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面积达1949.5平方千米。它有“花鼓之乡”、“帝王之乡”等称号,在明朝时,它的名气能与北京、南京齐名。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凤阳人。1368年,明朝建立,随后明军北伐,攻占了元朝的都城,元朝灭亡。朱元璋飞黄腾达之后,自然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他将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北平经过仔细研究对比后,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以控制;中原民生凋敝,人力和物力均依靠江南。权衡利弊后,他决定将中都建在濠州,也就是现在的凤阳。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下旨在凤阳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立中都,还说:“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意思是修建的都城要和京师的一样,由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主持全部工程的修建工作。 洪武三年,明中都开始修建。以南京故宫为模板,参考《宫室图》规划建设,在全国征集了上百名能工巧匠、士兵民夫数以万计,耗费了巨资修建中都。据悉,李善长按照《考工记》设计,用一条中轴线贯穿中都全城,布局特点有前朝后寝宫、左祖右社等。占地总面积382.30公顷,宫城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千米。 洪武八年,由于营建工程过于巨大,工匠们发起反抗,有工匠在修建凤阳宫殿时下诅咒。被朱元璋知道后,他杀掉了大部分工匠,留下的只有千余人。同年四月,他以“劳费”为借口,放弃了建都计划。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的建筑,并修建皇陵。 洪武二十六年,中都外城城门开始修建。一直到洪武三十年,中都的修建工作才完成。都城完工后,朱元璋没有迁都至此,而是作为明朝的陪都,让皇室子嗣居住在中都城,在这里历练、练兵。 朱元璋去世后不久,朱棣登基,他决定将明朝的都城定在北京。由于凤阳离北京路途遥远,所以渐渐地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时常有皇子到中都居住历练,凤阳的宫殿逐渐荒废。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凤阳,中都城内外大量建筑被毁。 乾隆二十五年,禁垣、钟楼等的砖瓦被取,用于建凤阳府城。咸丰三年,太平军焚烧了龙兴寺、鼓楼等建筑。明中都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豪华的都城,如今大部分宫阙殿宇已被毁,由于它是健在高亢的原土层上,至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但其依然清晰可见。 凤阳与明中都是一体的,一荣俱荣,它也随着中都的衰亡逐渐落没,现在只是我国众多县城中的一个,曾经的繁华和荣耀也消失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