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整理藏书,造册登记。流逝的岁月在脑中一幕幕闪过,不同时期藏书形成我的阅读轨迹。那是由曾经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和文学组成的。 我的藏书不一定都很有价值,但都是我当时喜欢或慕名想读的,有的费了很大周折才弄到手。特别是在大学进修中文和写作时,购进大批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我被文学的美和经典的魅力深刻感动。讲师教授对一些作品的分析对我的阅读理解起了突破性作用,一些作品使我欢欣鼓舞,产生创作的蠢蠢欲动。 我大致想好了藏书分类目录,将书籍对号入册重新布置上架,不受我自己的文学习惯和传统、流派、国家、时代限制。 我也参考别人的书评,但主要依与自己合意的和有兴趣的选择书籍,有些读起来感觉乏味的书就放置一旁。 我还谈不上是一个作家,更够不上藏书家的称号,但我相信我是一个很好的读者;但我是个缺乏敏感却心怀感激的读者。 这次整理造册既是我心路历程的映证,也是补偿一点我永不满足的阅读心理,包括我多方面的爱好——曾诱使我而且继续诱使我涉足那么多的领域。我偏重于散文、哲理、自然文学、乡村文学,但也不排斥好的小说、寓言、诗歌等其它经典,因为那些作品也曾进入我的生活。文学是极少数可能让我贴近世界确凿事实的领域之一,由于它的本质涵盖了心灵的哲学,也因为它始终关注人物内在的合理性与动机,揭示出难以用其他方式向他人展开的体验。唯有文学能够让我深入其他存在的生命,理解他们的逻辑,分享他们的感情,体验他们的命运。我也曾远足旅游,去过大半个中国,为了得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书,我每到一地都少不了逛书摊转书店,遍览书籍的海洋和宫殿。也践行我“读书行走” 的宗旨!在大部分人眼里,一本书算不得什么,甚至不认为是万物中的一物。我的书存在于这个与之毫不相干的世界上,与所有平常书籍一样,但它们找到了知音和爱人,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也指引我旅行人生,更好认知自然。于是便产生了一些奇特的效果和经久不衰的激情,这是心理学和修辞学都无法破译的那种美丽的神秘。 我的头脑被有价值、有趣味的事物所吸引,我想要的外界刺激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荒野、田园、故乡,来自我爱好的旅游行走,来自对人生,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伟大成就的思索——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享受世上的经典杰作,才能透彻理解并深切感受到那些杰作的伟大之处;才能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挥到我人生的极致。到对我来说,那些曾经伟大的人和事才真切地存在过;也才感受到了它们的吸引,其余的人事财物不过是偶尔的过客而已。因此,我注定与文学及相关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它们溶入我整个灵魂全部神经。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由这个阶梯登攀,有想比普通人类走得更快更高的野心。  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它集合了太多人类智慧,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林语堂)。 读经典,就是与那些伟大的心灵相会领教对话,与其一起喜怒哀乐、体会人生,梦想和观照,注释你的心理底本,启迪尚未觉知的意识,挖掘潜能,随它们一起高尚精神、茧壮成长。 卡尔维诺曾给经典下过十几条定义,其中有“经典之书带着前人理解的光环来到我们面前,尾随其后的又是他们穿过时光长河在各文化中所留下的痕迹”。 上面指的当然是直接面对手捧的纸质书本。除通常普世意义上的,经典有时也因人而异、呈现仁智各见的状态。 当你阅读时,那些让你开心、乐观、忘我地沉浸其中,将你曾经隐约出现过而没有理清的思想连接成形,或揭晓了你潜意识中露头闪现又难以准确说清的意念,你无法表达的灵感被正在展示的文字照亮说明,一直虚无缥缈的念想忽然呈现,幢憬已久的境界一下如图可观,一些早已忘记的往事蓦地被牵起头绪,几个常期捉摸不透而又频繁交往的“熟人”被点拔成形、面目品性活现生动,过去濛懵如浑水的生活有慢慢澄清的迹象,如穿云而出的阳光驱散雾霭乳纱般的迷朦;会心处,象一灯一烛发光、照亮黑暗,像太阳般消除寒意、夜间仰望星月朗润的天空,呆立河岸等候多时终于望见由小而大的渡船,跋涉沙漠渴求到一洼甘泉,攀登危崖遇上小径……沉潜书中,不带“功利”、“谋算”等目的,把生活中寂寞的日月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没有了一切烦闷闹心,消除了所有忧愁顾虑,搁置了任何尘世琐屑,疏离了诸多俗趣闲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说:“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试借诗词形容:“半亩方塘一鑑开,天光云影共绯徊,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瓓璨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吹尽狂沙始到金”,“夜半挑灯更细看”,“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经典和人民时代历史有紧密的联系,对我们有热切的关怀,对人的命运有深刻体察,并指示人以精神出路。每一次重读,都如初读,是一次发现的“精神壮游”和“心灵旅行”;在发现世界的同时发现自己的本真。 阅读经典,好似与知音倾吐,与密友谈心,与情人相约,与高师学问。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经典不是我读过的东西,而是我们正在读的东西”,即永远觉得还要读,常读常新,没有厌烦的时侯。从我读过的大量文史哲类经典来看,其本体特征大部分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创新和永恒的震撼力,从而形态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经典都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经典的价值定位普遍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巜论语》《道德经》《易经》《庄子》(《南华经》)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代表了中国文化及传统思想,其它民族国家也都有他们的经典;远超于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一页一页进入那有深厚趣味的世界,慢慢与寻找的自我和等着的内蕴相见碰撞融汇,引发反思,打开一扇新的门户,发现许多故事和零碎的东西后面深刻的哲理性思想。将我们内在所见延伸拓展到更远更广更深;让我们不忘初心,帮助关照自在,并带我们了解世界,看到人的普遍性和本源性问题,明白从何而来,向何方前进。 这样,阅读就变成了“悦读”,把一切外界俗世繁华降减为不屑一顾的泡沫渣滓、过眼云烟;也抵制着互联网对神经思路和智力的破坏,催生体内“多巴胺”生发活力,于潜移默化中避免成为“屏幕属民”。在分析、整理、记忆中得到升华。 悦读经典,发现比实际生活更多内涵、更典型真实、更能体现周围世界的本质。 经典的魅力可以与时俱进而生动,它伟大的思想所以能穿越时代与民族,不仅在于其原初的词语概念,也在于我们能够立足自己的视觉,不断将其重新激活,与当下的生命体验链接,让先进崇高思想的力量为沉沦的世界开辟新的路径,让人们在梦想中永远看到光明和希望!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头条号】、【百家号】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