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大都之谜(五)

 LuXin4164 2013-06-08
元大都建筑毁于何人之手?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寒漠千里的北方,自从周武王把同姓的贵族功臣召公分封到那里,建立邦国曰燕国,从此北方文明的春天翻开了第一页。战国时燕国都城蓟算得上是渤海和碣石之间的一座大都会,处各族交往的枢纽,使蓟城成为当时富冠天下的名城。唐代时范阳[蓟城]跃居天下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安禄山的“羯鼓”惊动天下,从此这里被称为“霸不得不霸,王不得不王”之地。五代十国、宋、辽、金时代,幽州范阳城头的王旗不断变换,但在燕冀大地上建立大一统的帝国都城,最宏伟壮丽者,当数元大都城和明北京城。
元代也在北京建都,称为大都。元大都新城和元代皇宫是元世祖忽必烈时营建的。金中都在金末遭到蒙古骑兵的焚掠,皇宫已化为一片瓦砾。元避开了金中都的废墟,加上为利用高粱河的水源作为漕运,就在原金中都的东北郊重建了一座新城,元大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大城三重,规模大大超过金中都,其东西城的位置分别相当于今北京东西城的旧址,南城墙位于今天的长安街一带,北城墙则在今北京德胜门和安定门外,那里还残留着元代土城墙的遗迹(今已修为“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代的皇宫以琼华岛为中心(即今天北海琼华岛的前身),修造了大明宫(今紫禁城北面)、隆福宫、兴圣宫(今北海西侧),形成三宫鼎立的格局。
    [转载]元大都之谜(五)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都市,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都,亲眼见证了大都的繁华和元皇宫的雄伟富丽,在他的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把“汗八里”(即当时的大都)和元代皇宫作了许多具体的描述,读后使人觉得大都宛如“人间仙境”,因此,这本书也是促成西方航海家和商人发现新航路到东方探求财富的因素之一。
《马可波罗行记》说,元大都“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顶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瞻,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子此者。”“宫顶之高,宫墙及房壁满涂金银,并绘龙、兽、鸟、骑士形象及其他数物于其上。屋顶之天花板亦涂金银及绘画外无他物。”
马可波罗对元大都的繁华富庶的描述在欧洲造成了强烈的反响,教会认为他的书是凭空杜撰的,在他临终前,神父要他忏悔,承认书中说的全是谎话,但马可波罗含着泪说:“上帝知道,我所说的连我看到的一半还不到。”
《马可波罗行记》的描述虽不免有些夸张,但从中也可窥见大都及元皇宫的壮丽和富庶。
明代北京宫殿是在元大都的旧址上营建起来的。1368年,明代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占大都,结束了元代统治,大都被改成北平。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把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和新皇宫,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故宫就是当年营建的,而元代的隆福、兴圣二宫先后被改建成西苑,即今北海、中海一带。
明将徐达率军攻下大都城后,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己巳改大都为北平,并下令拆毁元大都宫殿。并派赵耀“守护王府宫室”,赵耀是被授权对元宫殿未来命运做出安排的大臣。
                          [转载]元大都之谜(五)
《故宫遗录》吴节序中道出了当时任工部郎中的萧洵随大臣奉命到北平的原因是拆毁元故宫,故著《故宫遗录》一书以记元故宫概况,曰:《故宫遗录》者,庐陵萧洵之所撰也。革命之初,任工部郎中,奉命随大臣至北平,毁元旧都,因得遍历经历,凡门阙楼台殿宇之美丽深邃,栏槛琐窗屏障金碧之流辉,园苑奇花异卉,峰石之罗列,高下曲折,以至广寒秘密之所,莫不详具该载,一何盛哉!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观此编者,如身入千门万户,登金马,历玉阶,高明华丽,虽天上之清都、海上之蓬瀛,犹不足以喻其境也。洵因宰湖之长兴,将镂诸梓,不果,遂传于是邦。余因馆于吕山,友人高叔祯氏出以示余,因假而录之,以遗好奇之士云。时洪武丙子花朝日,松陵生吴节伯度序。
萧洵奉命到大都城实地调查是为了拆毁元宫室作准备,他亲眼目睹了元故宫的美丽深邃、流辉溢彩,并一一作了记载。关于拆毁元大都宫室的原因,当时的主持者没有说明,《故宫遗录》也未作交代。据《长安客话》记载,这与朱元璋没有选择北平为都有很大关系。对于何处建都,朱元璋开始也拿不定主意,他曾向廷臣询问:“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虏,比南京何如?”修撰鲍频回答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虽然朱元璋对北方元旧遗势力所有担心,但因其内心本来就有“元运已衰,行自渐灭”的认识,战争和元政权的腐朽又使北方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南方,故朱元璋采纳了鲍频的建议立南京为都。其结果是原元大内宫殿势必拆毁,
