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社

 寒江读舟 2012-08-09

 

  客家风俗中多有做社的习惯。所谓“做社”,即杀牲置酒祭社,祭地神。社,又称社皇伯公,土地之神,客家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粮食是人们所必须的,因此,格外受人重视,也逐渐产生了对土地和五谷的崇拜。对于土神的祭祀,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有两种性质:一种出于对所耕种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生长五谷,供给人们食粮的报德;一种出于对所定居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营建乡邑,保护人们安居的感恩。
  客家人建房子、创村要先拜伯公,属于后一种性质。而乡闾间在春日对伯公的祭祀,则两种性质兼具,各地亦有其特色。做社每年分四次,即“春社、夏社、秋社、冬社。”因为是集体活动,所以每次都必须有一个“社头”和一帮“社脚”来组织事务。出于公平起见,这些人员都以“抓阄”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客家人在年初二有一次活动,也叫“拜社年”,“抓阄”就在“拜社年”结束前进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春社多了一道拜祖堂的程序。在一些伯公比较多的村子,丰收果的秋季还有一个游大神的仪式,这个仪式一般也被称作“打醮”。据了解,在祭祀仪式过后,人们将各路从山上请下来的比较有威望的伯公、山神请上神轿,由选定的壮丁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神轿所至之处,人们都会前来瞻仰。游完村巷之后,人们再将山神请回到山上。到了现在,这种游大神的仪式已经甚少见到,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村落,实际上又有着整顿村落秩序、强化社会治理的功能。做社祭祖时除供奉鱼肉酒饭外,有时图热闹,还要请打唱班子唱戏一至三天。在一些地方还会组织各种舞蹈,穿起颜色亮丽的衣服跳舞或者做社戏酬神。
  等到祭祀或游神完毕,必定会餐,每户到一人。做社的日子是由社头来确定,一般都要杀猪、鸡、鸭。社头先在村上看谁家有合适的猪可买来杀,并通知众社脚,到那天吃了早餐就到现场帮忙做事。在社伯公前结有锅灶,在那里烧水烫猪,还派有专人挨门逐户去收米。收米则是为了煮粥,在客家地区这种粥也被称作为“社粥”。因为猪是现杀现煮的,非常新鲜,还是用全猪来煮社粥,则非常好吃。当然,如今的做社,已经摆脱了当时那种单纯酬谢社神、祈求丰收的性质。但是按照惯例,来主人家的时候,每户都要拿一小袋米,然后支付一定的做社费用,大概每户二、三十块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