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阅读为什么开卷不再有益?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10
阅读话题
我们的阅读为什么开卷不再有益?
许民彤

  时下,国人的人均阅读数量不断减少,同时,我们的阅读质量也面临着不断下降的危险。有人抱怨,如今的图书市场已经被各式各样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所充斥,阅读浅俗化大行其道。为此,近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31个省、市、区的9116人,进行了一项题为“你遇到过‘垃圾书’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3.2%的受访者直言当下“垃圾书”很多,其中34.2%的人认为“非常多”。

  这类“垃圾书”,首先泛滥于网络文学界。如今的网络文学在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中非常流行,许多网络文学网站为了赚取点击量,一味制造低俗的快餐作品。这些作品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有的作品甚至高调宣扬暴力、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其次,励志类、理财类、营养保健类这些所谓的“畅销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书”。这样的一些书要么是内容胡扯,要么是东拼西凑,对读者毫无诚意和敬意。很多读者说,“当下的图书出版领域,可看可不看、可出可不出的书比重较大。好书难寻,以前都说开卷有益,现在看却是开卷未必有益”,以致这影响到对图书的文化价值、精神思想的特性的质疑。

  还有就是,当前官场中出书似乎很是流行,而这往往是一些“公款出书”、“公权出书”,其结果大多此类的官场书被归于了“垃圾书”的行列,成为“图书里的腐败”。

  那么,我们阅读生活中“垃圾书”泛滥的这种混乱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何在?一些业内人士、书评家分析,一些出版社和出版人难辞其责:出版社集体改制后,大多数都遇到了经济困难。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许多出版社纷纷降低出版门槛,有人掏钱就给出书,什么赚钱就出版什么,从而导致跟风出版盛行,于是大量“垃圾”图书纷纷出笼。“我们现在的一些出版人,自身没有更高的追求,对市场只做简单判断,只以‘垃圾’类作品迎合市场的低俗需求。他们既是‘垃圾’作品的生产者,又是低俗文化的参与者。”

  我们都知道,从文化价值上来说,一本图书,它应该是人类的历史经验、思想精神、道德伦理、知识学问、科学技艺的记忆和负载。一本图书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精神性和文化性。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一本书尤其是一本经典的理念认识。而大量的“垃圾书”的出笼和存在,却是对书籍的这种精神文化价值的侵害和损毁。可以想见,图书界、读书界“垃圾书”泛滥这样的文化生态,它们就像一个“工业化”的垃圾生产流程,跟用激素、化肥、杀虫剂弄出来的农作物一样。图书出版物很多,看起来琳琅满目,可以拿来读,但大多却是问题产品。这些“垃圾书”已经丧失了基本的检验标准。图书出版的目标只是市场和资本,而不是所应追求的终极价值,甚至也不是中间价值。这些“垃圾书”一旦进入阅读世界,对渴求精神理念者是一种伤害,它带给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毒性”的程度更甚,其实质危害会毁掉了精神本身和文化本身。

  所以,对“垃圾书”这种图书文化的泛滥,不少评论家、作家和读者表示了忧虑。那么,该怎样改变目前“垃圾书”泛滥的现象?首先,要在图书出版中解决好图书出版怎样驯服资本抑制,而不是做资本附属物这一问题,即抑制图书出版的利益冲动,减少其功利实用色彩,重视图书出版培养阅读文化、精神的本质目的;必须懂得出版的根本价值在于启蒙大众,追求进步,培养有品质的阅读生活,这是有价值的出版的原动力,也是崇高的职业和道德责任。再者,出版人必须明确追求的是什么文化价值和精神信念,这正像有的出版人所说,“出版是人类最神圣、最美好的职业,它是人类冲出黑暗和蒙昧的火把,出版人就是一批高擎火把的人,他们引领着社会精神生活的走向与本质,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生活的构建。还是因为出版是历史长河和时代风云的镜子和明灯,映照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波澜壮阔”,尤其是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必须坚守住出版人的神圣和纯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