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谷丙转氨酶异常相关性睡眠障碍证治研讨(证治研讨)

 11jiuge 2013-06-07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谷丙转氨酶异常 睡眠障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谷丙转氨酶(ALT)异常时常表现出脘痞、胁痛、口苦、纳呆、恶心、黄疸等消化系统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除了消化道症状外,随着ALT的升高,自觉入睡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寐,甚至彻夜难眠的精神症状。笔者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异常相关性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从中医理论角度谈点粗浅的认识。

    1 病因病机认识

    《灵枢?邪客》云:“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曰:“不寐证,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可见“邪气之扰”是导致失眠的一大原因。《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手足躁,不得安卧。”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说:“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可见古人对肝病尤其肝热可致睡眠障碍有比较深的认识。《景岳全书》对不寐证的论述告诉我们,外邪扰动或营气不足,均可致神不安舍。人的寐寤是由心神控制,而《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所以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和寤寐的基础。凡是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引起睡眠障碍。所以睡眠障碍的基本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感受外邪,邪入心营,损伤脾肾;或情志失常,扰乱五脏气机,耗损五脏精气;或饮食不节,胃气不和,脾虚不运;或体虚久病之人,五脏气血阴阳亏虚导致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肝郁化火、痰热上扰、胃气不和、邪气扰心、心失所养,致心神失舍而睡眠障碍。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一部分人罹患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胁痛”、“肝着”、“湿阻”、“痞积”等范畴。多因素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侵入,郁遏肝胆,困阻中焦而染疾,日久损伤脏腑气血,导致正虚邪实,迁延不愈。

    慢性乙型肝炎与感染疫毒之气有着密切关系。乙型肝炎病毒属于中医“疫毒”范畴已为共识。“疫毒”乃致病之根本。正气不足,疫毒之邪内蕴营血,痼疾不去是本病的根本原因。疫毒有偏湿偏热之别,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湿邪偏重者其症状以身困倦怠、纳呆、厌油、脘痞、苔腻为主;热邪偏重其症状以口苦、舌红、便干(秘)、溲赤、唇色鲜红为主。因此,湿热既是疫毒感染后的产物,又与疫毒共同成为本病致病因素。

    由于患者体质之不同,感受疫毒的程度不同,病情经常会有波动。患者正气不足时,疫毒随即加重,自觉身困、纳呆、脘痞、口苦、便干、溲赤、舌红苔腻等。肝功能检查常有ALT、黄疸等指标增高,乙肝三系HBsAg、HBeAg阳性的滴度升高,HBV-DNA的载量也相应增高。通过药物治疗及自身正气的提高,上述症状可以缓解,各项检验指标也相应下降,或正常或低水平状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上述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波动的过程中,经常会有部分患者随着ALT的升高,时有入眠困难,寐而易醒,醒而不寐,甚至彻夜难眠的睡眠障碍症状。笔者统计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2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0例;病程在3年以上;ALT大于40U/L,小于200U/L;总胆红素小于50μmmol/L。HBsAg阳性127例,HBV-DNA阳性131例。132例中除了消化道症状外,有64例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而其中37例平时无睡眠障碍,只有当慢性乙型肝炎反复,ALT升高时才有睡眠障碍。统计这37例患者其它临床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舌红(35/37),口苦(30/37),胁痛(28/37),唇色鲜红(26/37),乏力(21/37),便干(秘)(20/37),脚酸(18/37),纳呆(18/37),溲赤(15/37),脘痞(13/37),身困(9/37),齿衄(8/37)。从以上症状出现频率看,舌红、口苦、胁痛、唇色鲜红、乏力排前五位,而舌红、口苦、唇色鲜红是血分热盛的典型症状。尤其是37例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中见唇色鲜红26例。唇色鲜红为邪入血分、血热炽盛的主要临床表现。可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异常相关性睡眠障碍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分热盛有很大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ALT异常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是由外感疫毒,湿热蕴结,正气不足,热毒入营动血,血热炽盛,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扰动心神,使神不安舍,而致睡眠障碍。

    2 治疗方法探讨

    中医药治疗睡眠障碍常用方法:祛邪扶正,补虚泻实,调其阴阳,安神定志。虚则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则泻其有余,疏肝泻热,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耗伤,转为虚证,虚实夹杂,则补泻兼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异常相关性睡眠障碍因由外感疫毒,湿热蕴结,正气不足,热毒入营动血,血热炽盛,影响营卫气血阴阳正常运行,扰动心神,使神不安舍,而致睡眠障碍。故治疗上应以凉血解毒为治疗大法。常用凉血药物如水牛角、大黄、赤芍、牡丹皮、紫丹参等;解毒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板蓝根、岩柏、黄芩等。根据临床情况可少佐茯苓、夜交藤、酸枣仁等对肝脏无损害的安神宁心类药物。

    3 病案举例

    俞某,男,41岁。2004年7月18日初诊。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十余年,并多次反复。近1周来因工作疲劳,又觉右胁隐痛不适,便干,3天未解大便,口苦,纳呆,夜晚难以入睡,近3天至午夜12时后方昏昏入睡,伴心烦,唇色鲜红如抹胭脂。体检:BP120/76mmHg,T37℃,腹软,上腹轻压痛,肝区叩击痛+,肝脾胁下可及,质软,腹部未见青筋暴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肝功能:ALT152U/L,AST80U/L,TBil21.5μmmol/L。乙肝三系:HbsAg、HbeAg、抗HBc、HBV-DNA均阳性。B超检查示慢性肝病图象,脾脏轻度肿大。证属肝胆疫毒内盛,热毒入营扰神。治拟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处方:柴胡6g,水牛角片(先煎)20g,赤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平地木、垂盆草、岩柏、夜交藤各30g,炒白术、茯苓各15g,枳壳、制大黄、神曲、生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后右胁隐痛好转,大便通畅,睡眠有好转。上方加减半月后睡眠已正常。上方加减连服2月,临床症状均好转,ALT正常。予乙肝健片、益肝灵片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