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河固堤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4-07-01
  发表于: 2012-10-26 14:41:45
黄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悬河(又简称地上河)堪称世界之最,悬河河床高度,相对于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现已高出3-5米,有的河段达10多米。
       这种情况并非自有河患以来即是如此。非但先秦至隋代时期不是如此,唐宋时期也非如此。在那漫长的岁月中,黄河下游基本上还是改道频繁的河流,明代的前期,并没有稳定的河床,只是分成多股的黄流,泛滥于豫中到鲁西南的广泛平原之上,或分或合,直至明代后期的隆庆、万历年间,出于保证运河的漕运畅通和每年江南数百万石粮食安全运抵京师北京的需要,必须稳定黄河河床,使运河在徐州以南得以“引黄济运”,徐州以北又不受到黄河决口、改道后对运河的冲击和破坏,又要使徐州以南黄水入运河不致淤浅,阻碍漕运。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将治黄治运联系起来的方针。
       要达到这样一种围绕治运而治黄的目的,采取的措施必须达到两个要求:即要黄河不危害运河,又要利用黄河之水补充运河。其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第一步要在黄河两岸坚筑堤防,固定黄河河床,第二步要利用黄河之水力冲刷河床的积沙,使之不淤垫河床。反过来两岸的巩固堤防又成了来水攻沙的工具.但实际运用中,由于黄河下游的河道宽阔,并不能完全解决攻沙的问题,大水淤滩、小水淤槽,河床还是不断地在逐年增高,两岸的河堤也在逐年增高,经过从明朝晚期到清朝晚期300余年的积累,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也就形成了。明代晚期这种“固定河床,束水攻沙”的方针提出并开始实行之时,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反对的意见。但是由于找不出更好的方法来治黄保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宽河固堤"实行了几百年,其结果是地上悬河越是越高。

      究其原因,乃是黄河来沙量大,每年约16亿吨泥沙的四分之一(4亿吨)堆积在这一段水流平缓的河床之中,河底逐年淤垫所致。人民治黄60余年,未发生决口改道,靠的是不断加高加厚大堤。“宽河固堤"使得大水漫滩刷槽,小水淤槽,致使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因此每10多年就要加高一次大堤,一次加高1.5米,已全面加高了四次,分别为1950年、1964年、1974年、1990年,平均已加高5-6米,大堤越高、河床也越高,恶性循环孰之过?
      小浪底水库建成运行后,由于可拦截100亿吨的泥沙,初期可使下游河道发生冲刷,然后再逐步回淤,可保下游河床20多年不淤积抬高,当小浪底的死库容被泥沙淤满后,下游河道仍会继续淤积抬高,所以为了确保下游河床不再淤积抬高,只能急于上马中游古贤等大水库去拦沙。可以想象几十年后,如果中游没有了可上马的拦沙水库,即使黄河年来沙量消减到8亿吨,“宽河固堤”下的黄河下游河床难道就不再淤积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