据李燮平的考证,是因为北平是元大都所在地,尤以大内为重要,“元之宫室完备”是建议立都北平者的理由之一。把如此完整的一座都城,原封不动地交给其子,等于是让儿子在北方当另外一个皇帝。何况元大内的建筑,远比朱元璋南京宫殿弘阔,大明殿的体量更比南京奉天殿大得多,客观上也会使燕王府在规制上超越南京,这是任何一个封建皇帝都不会选择的,也是朱元璋依据元宫图,亲自定下燕王府位置的原因,故派赵耀到北平完成拆毁元大内的使命。
据朱契考证,萧洵于洪武六年(1373年),以工部主事任长兴县令,则明初毁元故宫,当在洪武六年以前,而大明殿为大内正殿,亦必先遭摧毁。因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下诏建诸王府,朱棣被封为燕王,王府可使用元旧内殿,即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故太液池之广寒殿、仪天殿,及西岸之兴圣宫、隆福宫、西御苑得以保留下来。
《春明梦余录》记:“初燕邸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元人重佛,朝门外有大慈恩寺即今之射所;东为灰厂,中有夹道,故皇墙西南一角独缺。太宗登极后,即故宫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至十五年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可一里许,悉如金陵之制,而弘敞过之。”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城,虽然大都城的建置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历代的建都原则,但它更多的反映了蒙古族的生活理念及其习俗。如元大内没有按照《周礼》之三朝制度建置三朝,只有一朝即大明殿,并与寝宫相连,这是蒙古习俗的反映,而宫城中众多的浴室、顶殿、棕毛殿、水晶殿等,特别是白色的琉璃殿顶,更是汉人传统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朱元璋在选择何处为都城时,曾征询过老臣们,有的老臣劝他利用北平宫殿作为都城,他马上予以否定,《太祖实录》记:“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如果定都北平,那么大量的不符合汉人习惯的元宫殿要进行改造,谈何容易。所以,朱元璋推翻元帝国后,他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重新建立汉人文化传统,回归儒家思想。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下诏全国通祀孔子,增设学校,改善师生廪膳,对礼部尚书刘仲质下达了如下谕令:“孔子明帝王之道,以教后世,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以正,彝伦攸叙,其功参于天地。今天下郡县庙学并建,而报祀之礼,止行京师,未遍天下,岂非阙典耶!卿与儒臣共定释奠礼仪,颁之天下,令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
明代以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周礼》来建构国家的典章礼制。在任何方面,都刻意复古,因此明代对《周礼》注疏者众多,复古思潮盛行,有方孝孺《周礼考次目录》一卷、何乔《新周礼集注》七卷、《周礼明解》十二卷、陈凤梧《周礼合训》六卷、魏校《周礼沿革传》六卷、《官职会通》二卷、舒芬《周礼定本》十三卷、陈深《周礼训隽》十卷、《周礼训注》十八卷、《考工记句诂》一卷、唐枢《周礼因论》一卷、罗洪先《周礼疑》一卷、王圻《续定周礼全经集注》十四卷、李如玉《周礼会注》十五卷,奉《周礼》为国家礼仪典章的准则。洪武三年,礼部言:“《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尚质也。《周礼·笾人》,‘凡祭祀供簋之实’,《疏》曰,‘外祀用瓦’。今祭祀用瓷,合古意。诏从之。”10二十一年敕谕礼部:“季秋大享明堂,成周礼典,与郊祀并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儿子朱棣完全受其影响,在营建北京城、紫禁城时遵守《周礼》制度和父皇朱元璋的复古意志,仿南京宫殿营北京宫室,不仅规模宏大,气宇非凡,而且使都城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最完美的载体。
永乐四年闰七月诏建北京宫殿时,位于兴圣宫、隆福宫的延华殿、畏吾尔殿、顶殿等被彻底拆毁,《辍耕录》中所记之具有游牧民族、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宫殿荡然无存。永乐兴建紫禁城时,这些光怪陆离的元朝宫殿再也不复存在了。一座全新的宫城矗立在燕冀大地上,成为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即后来的明清北京城。
元大都的城郭得以部分保留,是因为朱棣最初营造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原址建造的。为了不超过首都南京城的规模,把元大都北城墙向南缩小五里远,弃用安贞门、光熙门;新建德胜门与安定门。明代最初的北京城基本上是正方形的。100年后才修建了外城。
                           [转载]元大都之谜(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