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3-06-10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先进、戏剧表演,图书室、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努力,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那么,怎样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欣赏地方自然风光,挖掘的习作素材。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如画的大自然中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风雪雨露,鸟兽虫鱼;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电闪雷鸣,秋天的碧空原野,冬天的寒冷萧条……都可以成为对作文教学有用的自然资源,触发他们的灵感,写出本真作文。台州,有碧绿的田野,绿树红花,鸟鸣婉转,百虫啾啾……。那春的烂漫、夏的碧绿、秋的金黄、冬的雪白,都是他们笔下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学生写作就自然水道渠成。  

1、赏山水景观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秀美的山水风光,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却比较漠然,写作时总觉得“无米之炊”,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那郁郁葱葱的树木,那清澈见底的溪水,山间野花绽放,水中鱼虾嬉戏……这些都是挖掘写作素材的一个源头。如学完《我的家乡》习作,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山和水,布置孩子写一写家乡的景。例:一学生写《家乡的小河》:“小河水呀哗啦啦,一流流到我的家。春天,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哗哗地从我门前流过,在清澈的河底,几块花纹样的石头光滑如玉。阳光洒下一大把一大把金光闪闪的“碎金”,湖面上波光粼粼,就像抹上了一层金灿灿的面膜。湖水偶尔漾起几阵涟漪,微波一圈一圈的荡漾开来,活像一个蜗牛的背壳。”学生从周围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了至善至美的大自然,那初升的太阳、雨后的彩虹、绚丽的晚霞……孩子们在作文的天地里快乐飞翔,一篇篇优秀习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有写作的热情,才能将地方资源发挥的淋漓尽致!  

2、赞田园风光美。田野风光是迷人的。果园、菜地、水稻、小麦……这些都是学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台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蜜橘之乡”的美誉,特别是柑橘,柑橘享誉国内外。我们可适时引导学生描写家乡的特产,如以下一篇学生习作:“我的家乡在在台州,这里土地肥沃,盛产蜜桔,享誉国内外是“蜜桔之乡”。到了秋天,果园里,硕果累累。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黄绿相间的桔林,给“金秋”带来无限的辉煌与生机,苏东坡因此赞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又如一学生写到“田野里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山在滑坡。风声稻浪,如一面金黄的旗帜在飘动。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红柿挂灯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学生感到胸中有物,写的自然妙笔生花。  

二、分享地方生活,挖掘的习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之源。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片海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便是素材的“源头活水”。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掌握第一手的习作材料;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内容丰富的文章。  

1、关注地方生活方式,发现习作素材    

新课程指出:“与生活接轨,与时俱进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在地方课程资源处开发资源,创设练笔的桥梁。”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而对小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只有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的语言才会被激活了,随之也会丰富起来。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积累生活、语言、情感。如游东方太阳城、欣赏吴子熊玻璃艺术馆、游海洋馆、赶集等,学生写作文时候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有了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扎实的语言积累,他们定会像小鹰张开双翅,翱翔于习作的蓝天。  

只有让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习作的素材,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的素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体验地方生活特色,丰富的习作素材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说:“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陶行知 先生说: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有深切感受写出的东西才能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或事物。因为自己的事,身边的人(事)或物都是小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做的,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作文的素材就会取之不竭。  

因此我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有了这些生活的体验,他们就能把劳动过程写清楚写具体。比如我们通过让学生学做小农民,与家乡农民老伯伯、老奶奶、叔叔、阿姨等乡亲的合作与交流,参与种菜、翻地、浇水、种田、割稻等等农活,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 。这样的劳动不仅让孩子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还感受到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并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有了这些丰富的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总之,我们在挖掘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地方课程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整合,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何愁没有写作素材呢?  

三、寻找地方民俗之乐,挖掘的习作素材。  

千百年的台州文化,家乡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地方乡风民俗式节日应接不暇:正月里拜年祝寿说吉祥话,放烟花;正月十五观灯猜谜、闹元宵;四月扫墓“插清明”,避邪驱瘟;五月端午挂艾草,吃粽子;七月初七观银河,牛郎织女会鹊桥;八月十六中秋吃月饼,全家欢聚一堂;九九重阳敬老人,登高望远;腊月家家忙过年;除夕守岁炮声密,还有建房子要扔榔升,办丧事要请一群道士到家里来敲打上四五天,过年这一天,不能花钱,谁家不花钱,谁就发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些都是地方民俗风情,贴近学生生活,写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引导学生们留意身边的乡风民俗,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节日让他们去参与,去体验,让他们领略不同的节日特色和民俗习惯,并将其当作一次次的作文契机,从而得到真情实感和发现,形成一篇篇具有个性化又富有乡村气息的习作。只要我们挖掘,就有事可记,有景可写,有情可叙……比如一学生描写建房子扔榔升的场景:“ 我最喜欢其中的建房子扔榔升了。虽然现在不是家家户户,但也不少。就在前天,大伯的新家早上就扔过榔升。一早,我来到大伯家,大伯的房子的架子和墙都装好了,只有瓦没有盖上去。过了一会儿,扔榔升开始了。隔壁的王伯伯每走上一个台阶就说一句吉祥如意的话。他爬上了房顶,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第一次把饼和糖果扔下来了,我们像饿虎一样扑去……袋子里的榔升、饼和糖果都扔光了。我的收获很大,有十一个饼,十几粒糖,一个榔升,别提有多兴奋了……。”特有的民族风情,只要不是走马观花,选准角度细观察,就一定能摄下身边许多稍纵即逝的镜头,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就不愁写不出具有浓浓特色的文章来。  

这些本地的民情风俗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学生利用这些素材写的作文,俗中有乐,俗中有趣。无不给孩子们许多欢乐,这无疑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写作素材。  

四、考察地方人文资源,挖掘习作素材  

“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那么,教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让丰富、有价值的地方人文资源丰富习作教学,使习作教学润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和要求,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不断探究和实践的。  

每一个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曾经经历过历史的洗礼,也必然留下了与其它地方不同的人文文化、建筑特色、民族风情等特点。我们这个地方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的,如:戚继光、解放一江三岛的战士们,由于学生离那个年代太过久远了,所以往往对学生的影响不深,因此,让现代的学生了解现代的英雄很有必要,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罗雪娟、爱岗敬业王平同志这些人物曾那样震撼着我们的心,这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有关时事,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或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英雄,走近英雄,写一写人物小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素养,让写作水平发生质的变化。我们挖掘习作素材时,应该从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人文底蕴,如文化古迹、革命历史遗址、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人简介、名人像,也可以在市民文化长廊上欣赏当地名人的诗文等,浓烈的文化氛围育人于无声之中,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品位。  

在挖掘地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较先前有了质的飞跃,写作成了他们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能走进生活,留心观察,捕捉写作素材,流露的感情较真实,且能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学生作文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作文已经飞到学生的笔上、纸上。让我们精心引导,和学生一起发现,将地方资源化为学生乐于写作的动力,新课程作文教学必将润色不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