正月初一这一天,春节期间则是从初一到十五日止。正月初一子时(除夕夜24时后)农村则按农历表的时辰,客家人开始上香、上茶、上贡品给亚公枱告知祖先,新的一年到来了,然后燃放鞭炮,喜迎新春。清晨起床后,大家喜气洋洋,穿着新添的衣服,互相拜年,互道恭喜发财等吉祥语,孩子给父母长辈拜年,长辈受礼后要给孩子晚辈压岁钱,是给晚辈用来压邪,帮助孩儿平安度过一年快长快大的。所以压岁钱是不可缺少的,钱可多可少,由各人的经济和量度而定。成年人特别是做生意走江湖的人,还要开门朝吉方向走上一段路,叫行大运,走得越远越好,每年的吉方向,在通书或日历表都有说明,然后又要顺着吉财方向走回家,叫做把吉财运带回家。早餐(这一餐连同午餐一起),家家户户都要用最好的八碗菜来敬贡祖先,以求祖先保佑新一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添丁发财。饭后,大家各寻乐趣,投其所好,有打朴克的,推牌九的,也有下象棋的,大家纵情快乐欢笑。这一天不能去村走亲戚,都在家嫽新年,放鞭炮,舞狮子,舞龙,热热闹闹过这一天。


    
年初二,从这一天开始大家都要互走亲戚朋友,去串门的第一家应是人财兴旺的家,沾人气财气。即使是最亲的亲戚,但家庭人财无兴旺的,也只能安排作为第二家串门的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朋友不能空手去,要有一块生猪肉和米或水果糖果等。若有亲朋好友来家串门拜年,首先要敬上一杯茶,来人一定要喝上半杯或象征性地呷上一口,敬茶和喝茶,一是表示礼貌,二是表示来客一年里面走到哪里都有食饮的意思。对来家的亲戚客人拿来的食品,猪肉是不能动的,原件给回客人,其它的物品可以拿出一点,但又要回上一点自己的,大家都称换兑食。不管来的是大人小孩,一律要分别给个红包给他们,还是给点青菜如葱、蒜、芹菜或带叶罗卜等,表示有头有尾,聪明会算的意思。


   
这一天,上年有新婚的,新娘一定要带新姑爷回娘家转门,并接收亲房叔侄的轮流宴请。
年初五,是开年日,叫做神仙聚会日,神仙下凡给人们带来福气,这天会有很多人到附近的寺庙去上香,特别去博白有名的景点宴石寺去上香,求神仙保佑一年顺利发财。
初五初六,继续走亲戚,但气氛越来越淡了,叫做初五六,有酒无肉,一般不再去找亲戚的麻烦。


   
年初七,叫做七寸开,也叫七菜花开。早上用猪肉、米饭再敬祖先亚公一餐以后,表示春节敬祖活动结束。人们开始农耕、上班做事。也有趁机贪玩的人说:有食无食,嫽到惊蛰。
正月初十,叫做天穿日,家家户户都要在中午煎米对天上三柱香敬天,叫做补天穿。传说,补过天穿,老天爷就不会发怒,方能保风调雨顺,如不补天则天穿孔,全年会阴雨连绵或会发大水,不好搞生产。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玩花灯。这个节日与海内外华人过节基本相同。但客家人有个偷青的风俗,去别人家的菜园偷青菜、葱、蒜,别人也来你家偷你的青菜,因菜和彩同音,偷菜意思是得到好彩头。这一天不算偷,互相看见了一笑了之。


    
正月二十烧纸炮,这是一部分客家人特有的风俗。从上年至本年正月十九日,凡是生男丁的家庭都要用几十斤糯米再用黑芝麻、糖,请几个人做成内馅油麻糖、点红掐头的尖嘴。二十日零晨以后,即带上纸炮、尖嘴、猪肉、鸡肉、鱼肉、茶、酒、香纸、炮竹、蜡烛等,到社皇伯公神案祭告,奏明本户已添男丁,恳求社皇伯公保佑小儿健康平安长大成人。烧鞭要争取赶在别人的前头,顾名思义叫做烧纸炮,就要比谁的纸炮烧得最早、烧得最响、烧得时间最久。到二十日清早,派几个人把这种在社皇伯公祭贡过的尖嘴,俗称纸炮挨家发送,凡是听见纸炮响声的人家都要送到。一家送6只以求大家顺利。收者一般都会说:希望明年再送来。早餐要办几台酒席,请亲朋好友开怀大饮庆贺。

 


