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土之殇(中)

 三远堂 2020-02-17

/张越

后土是汉族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祗,总司土地之神。这是“皇天后土”的神名。

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后土。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大多都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些就是前面说到的后土祠的建造。

皇天后土定型成了代表天地的农业大神,在国家祀典中世代沿用,其祭祀的礼仪与歌诗也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尊天亲地”农业宗教文明的祭祀内容之一。

后土也有官职,司掌土地事务。

◆《帝王世纪》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水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

正者,与副相对也。当是为正职者。

土正是五行官之一。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杜预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土。”

——这是上古时代掌管土地事务的官,便是后土的官名了。

长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领导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谓“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与后土是画等号的,那么这位后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了。

◆《左传》说:“后土为社”。

既然是官必然有官地,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最早表现到具体的土地,那么便出现了祭拜土地的场所——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社神图》,又名《神祗图》、《太一将行图》等。

长沙简牍博物馆供图 

社神崇拜与祭祀的萌芽可追溯至仰韶时期,在商周时期兴盛,以至整个古代社会一直延续的农神崇拜。

在传统农业社会,春节庆祝活动结束以后,民众就开始祭祀社神,祈求神灵保佑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祭祀社神的日子被称为“社日”,并且分春社与秋社两种。

春社日不仅有祭祀仪式,更有很多娱神活动,并集体欢宴,相当热闹。唐代诗人王车驾有《社日》一诗,描绘了春社宴饮结束后的场面:“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春社日是立春节后的第五个戊日。

2019年立春后的第一个戊日是2月10日,春社日在3月22日。各地风俗不一样,采用的曰子不一样,有二月初一的(阳历2月26日)、二月初二、二月初八等。


张翀 春社图卷

张翀,字子羽,号图南,江苏南京人。善人物,仕女,笔墨豪放,设色古雅,崇祯元年(1628)作风雪联辔扇,顺治二年(1645)作聘庞图,均藏故宫博物院。

款识:春社图,礼记月令载,春社事实,盖乡人祀社稷,播谷之典,缘有赛会社火,村落多聚男妇士庶,走马闹鸡,壶觞行乐,以兆一岁丰稔之意。今年春雨初足,麦秋届期,余习静南垧精舍,漫作此图以候览者一笑云。时崇祯十五年壬千夏四月十又二日也。张翀。

◆汉 蔡邕 《独断》卷上:“社神,盖 共工氏之子 勾龙 也,能平水土。帝 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政,天下赖其功, 尧 祠以为社。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肃敬也。”

说明了后土又加上古代的“社神”的一种概念。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田是什么,土地是什么,种什么得什么,生存在大地的人类需要土地的给予,活着的世界皆是由土地创造出来的。

而我们的心也有一块田,在民众的眼中,大地女神如阳光,崇拜她世界也就充满了阳光。

后土即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毕竟她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

广义的社祀包括对山川河岳的祭祀,郑玄在《驳五经异义》中所提出社为山林、川泽。

狭义的社祀则如甲骨卜辞中出现的,为地概的祭祀。

▲“甲骨之王”学名:“土方、方侵我”刻辞卜骨

时代:商王武丁时期

大小:长22.5厘米,宽19厘米

出土地:传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馆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甲骨文的“社”为土。

社,甲骨文“土”,表示在原始村落中,人们聚土成墩,以便祭祀活动中围绕土墩,祭拜滋生万物的地神。

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在祭祀场所植树代表地神的风俗,今天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仍有留传。

不谓之“土”何?封土为社,故变名谓之“社”,利于众土也。

——《白虎通 · 社稷》

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大概到了商周时期,社又和对种植土地的伟人“稷”崇拜一起,做为社稷。

社为土,稷为谷。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一词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

“社稷之神”碑。

◆《周礼·春宫·小宗伯》言“建国之神位,右社程,左宗庙。”

可见,在先秦时期,社穰的祭祀十分重要,而且与祖先神的祭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土地神和谷神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是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自周以后,社稷神一直是仅次于昊天上帝的重要神抵。社稷祭,周时已成为国家大典。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为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

▲北京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五谷神之处,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社稷坛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

"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

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五种颜色的土壤纳贡交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社稷坛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祀社亦称“祭灶”、“送灶”。汉族节日习俗。本为古代“五祀”之一。

哪五祀(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

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

勾龙——到后土——到社神——到土正,他们的融合不是一点点形成的。

土地肯定是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物资的来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地。

后土是所有土地和山川的代表,而社神主要是管有人居住的地方,而土正是到具体管理职能的这个角度来了。

◆《管子·权修》:“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

土地土地是农民的根,没有地的农民,该如何生活?

