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似乎仍然有望在四年内消失

 和谐最美图 2013-06-10

社交媒体如流沙:facebook可能四年内消失

2013年06月08日

我要评论(1)

浏览: 43628

英文

品牌和资金会帮助往昔优胜者继续参与市场竞争。去年很多人说:“好吧,如果在社交一代来临后,Facebook成为相比雅虎更时尚更酷的公司,那么为什么雅虎还会存在呢?”他们说,如果雅虎可以幸存下来,那么Facebook也能如此。这些公司不会彻底消失。我认为,过去一代的优胜者积累了大量的现金(而且股价也涨至很高),他们由此可以进行收购。这些收购可以帮助他们延迟消亡。从扎克伯格的角度来看,Facebook收购照片共享网站Instagram是绝对精彩的举措)——即使Facebook从来没有从中获得一毛钱的营收。如果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让Instagram保持独立,或者出售给——比方说——Twitter的话,那么Facebook如今会处于更加糟糕的境况之中。想想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十几岁的青少年当中,Facebook的“酷因素”正在输给推特(Twitter)和Instagram。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没有买下Instagram的话,事情会怎么发展。Facebook斥资7.5亿美元收购,才让Instagram不再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品牌也很重要。人们继续光顾雅虎和AOL(前身为美国在线,现更名为AOL)网站,即使许多硅谷精英认为这些网站已经如恐龙一般过时了。

规模庞大可以让你赚很多钱,但这并不潮!但是,即使Facebook极其迅速地采取行动(比我一年前推测的要快很多),来应对其作为一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庞大网站必须向一家移动公司转型所存在的固有弱点,但它仍然是一家很大的公司。规模庞大(其用户人数达10亿)让你可以从广告业务中赚到许多钱,但这不是非常酷了。现在Facebook已创立近十年了。分析师喜欢吹嘘Facebook如何可以通过向其用户呈现更多新的广告(比如目前很热门的一个想法:即在视频播放前加插的广告)来持续赚钱。我总是听到硅谷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谈论Facebook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社交黏着剂”——通常他们还会表达自己对Facebook股票正如何遭到没有多少文化的华尔街投资者的冷遇感到愤慨。但是,对于Facebook而言,身为大型公司的最大软肋并不是用户或财力,或它所带来的品牌,而是那种因熟悉而失去新鲜的感觉。在互联网世界里,总有一种追求下一个大趋势的固有驱动力,而在社交网络很可能更是如此。什么东西是新的?什么东西比较潮?在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调查结果中,对于Facebook而言这可能是最可怕的。如果十几岁青少年持续撤离Facebook,而前往他们朋友将会前往的网站消遣时间的话,情况会如何呢?

Facebook将被众多Snapchat们的挑战所淹没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Facebook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我们目前所处的移动新时代——我们或许很快将转向“移动2.0”一代——或可穿戴设备一代等等,将会击败Facebook的不会是一家新的像Facebook那样的大型社交网站,而可能会是一批规模很小的新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正在持续不断地把用户的注意力从Facebook移开。将会是这里一个轻博客网站Tumblr ,那里一个限时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一个图片分享社交网站Pinterest。而且不要忘了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正在秘密筹划之中的所有那些新公司。如今,任何新趋势的病毒式传播速度甚至比Facebook在2007-2009年的鼎盛发展时期还快很多。

Facebook可以通过收购来重新“潮”起来吗?我无法确定他们可以做到如此。他们可以直接收购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sApp、Pinterest、Instagram和Snapchat吗?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是否会再次变得潮起来吗?或许如此。收购Instagram之后,他们仍然看到Instagram在持续增长,虽然他们并未介入后者的运营。如果他们开始在Instagram上投放广告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非常迅速地扼杀Instagram拥有的流行因素——而他们似乎明白这一点。考虑到Facebook目前股价走低,我认为他们不会掀起一系列规模数十亿美元的大规模收购狂潮。即使他们这样做,难道在一年之后就不会在他们的领域中涌现出一大批被众多青少年和媒体记者称为“潮”的新应用程序吗?去年我们当中谁曾表示,WhatsApp、Pinterest和Snapchat将会在酷因素方面给Facebook造成压力呢?现在才过了一年。而一年之后,又有哪些新公司将会对Facebook造成威胁呢?

“生活中的变化趋势非常快。如果你不偶尔停下脚步来环顾四周的话,那么你可能无法意识到这点。”这对于跷课天才费里斯·布埃勒(Ferris Bueller)而言是如此,而对于我们如今身处的移动时代而言更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