   
二、二月社皇节、清明节


    
二月初二祭社皇伯公,俗称社皇节、做社。传说这一天是土地老爷的生日,也叫春龙节、做春社,各村屯的代表在一起开会,推选几个能人成立做社小组,组长叫做社头,从集资买猪、鸡、鱼三牲,贡品,到杀猪,祭告,分社猪肉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他们来完成。好全猪用一只大铁镬煮熟、煮一大镬米饭,准备工作做好后,用锣鼓召集集资的人一起来祭拜社皇伯公,祈求社皇伯公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禽兴旺,老幼平安健康,添丁发财。拜祭后,就把这些猪肉、猪肉汤等贡品分给集资的人,有人集二份钱的就得二份,用小扁担担回去,叫做担社。凡上一年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食春社肉,祈求添丁,凡食过春社肉的人,当年特别健康,做事也特别顺利。祭社节是自觉集资参加,但有谁不参加,就会被人瞧不起,认为这个人是人情无做社无担的无能无用无情无义的熊人。所以,大家都争着参加这个社皇节。此外,还有四月初二、六月初二、八月初二、冬至节也做社,有的地方定为正月十五、四月四日六月六日十月十日,另外十二月的某日是做还福社。具体那一日,做不做均由社头等人决定。这个社坛是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小孩出生后在正月二十,做斋、拜庙都要拜社坛。凡不生育者、久病不愈者,或祈求发财者、升学者,均由自觉到社皇伯公前求拜许愿。若灵应者,添丁的用三牲鞭炮还愿;病愈的用唱木偶戏,也叫唱牛还愿。


   
二月十九日,观音老母诞辰日。客家人的传说这一天是观音老母诞辰的日子。这天晚上,每户人家要用尖嘴或用三碗糯米糖饭,对着月亮贡观音老母,祈求全家一年的平安顺利。
   

    二月下旬清明节。这是全国各民族祭扫族坟、祖坟的大传统节日,博白客家人俗称挂纸,从春分至清明15天时间,如果是新坟墓要在春分前祭扫。清明挂纸是后人缅怀祖先的一种形式,是后人孝义行为的人性表现,出外工作的子孙一般都要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参加扫墓祭祖活动。特别是风水宝地,经常修铲,灵气冲天,后人会更加兴旺发达,如果坟墓多年无修铲无祭祀,本来是风水宝地,亦无会产生出灵气,外人认为这坟墓已无后人承传,所以扫墓祭祖是后人的一种职责,每个人都必须主动参加。扫墓时带上捏成一团团的糯米饭、一块猪肉、一只公鸡、一条鱼、茶酒、纸钱炮烛等,为什么要全只鸡呢?相传祖宗在南迁时,慌忙出逃,只好整只鸡成块肉,整条鱼的一起拿走。另外,还要用禾稻编一条长禾杆蛇放在箩筐面担去。这条禾杆蛇是修铲第一个坟墓开始点燃,一直不灭,要烧到回到亚公厅门口为止,这样做是为了带风水运气回家。修铲坟墓时要铲一顶土草帽培在坟墓珠顶上并压上一张纸,坟墓堂周围隔60—80公分还要压上一条条约长30公分宽约8公分的纸条,所以叫做挂纸


   
现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顺从民意在清明节放假一天,加上调休双休日共有三天假,所以在民间清明节的热闹程度就仅次于春节。

 


   
三、端午节及其他节


   
农历的三月、四月没有重要的节日,到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亦名端阳、重五、重午,客家人叫做五月节,这是夏季里最为重要的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楚国大文学家屈原投汩罗江自尽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上都比屈原的传统还悠久。端午节的四大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草药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包羊角,包好的
里显出四个叫做羊角,用三牲等贡敬祖宗。赛龙舟的地点一般在南流江的中下游菱角镇的石柳村和对面江的石埇墟举行,以村屯为单位组织龙舟队参赛。近年来因各种原因,组织的赛事少了一些。挂艾叶即上山摘回生的艾叶放在门头上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草药浴即有小孩的家庭去摘草药,如按树叶、桃树叶、艾叶、一点红、路边菊等草药煮水给小孩洗身,可以消除污垢,不会生或少疔疮。老妇人要去摘艾叶晒做成艾条,传说这一天做的艾条、艾火用时特别灵。


   
六月初六有个虫王节。俗语:六月初六晒红绿,不怕虫咬不怕蛀。据说,六月初六这一天晒过的衣服、棉胎、冬衣、书箱,就不怕虫咬不怕蛀,亦称六月六,东海龙王晒龙袍,所以,这一天人们都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太阳。这一天一般也是有太阳的晴天。
六月十九观音老母入道日。传说这一天是观音老母学艺成道的日子,是观音老母三个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妇女们都要做糖、糖饭、茶(不用酒)、纸宝腊烛敬贡观音老母,示求其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四、中元节