农民的幸福生活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自古至今流传一句话:大地就是人类的母亲。

在母亲的怀抱里,我们慢慢看懂了世界,渐渐获得了力量。

像我们今天所说的社火也是与土地有关的事物,是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作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宋朝,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可见其延绵之久。

快乐,

就是在丰收喜悦笑声里;

同样的,

旱涝、灾荒,

你就生活在黑暗里。

生活在四季下的氛围里,

你心在哪,

成就就在哪。 

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

再后来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北方的“ 社火” 亦称 " 射虎" ,

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

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

现今,陕西各地流传下来的众多社火脸谱、曲调、词目、扮演模式,多属明清两代传袭后世的;特别是社火中一些有特技特艺的狮子、龙舞、龙灯、竹马、芯子等,艺术生命力旺盛,不以时代变化而被磨灭,代代沿袭相传。

社火的派系不一,一个地方一个样。观看社火要看《轩辕黄帝战尤》、《神农氏拿野苗》、《共工战祝融》、《禹王治水》、《药王收五脏》等等非常古老的社火节目,场面颇和古代祭祀礼仪相似。

还有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的社火人。一般扮演的有《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

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都是很多人童年记忆里的一抹亮色。还有更多的民众是冲着看戏来的。

年味儿是大众的社火情缘,拥挤嘈杂的人群,豪迈的锣鼓声,儿时只是看热闹,哪里知道故事中的人物叫什么。

而社火脸谱,

则是社火中最精彩的部分。

民间老艺人说:

“内行看脸窍(指脸谱),

外行看花俏”

“无脸谱不成社火”

因此,

脸谱好坏成为人们

品评社火水准的标准。

中国人自古就在一张脸的整体结构中,赋予了“天庭”、“地阁”、“四方”、“五位”等天地大象和这一无边无际的观念空间。

▲社火脸谱粉本 陕西宝鸡 佚名 

纸本 21.5cm×18 cm 清代

显现在社火脸谱文化中的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这也是脸谱艺术丰富复杂、变幻莫测的原因。

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

红色忠义白为奸,

黑为刚直青勇敢,

黄色猛烈草莽蓝,

绿是豪侠粉老年,

金银二色色泽亮,

专画妖魔鬼神判(官)。

如陕西社火脸谱的最为奇特之处,是在脸谱前额、脸颊和鼻梁等处画出某些特殊标记,使人一望而知人物的身份及经历。如包公额绘日、月,表示其“昼断阴、夜断阳”;方腊额绘蜡烛,和其名字“腊”谐音;轩辕黄帝额绘“白云托日”,寓意功盖日月等等......

将脸谱色彩表现为含有某种性格以及色彩的特性,是民俗民间色彩文化的范畴。

◆陇州社火(脸谱)

在一张脸上呈现一出戏文、几个故事。

在一张脸上安插世间百态。

在一张脸上会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印记。

这也许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吧。

寻找自己感到神奇的地方,社的每一个衍生都是神奇的体验。但最主要的是从内心出发,合理利用故事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才是最主要的。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面"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脸谱。

流传至今,社火脸谱已成为汉族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并充分显示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例如著名的马勺社火脸谱就是陕西地区民间社火脸谱的代表作。

因为马勺脸谱的彩绘精美深得人们喜爱,人们都喜欢将它悬挂在厅堂居室,表达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马勺社火脸谱也已经成为馈赠亲友的热门伴手礼。

每个时代都有文化的烙痕。

远古的祭祀活动源于氏族和部落崇拜,今天我们再实化这些“故事”来看,戏剧是酬神的主角,至于后土的祭祀,起源于上古时代,更一直流传到当代。后土祭祀作为国家进行文化控制的手段,也随着两汉社会的发展而变迁。

相传最早祭祀后土的是轩辕黄帝,传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现万荣县)扫地设坛,祭祀大地之母——后土。

后土文化是发源于山西运城市万荣县的一种祭祀文化,2006年成功申报山西省级文化遗产,现存后土祠的扫地坛是这一文化历史遗迹的珍贵证物。

尧、舜之时,夏、商、周三代,都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那时候是没有庙宇,只是祭坛而已。一直到汉文帝十六年,汉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阴县的黄河岸边修建后土庙。

▲中国祠庙之冠 山西万荣汾阴后土祠

▲汾阴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还有作为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王权的象征,也是追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更是古代先民企盼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大获丰收的精神寄托。

商周秦汉时期农业祭神活动极其兴盛,从官方到民间无处不在。在官方,历朝历代都举行着极其隆重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宗伯诸宫,无不虔诚、专注。而在民间,几乎无村不建土地庙,无家不供土地爷,春秋两季还有各种民间祭典,以促农种,以报秋实。

后土祭祀是我国古代祭祀地神的仪式,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后土的皇帝是汉文帝。

而对于生活的这片土地,传统祭祀文化,只有藉社火、戏剧活动来迎神报赛、招徕四方民众,而百业也藉以兴旺,社火杂艺竞相献技,并藉以生存、发展。

当前,民间社火已先后两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13年,就先后有陕西宝鸡、山西三路城线等9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保护名录。

