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队蕴涵力量的规律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6-08
群体(团队)的定义
群体通常是为特定的目标建立的,群体的成员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下,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制造产品、建立标准、交换知识、一起活动,甚至共同防备来自其他群体的攻击。大家集中在一起的目的,是因为群体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比个人的大。所以很多工作都是群体来完成的。
 
群体的活动:
群体的活动是集体的行为,所以要计划、统筹安排。群体做的工作与个人做工作在管理上有很多的不同,那么群体的要做那些工作呢?Joseph McGrath[1984]对群体研究,把群体的活动用最基本的目的区分为:产生、选择、妥协、执行。
 
产生阶段,群体为了达到目标制定策略(计划任务),为了解决问题创造新理念(创造任务);在选择的时候,群体决定能够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智力任务),决定从哪些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决策任务);妥协阶段,群体循着自己的目标而中和不同主张的差异(认知冲突任务),需要缓和激烈的争吵(混合动机任务);执行阶段,为了目标而要做的工作,若知道其他群体执行同类工作,便产生竞争。
总体表述:明确目标、具体筹划是产生,实际工作是执行。群体剩下的工作就是两种:选择与妥协。选择就是判断群体下一步的方向,选择最合适的道路接近目标。妥协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的协调,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减少损失,提高工作的效率。
 
群体的生命周期
组织能保持多久?Tuckman1965Tuckman & Jensen1977的群体发展理论:群体在发展中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成员被相互牵引,到冲突阶段,成员确立自己的地位和群体的目标,冲突产生。群体确立了结构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冲突开始减少,达到结构阶段。群体集中大家的能量,群体超越分歧,共同努力,群体生产能力达到高峰。最后是群体解散或利益冲突而解体。其中冲突、结构、生产三个阶段是可以不断循环的,使群体的发展走向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即使群体成员变动较大,但总体目标仍然保持,甚至群体可以重新形成。最后由于目标的达到,或冲突的不可调和,群体解散。也可能群体重新树立新的目标,在新的群体中,经历新的群体生命周期。
哪些工作适合于群体
团队精神并非就大于个人英雄,关键是什么样的工作适合群体来完成。Steiner1972意识到群体可能对某些工作擅长,从个体对群体工作的影响,把群体的工作分类:
2        累积性工作(Additive Tasks),个体的努力加起来就是群体的业绩,比如拔河、拉拉队。尽管会有滥竽充数的,但群体还是超越个体优势。
2        补偿性工作(Compensatory Tasks),收集成员的判断和解决方法,加以平均更为接近真实的值。群体做补偿工作比个体得到更加准确结果。如估计瓶中的豆子个数。
2        分离性工作(Disjunctive Tasks),所得到的结果是唯一的,从各种方法中选择一个,采纳这个的结果,无论对与错都得接受,因为没有回退。如法官判断犯人是否有罪、开车选择哪条路、打仗采用的部署。群体往往比个体做更有效,但常常不能超越群体中最好的成员。个体在群体中的表达能力,对大家的引导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群体必须在两个条件下才可成功:有人得到正确的答案,群体接受了这个答案。
2        联合性工作(Conjunctive Tasks),生产线上的工人,后工序的输入是前工序的输出,整体工作质量取决于环节中最差的,或个人误差的积累。比如集体爬山比赛,要全部人员到才完成,接力比赛。群体在联合工作时往往鼓励、关注最差的成员,若工作本身是可分的情况下,会根据成员的水平分配工作。
2        自由决定性工作(Discretionary Tasks),群体成员可以选择相互配合的程序和方式,如估计屋内的温度,群体可以取每个人员平均值,也可以选一个专家,他的估计比较准。成员自己决定采取什么方式综合大家的意见。
 
群体生产力下降团队的初级组织不是越大越好
群体的生产力不是个体生产力的迭加,群体的工作效果与它的规模成反比的趋势---Ringelmann效应[Steiner1972]
群体人数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生产力相当值
186
255
308
350
378
392
392
下降的原因:
1.         团队很难完全步调一致。如拔河比赛的力迭加----合作损失
2.         成员在群体中工作比单独工作没有那么努力----社会惰性
群体环境对群体生产力的影响:
1.         评价忧虑:当个人的努力变成明显可知的时候,人就全力表现,即个人会顾虑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个人的贡献变成隐性时,这种时候,“其他人”越多,评价忧虑的作用就越小,社会惰性就越大。---所以在一个群体中,表扬个体就是鄣显个体,突出个体的功能,带动团队。
2.         社会两难:集体工作会使成员陷入两难(Social Dilemma),一是成员希望自己完成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帮助群体达成他的目标,当然也是自己的目标;一是他们倾向于集中达成自己的目标,自己多“搭便车”,自己的工作马虎些,可以得到同样的回报。当成员担心别人在偷懒的时候,自己也就不会象“笨蛋”一样老实地工作了,他们会把工作的努力程度降低到他们认为别人会达到的程度,这就是“占便宜效应”。---群体中的考核要到可能的最小单位,并且是可以量化的就是区别不同努力的不同评价。
3.         生产力假象:(Illusion of Productivity)群体中成员必须主观测量他们的个人努力与贡献的数量与质量,而这些评估往往是偏高的。成员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所干的比平均的少。---经常给组织警示,避免浮夸,是团队保持战斗力必须的。
 
群体工作的例子---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是现代群体寻找解决方案常用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诱发创意灵感。广告人Alex E. Osborn1957采用,并提出四个基本规则:
2        情感表达Expressiveness:有任何想法立即说,无论是否怪异,尽量自由发挥
2        非评估Nonevaluation:对提出的想法不做任何评价,所有想法都有价值
2        数量Quantity:思路越多越好,要求数量,增加得到最佳答案的可能性
2        建设Building:想法属于群体,成员应鼓励和启发其他成员
头脑风暴的缺陷:首先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会产生混乱的局面,尤其出现争执、辩解的局面,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其次,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会抑制自己的思维。另外评价忧虑也会限制头脑风暴的作用。实验表明有权威在场监测时,群体的表现力会很差。
目前出现的电子头脑风暴EBS,是通过邮件、公告、视频会议把远距离、不同时间的意见汇集一起。EBS可以避免直接面对,适合自己选择自己思维活跃的时间段发挥。EBS可以让人在同一时间发表意见,在大于10人的群体中更适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