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小37度 2019-07-21

黄河下游,大范围降水两天入河道!

黄河流域范围图: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注意黄河下游这细细窄窄的一条

什么叫流域?简单来说就是河流集水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雨水跨过黄河大堤汇集到黄河?这还水利从业人员?

然后黄河水灾,祸害的是哪里?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正是黄河下游,洛阳以下。

黄河中游基本上是下切峡谷河道,郑州桃花峪之下便是一片坦途,肆意横流,想往哪去往哪去,你看这历史河道,那叫一个任性。

山东中部那块为什么不去,泰山就在那里,那里是山东中部丘陵区。

然后黄河水患最烈之处,也就是黄河下游,尤其是河南加上鲁西,正是所谓的中原腹地,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水患为何难治?泥沙含量大,下游高度差小流速慢,淤积严重。

黄河主河道底部淤积→过水横断面缩小→过水量限值减小

如果不管:溢出原河道,改流新方向→黄河改道(范例:商朝五次迁都)

如果筑堤:继续淤积,坝顶与河床底部高差减小→加高堤坝→继续淤积→洪水决堤(范例:开封多次毁城重建,现在城摞城叠压了六层)

这就是古代黄河治理的死循环。

现在黄河为什么风平浪静?两大原因:一是堤防建设,二是调水调沙,而这都是在我国古代水利前辈提出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接下来先讲核心观点:

堤坝不仅是防洪的手段,而且是治河的工具。

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的张戎,最早系统付诸实践的是明代潘季驯。

明治河诸臣,推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方兴、之锡皆守其成法,而辅尤以是底绩。辅八疏以濬下流为第一,节费不得已而议减水。成龙主治海口,及躬其任,仍不废减水策。鹏翮承上指,大通口工成,入海道始畅。然终不能用辅初议,大举濬治。世以开中河、培高家堰为辅功,孰知辅言固未尽用也。

——《清史稿》

具体做法就是上面两条,筑堤束水,人为加快下泄速度,使泥沙不但不沉积,而且冲刷河底,淘深河道。

“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

“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而急骤,使由地中,舍堤无别策。”

——万恭 《治水筌蹄》

然而河流有丰水期枯水期,堤坝做的宽,枯水期起不到束水的作用,做的窄,洪水期压力太大,动辄决堤,怎么解决?

潘季驯系统使用了“双重堤坝”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缕堤是在河滨修筑的束水堤,目的是把河道变窄,将河流束缚起来冲深河床。遥堤是在缕堤之外二三里远修筑的提防,目的是在河水漫滩或者冲毁缕堤后,阻止洪水不再泛滥成灾。

现在的黄河下游大堤就是这种做法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图中的水面就是黄河,有石工,有挑溜的锯牙马头(减少水流对坝体的冲刷),觉得不够高不安心?

这其实是里面的那层。

现在黄河干堤什么样?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这张图表现厚度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这张图表现高度

这简直是座山了好吗

然后两道堤之间多宽?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注意两条红线内侧的黑色线条,这才是黄河干堤,看看干堤范围和河道粗细的比例。

肯定有人会问,干堤中间不是城镇吗

那的确是房子,黄河下游干堤范围内是有村庄的!而且是自古以来!

再问:那洪水来了怎么办?

这里的村庄都是建在土台上的,高度直追干堤,行洪时期庄稼地淹了,人没事就行。

那为啥不舍得走呢?

正如尼罗河泛滥造就了沿岸农耕区,黄河过水后的淤泥使这一片成为膏腴之地,地肥,而且灌溉方便,不舍得走。

那么为啥黄河以前还经常决口?

转折点在于90年代开始实施的黄河流域调水调沙实验。

黄河水挟沙量实在太大了,光光筑堤束水,靠自然径流依然不能达到冲刷河道的流速。当年潘季驯已经看透了这一点,他加高加长高家堰,硬生生将淮河水蓄成一个洪泽湖(你没看错,洪泽湖以前是很小的几个天然湖,现在的水域是人工造就的),用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河道(明代黄河夺淮入海),却败在了一个可笑的事情上——明祖陵。

朱元璋的爷爷葬在泗州,而古泗州城正在洪泽湖范围内。

水淹祖陵,就是触了龙鳞。于是潘季驯功亏一篑。

清代,才不顾忌这个,继续加高高家堰,水淹泗州城,至今为止,明祖陵长眠水下,偶尔大旱才会露出一点头。

然而清代运河又淤积,北京城的满洲老爷要吃铁杆庄稼怎么办,于是引黄济运,打通黄河与洪泽湖(这时黄河依旧走淮河方向),黄河水先进洪泽湖再出海,这下好,洪泽湖也瘀了,湖面虽大,湖底非常浅,蓄水量大减,于是继续死循环。

然而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修了水坝。

三门峡到底该不该建?该。

为啥?只要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

黄河干流上的水库,不是用来拦沙沉沙的,而是调水调沙。

八九十年代,继三门峡之后,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库陆续修建完成,调水调沙实验开始。怎么做?

黄河枯水期,相邻几个水库一起调度,先慢慢蓄水,再同时放水,人为制造小型洪峰。

比如说三门峡在小浪底上游,三门峡先全开下泄,水到小浪底水库,搅动小浪底水库沉积的泥沙,然后小浪底再全开下泄,依次而为。

这样,就制造了一股含沙量比正常黄河还大的人造洪峰。

水力学和泥沙力学证实,水流非常急的时候,含沙量越大,非但不会沉积,反而冲刷力度越大,就像一张砂纸在打磨河床一样。

于是,每年几次的联合调水调沙,使得黄河主河床成功刷深,入海泥沙还加速了黄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增长,一举多得。

黄河调水调沙成功逆转了黄河自古以来的“地上河”发展趋势,获得国际认可,荣获了“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

而与此同时,水利部门还在干堤上搞淤背。做法,也是潘季驯最先实验的。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左边那种已经不用了,主要看右边那种。这是潘季驯的做法,需要在干堤上开口,还得是丰水期,非常危险,可惜当时没有抽水机。

现在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大堤背面用沙包做围堰,泥浆泵抽浑水进去,泥沙沉积,开口引清水出来,直到跟堤面差不多高。这时再种上杨树等速生经济林。现在如山一般厚重的黄河干堤就是这么来的。

(淤背工艺2016.7.14根据评论修改)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这张比较明显,左面是迎水面,右边是背水面,放淤固堤已经把大堤加固到如此厚度,可谓固若金汤。

长江荆江段为什么容易出险呢?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由于历史原因,黄河下游就是一条独流入海河道,再无河口,没有了“流域”

荆江不同。上面是大武汉,汉江长江交汇处,江边一条白线便是堤坝,堤坝后面就是最繁华的地带。

什么双重堤防、放淤固堤,统统搞不来。用军事说法就是“毫无战略纵深”,堤破则亡。

关于长江水灾发展趋势,可以移步这里,不展开了。

为什么以前黄河经常发大水,却很少有记载长江发大水,而近几十年全反过来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

总结一下就是,现在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长江沿线发展成这样,堤防也只能这样,根本没办法系统提升,但却众人关注。黄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数千年,今日下游基本可保无虞,中游水土保持也在努力,这个建功见效慢,但毕竟在努力,但不出险反而被慢慢遗忘和忽视。

水利其实也是一样啊,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啊。

向水利工作者致敬,向治水前辈致敬。

不知道该说是利益相关还是地域相关,我老家鲁西南,祖宅就在那张黄河卫星图范围里,还是黄河干堤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