而由社这个重要宗教场所及在此举行的活动,还产生了有社会、公社等等内容。

◆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礼记·月令》。

《疏》:“谓大割牲以祠公社,以上公配祭,故云公社及门闾者。”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祭土地更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

大割牲——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郑玄 注:“大割,大杀羣牲割之也。”

最早的公社:原始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结合形式。如:氏族公社等,有自己的经济或社会观点并生活在一起的团体。

而那些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另一种社会的变相,也与前面的社火有关。

《礼记·祭法篇》: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为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可以看出来古代已经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等级的了。

社衍变到由司掌一方土地的社神后土而延伸的神祇,如太社、王社、国社、侯社、里社。

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

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

汉唐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为“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所以各地山陵园地,均有大社坛。

而再后随着土地神职能的逐步细化与人格化,土地神出现了“土伯”、“福德正神”等等称呼。

比如现在在台湾民间多称之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

车城土地公庙“福安宫”位于台湾最南端屏东县车城乡,它和一般的土地公庙大不相同,其庙宇为中国宫殿式的三层楼建筑,外观宏伟、金碧辉煌,为全台湾最大的土地公庙。

还有一种比社公更小的土地神,其职司仅司掌一家宅舍之土地,称之为土公。

里神,是司掌一里土地神。

汉代民间以为兴功动土,会伤害土神,招来祸灾,所以在建筑房舍及完工时,须先解谢土神。这种信仰,也一直沿承至今日的华人社会。

福德正神一般称为土地公,

土地公的造型几乎都是

白须、白发,笑容可掬,

地方员外打扮,

一手拿元宝,

一手执如意或柺杖,

充分表现出慈祥温和的长者风范。

而这些一地一域的这些社坛以后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

于是土地神只是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是个乡神,只管一方水土,是管不到整个大地的,也不是国祠的后土的意义了。

形象的说意思就是,如果土地系统分个级别,土地爷也就是个乡级干部,地位自然是不高的了......

土地庙虽然只是修建在田边路旁,没那么庄严宏伟,但它却是地方神庙中最多的一种神庙,属于中国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

没有森严的台阶,站在门外一眼就能望到和蔼可亲的土地公公和笑容可掬的土地婆婆,中间一张棕红案桌,上有本地的《户籍册》,记载着本地的山川河流、人口牲畜、人员多少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土地保一方人,一个灵魂的出生和死亡都要经过当地的土地庙。

西游记里,孙猴子经常召唤土地公公询问妖怪的门路。土地爷们遍布神州大地,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的土地庙,任何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毕竟土地公是地方村社的守护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的“庄头”呢。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搜神记》

这是把当地有功者(功臣良将)死后任各地土地神的开端。

大概也是后来土地公由“自然“进化为“人格”的转变,这样也更加亲民了。中国民间大多数地区以土地爷称呼,客家人称土地公为“伯公”。潮汕地区土地公的名号是“福德老爷”。

伯公即祖父的哥哥(常见于客家语、闽南语、粤语日常使用词)。

表现了长者般的亲切与尊敬,是故伯公对乡亲来说有着较其他族群更为深厚的历史与情感。

关于福德爷的称呼来源是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为官廉正,勤政爱民,为官朝廷总税官,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

关于福德老爷的传说还有许多,但不管怎么说,地主老爷和土地伯爷以及福德老爷,都是土地的守护神,他们由于所管的某一地面或某一地段不同,便变成了多个化身,以至被人误认为是多位神明。

福 由 天 赐 人 人 有,

德 靠 己 修 事 事 积。

福 星 照 人 春 常 在,

德 泽 传 世 功 永 垂。

他们身体和灵魂守护着一个个土地。

保佑着本乡本土家宅平安,

添丁进口,六畜兴旺。

天地虽大

不润无根之草

一方水土一方人,

岁月,

在无憾中微笑,才美丽。

中国有句俗话:“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

尽管土地神在众神之中地位低下,但因土地神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历来重视对土地神的祭拜。

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有的地方为每月初一和十五)都会祭拜家里供奉的土地神,俗称“做牙”。做牙的目的是祈求人安、财旺、年丰,全年共计24次,逢闰照加。

土地庙是祖辈传下来的民俗信仰,祭祀土地爷活动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土地庙在全国各地都有,不论城乡,可见人们对土地爷的崇拜有多广泛!当你再次路过它们时,不妨可以回过头看一看这里。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现今绝大多数土地庙已经消失,这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但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消逝。

每个人经历有短有长,趋势再好,不遇无缘之人 。步履轻快、心灵清澈,才能用脚步和目光丈量出有温度的今生。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