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与淮河的历史交融

 黑扭 2023-08-09 发布于天津
图片

黄河与淮河的密切交融,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开挖的人工运河鸿沟水系。当时,中华文明走到了重要的转折点。诸侯国之间以强并弱的步伐大大加快,各国君主在变法改制的同时,采用富国强兵之策,利用密集分布的天然水系以及人工开挖的运河渠网,作为军事征伐、纵横联盟和转运物资的重要水运工程。

图片

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魏国两次动工修建了鸿沟。西自荥阳以下引黄河为水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大梁),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水、濮水、涡河、沙河、颍河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交通体系。通过这一水系,淮河以南,可以连接起吴国的邗沟,同长江连接起来。东北方向,又可沿济水连接起齐国运河,直抵齐都临淄。鸿沟水系的开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千里水路,通航无阻,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盛景象。

图片

它不仅适应了当时魏国政治经济变革图强的需要,大大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战国时期全局形势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与淮河密切交融的另一个典型历史事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徐州进行黄河抗洪。

图片

宋神宗熙宁十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苏轼40岁,刚到徐州出任知州,便遭遇了一场黄河大洪水。当时,汴水和泗水绕徐州城而过,堤坝年久失修,徐州城墙在洪水连日浸泡和冲击下,形势非常危急。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苏东坡决心以汉代王尊治水为榜样,誓与徐州共存亡。

图片

苏轼所说的王尊,是西汉时期的东郡太守,当时黄河水大涨,淹没了瓠子金堤,许多人恐怕大水决口造成灭顶之灾,四散逃命。王尊亲自率领留下的官吏百姓,一面投沉白马,祭祀水神河伯,一面住在大堤上的临时房子里,决心用身体堵住金堤缺口。这时,成千上万的官吏和百姓争着磕头,请求他离开洪水危险之地,而王尊始终不肯离去。直到黄河堤坝被冲毁,官吏百姓全部奔逃,只有王尊依然坚守在大堤上,一直坚持到洪水渐渐退落。为此,官吏百姓赞美王尊勇敢而有节操。

图片

与王尊相比,苏轼组织实施的黄河抗洪,既有勇敢与节操,更有行之有效的防洪措施,他发动五千民工日夜兼程,赶工修复堤坝,疏通河道,开挖沟渠,自己率先垂范,紧张投入修堤施工。徐州城墙就是他的府邸,堤防工地就是他的家园。苏轼身为知州,身先士卒,指挥若定的抗洪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徐州军民抗洪的决胜信心。滔滔洪水在徐州城墙下,上涨二丈八尺,围城七十多天,民心不乱,民力不散,彰显出了强烈的凝聚合力。

图片

通过官民同心协力和当地驻军的大力协助,被洪水围困两个多月的徐州城,终于解除危机。在这场同甘共苦的抗洪斗争中,苏轼赢得了徐州民众的衷心拥戴。

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写下一首千言长文《黄楼赋》,由苏轼书写,记载了这次徐州黄河抗洪史事,以这次抗洪事件为主题修建的黄楼,也成为徐州的一座著名文化地标。

图片

黄河与淮河的全方位交融,当属距苏轼徐州抗洪100多年后的黄河第四次大改道。

金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决口改道,由江苏省清江口云梯关入黄海,直到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黄河全面夺淮长达近700年,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这期间,黄河与淮河水系密切交织,几经变化。

图片

在宋金时期的83年间,黄河主流夺汴河、泗水。元朝88年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明朝统治的275年间,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弘治年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在黄河北岸修筑太行堤,自河南河段至徐州长一千多里,迫使主流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河,分泄一部分黄河水出徐州会泗水,使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三年(1508年)黄河北移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水,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逐渐减少。

图片

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黄河,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力修筑黄河堤防,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也就是今天的洪泽湖大堤,迫使淮河水进入黄河协力攻沙。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相对稳定。但此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万历皇帝统治的23年中,黄河决口多达18次,而且每次多处决口,平均几乎年年决口。

图片

清朝时期,黄河夺淮行河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水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入海口,特别是苏北地区受灾十分严重。

康熙、乾隆、嘉庆期间,朝廷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也曾多次到徐州、淮阴和洪泽湖大堤巡视,指导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

当时的治河人物,以靳辅为代表,他的治理策略是,导河浚淤,筑堤塞决,蓄清刷黄。靳辅治河22年,虽然成效显著,但由于黄河河床依旧不断淤高,黄、淮、运河水位日益抬升,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

图片

至道光、咸丰时期,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当时的治河总督,像走马灯一样,差不多年年更换,仍然于事无补。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蒋坝大堤决口。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最终结束了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

图片

长达近700年的黄河夺淮,洪水泛滥频繁,致使淮河入海故道被淤废,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由于黄河夺泗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干支流,淮河水系被打乱,造成排水不畅。泗水、沂河、沭河洪水无出路,在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广大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

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与淮河在地理维度的复杂交织,既产生过影响深远的水运之利,也带来过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的千年遗患。在这种恩怨纠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与淮河在文化层面交融相长,黄河文化进一步融合扩大,成为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淮河治理,为了控制洪水,在上游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等30多座大型水库和2000多座小型水库。淮河中游进行了河道疏浚整理,开挖了许多新河,大大增强了排洪能力,扩大了灌溉面积。在淮河下游,开辟和扩大入江入海水道。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治理,淮河旧貌换新颜,发生了深刻变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