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封奇观(懸河淩空---城摞城)

 玉峰山 2013-06-10

开封奇观(懸河淩空---城摞城)

[
 
 
              開封是七朝古都,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它曾經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開封更是一座因黃河而生的奇特的城市:地下,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地上,則因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擡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奇觀。!

在開封以北約10公裏處著名的柳園口黃河大堤上,可清楚地看到黃河之水已高出堤內地面3米到5米。
!

開封地處黃河下遊懸河的南岸,當萬裏黃河流到這裏時,泥沙淤積,河床增高,使開封黃河段成為“懸河”——河床越高,堤防也被迫築高;而開封城的地勢又非常低窪,造成河床大大高於開封地面。
!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視察開封黃河時,河床高出地面7米多。
!
現在,開封黃河段在汛期的水面要高出開封地面16米,導致開封黃河段具有“懸河淩空,大堤巍峨”,這種狀況在中國、在世界都非常典型。
!
北宋建都開封時,曾用全國之力治理黃河,曾使北宋盛極一時。但北宋以後,開封黃河失修,水患增加。

!

在過去的800年裏,開封段黃河決口120多次,開封城被黃河水淹過7次。

!
1642年,明朝為抵抗李自成義軍,扒開開封黃河大堤,導致開封城遭受滅頂之災,全城37萬多人中,被淹死近34萬。
!
有關史料都有記載,如“橫漬千載患”、“汪洋彌漫,平地成湖”、“連天而湧,怒濤千頃”、“千樹萬樹,飄沒一空”等等,道盡了水災的慘重。



開封的最後一次水患發生在1938年的6月9日。那是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從華北南下,蔣介石下令炸開了鄭州東北部的黃河花園口南岸大堤,滾滾的洪流,裹挾著大量泥沙洶湧而出,豫、蘇、皖三省3000多平方公裏的低窪地變成一片汪洋, !
包括開封在內的1200多萬人民流離失所,89萬百姓葬身洪流。開封城中的潘楊二湖及包公湖等湖泊,大多都是那時形成的。
!
黃河大堤之外,枯水季節還能種莊稼,但只要黃河漲水,這裏將變成一片澤國



公元前364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後2200多年間,歷代統治者在這塊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東京三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



據史書記載,宋代的開封城,是在唐代長安城沒落後崛起的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最宏大的帝王之城。它包括皇城、裏城和外城共三層城墻。外城周長24公裏,僅城門就有20個,其中陸城門13個,




現在看到的城墻,下部分發黃的是晚清留下的殘磚,而上半部則是今天新加修起來的。



由於戰亂與河水泥沙一次次將開封掩埋,人們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園。!
考古發掘證實,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從而構成了“城摞城”。


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的大梁城,


其中城市規模最為龐大的,是北宋國都東京城,北宋王朝在開封建都長達168年,營建了一千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


大梁門的古馬道遺址發掘,再現了開封“城摞城”


考古工作者在開封城墻西門大梁門北側發掘出一條晚清時期的古馬道遺跡,在其下深約1米處,又發現了一段保存完好、人行道和石察,清晰可見的古馬道遺跡。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第二層古馬道下約50厘米深處,又發掘出一條磚層腐損嚴重、使用時間較長、年代更為久遠的古馬道。

!

三層古馬道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展示了開封城下“城摞城”的奇景。


開封作為七朝古都,有豐富的文物古跡(以宋代為主,多集中於市區),但歷史上開封黃河多次決口泛濫,加之戰火等因素影響,多數古跡遭到破壞和毀滅。現存古跡均系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修繕、重建、仿建和新建的,它們均成為開封黃河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