   
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客家人称为鬼节。这是全年中比较隆重的节日,有七月十四日大过年之俗称。这一天,传说阎王罗王在这一天令钟馗放赦,打开十八层地狱,大鬼小鬼野鬼全放出来,自由行往寻食,俗称捉替死鬼。所以,这一天人们一般很少外出,特别是小孩,严禁上树下河,尽量不要坐渡船过江办事,外出者一定要多加小心,以防意外事情发生,并要提早回家,食早夜(晚饭)闩门睡早觉。当然这是一种民间的传说,不要十分害怕,但要注意安全却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的风俗蒸生蒸、也叫簸箕吹盖和鸭嫲。盖的做法先磨好米浆,用2尺直经的簸箕来生蒸米浆,蒸熟后,上面洒上一层用碎竹笋、蒜、猪肉、虾米等做的夹层馅再放一层米浆,蒸熟后再洒上一层馅,如此一层夹盖一层,至四五层,约有一寸厚,最后一层多放肉馅。蒸熟后,开盖就闻到香喷喷的非常好食。现在市面很难看到了。因为做工有点麻烦,所以有失传的可能。鸭嫲的意思是春节杀鸡、清明杀鹅、七月十四鸭嫲,是说一年中轮回都得食过鸡、鹅、鸭,一年内都有得食。这一天客家人不要贡祖先(笔者看见一些人在这一天贡祖先的),上面说过这一天孤坟野鬼出来寻食,若贡祖会被野鬼来抢食,叫做引鬼入屋,所以千祈不在这天贡祖。


   
这天客家人还有个吹喃嘟嗬的习惯,俗称吹雷鼓(芦古)笛。这笛用约一二寸宽一米长的雷鼓叶(削去叶两边的小刺)卷成啦喇状,细佬哥在一起吹奏,发出喃嘟嗬……”的声音,比赛看谁的力气大、做得好吹的响亮,吹的时间久为赢家。现在经过原博白县文化馆馆长王保威革新创制而成为喃嘟乐三重奏并配上唱词,作为该团保留的头牌节目到处演唱,还由刘斯校长带团去新加坡演出,深受海内外客家人欢迎。


   
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客家人也有它独特的风俗。中秋源于周朝《周礼》。后汉魏有拜月风俗,后来民间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传说。中秋节形成在唐代,唐《开元天宝遗事》中记有皇帝与百官八月十五举行典礼,观赏歌舞,吃一种叫玩月羹的食品,流传至今叫做中秋吃月饼。八月十五为什么叫做中秋呢?因一年之节气分四季,一季三个月。古代用孟、仲、季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因而八月被称为仲秋,又因十五是八月的正中间,故取字。而也是的通假字,所以八月十五就被称为中秋


   
这一天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所以又叫团圆节。到了晚上,当月亮出来的时候,客家人都要用芋头、(芋头要提前几天刨光皮晒干)柚子、月饼、糖、茶、上三柱香对着月亮敬贡月亮婆婆(太阳称为太阳公公),贡毕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柚子、芋头,其乐融融,老人看见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会笑得合不拢嘴。过去农村穷人用芋头代替月饼,称作:八月十五是中秋,有钱人食月饼,无钱人食芋头。现在国泰民安,生活好过,家家户户都食月饼柚子了。


   
六、重阳节及其他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九月九日,两九重叠在一起,所以叫做重阳。也叫敬老节、老人节。尊敬、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家人非常讲究尊老爱幼。所以在这一天有老人的家庭搞得很隆重,要买肉杀鸡,买上礼物送给老人,全家在一起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如果在清明节还没有扫墓者,在重阳这一天一定要补上,也有在清明节重阳节挂两次纸的人家。也有条童谣曰:九月九,黄蜂飞来做大酒。当天确有很多黄峰飞来飞去,大概这天黄峰很容易采花吧。


   
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老母出道日。这一天是观音老母学道成功,叫做出道日,也叫出家日。观音老母一年内有三个节日,即二月十九诞辰日;六月十九日入道日,九月十九日出道日。这一天晚上,也需要做尖嘴或用三碗糖饭贡敬观音老母,求其保估全家平安健康。


   
十一月冬至节食落水拐也叫落水狗。冬至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22个,是表示冬天将至,具体的日子以当年的农历表为准,这一天夜最长的,日最短,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值得庆贺。冬至在月头,卖了棉被买黄牛,冬至在月尾,十个牛栏九个空。意思是讲冬至在上旬,天气暖和不用盖被子,可以卖被子拿钱去买耕牛(过去农民穷)。冬至若在下旬,天气很冷了十个牛栏的牛被冷牛了。这一天客家人的风俗是做糯米水圆杀鸡买肉贡敬祖先,也是一餐节,这个水圆形似饺子,不是蒸熟、煎熟,而是用放在大锅水煮熟,所以叫做落水拐。馅是用鲜肉、虾米、竹笋、蒜蓉放盐做成的,闻到香喷喷的,食起来清滑爽口,油而不腻。现在城里人叫做水饺。


    
七、祭灶节和除夕夜


    
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祭灶君老爷节。这是客家人流传远久的风俗,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说,就是说做官的人家在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君老爷神,俗称拜灶头。传说这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火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的神像,也有只安个竹香火筒,披上花红的,也有安在大厅祖宗神坛旁的,送灶王,传说这一天是灶君老爷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主人一年的功德和作为,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买猎肉和甜糖等贡品,敬送灶君老爷上天,用甜糖的意思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求其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述功德,保佑一家人安康太平。这天亦称过小年夜,送灶君老爷上天后,厨房亦可大扫除,清理修整,准备过年。
除夕夜,是一年最后的一天,这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添置家具新衣,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贴大红对联,贴利是钱,贴门神(唐朝尉迟公,奉叔宝画像)。正厅堂、灶君堂换贴新花红,再请灶君老爷从天上回来。做年糕、蒸发、包饭心、笑说客家人不怕死,爱食米包米,即用白米做皮,用糯米、猪肉、虾米做馅,白米包糯米。挂灯笼,据说只有不负债的人家才能挂灯笼,负债人家是无资格挂灯笼的。要杀猪杀鱼杀鸡贡敬祖先。在外地工作的都要赶回家过年,全家吃团圆饭,尽情地享受一年的劳动成功,丰收的喜悦,享天伦之乐。团圆饭里必须有鱼、有腐竹,意思是年年有余,有富足。饭菜都要多做一点,留一些在年初一食,叫隔年剩的饭菜,有余有剩。晚饭后,小孩开始燃放烟花、鞭炮至十二点正,大人们也一起大放烟花鞭炮,看谁放的多放的响。还要记住的一个风俗,是用一节较粗较长的树杆放进灶烽肚里烧着用红火灰埋住,叫做埋火种,到年初一做饭时用这个火种,叫做薪火传承。各个房间灯火都要点明,一夜不熄灭。大家纵情欢乐,打麻将、推牌九、打朴克,尽量睡得晚,要过十二点以后睡,叫做守夜,传说守夜越久越长,寿命越长。

 


    
十二点过后就叫做春节,一年复始。

 


    
八、客家人的禁忌


   
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发展中,客家人总结出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有些是科学,有些带有迷信色彩,但通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已成为人们遵守的规则,包括许多禁忌。
正月初一忌杀生,佛教是不准杀生的,这一天正好是佛教第三人物大肚佛弥勒菩萨的生日。(第一人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第二人物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不准使用耕牛,不舂米,不吹火,不使用斧头,不打骂小孩,不洗衣衫,不洗身,不扫地(洗净了扫起走了钱财)打破打烂的家俱要用红布红纸包好待过了初七后再仍掉。


    
正月初三是穷鬼日也叫三穷日,有人为了图利吉,叫做三有日这一天早上要扫地,扫得干干净净,意指扫净究鬼,扫穷鬼出门。忌串门,进入人家门,主人不高兴,叫做带穷鬼进屋,那场面太尴尬了。十分有急事,也要进去办完事即回,千祈不要住夜。
春节期间(初一至十五),客人第一次来家作客忌煮蛋类、鱿鱼、黄豆待客。煮蛋类对客人不吉利,蛋等于0,煮豆类对主人和客人都不利,因国黄豆是丧事席上第一盘菜,称炒黄豆,炒鱿鱼都不好。


   
清明节扫墓忌逢七那天扫,逢七叫做土弓箭天,不能修铲,另外清明前一天和清明后一天也忌扫,传说这两天是野神野鬼找食的日子,如果你去扫墓,也只是被野神野鬼抢食,祖先是无法得到受用。

 

作者简介:
黄征旺,男,广西博白县客家人,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教授,退休后研究学习客家文化、江夏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