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模(俗称母钱),系指翻砂法铸币中,用于翻砂造型的钱币模型。钱模上的钱文是阴文正书,故其翻铸的钱币才能成为阳文正书。《天工开物》载:“以母钱(钱模)百文,用锡雕成。”说明当时有用锡雕刻成的钱模。
一、为适应翻砂造型的工艺要求,钱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为了造型后便于从砂型内取出钱模(铸造工艺学称为脱模),又不致损坏型砂面,钱模的外廓侧面和方孔侧面,都要有一定的斜度(即拔模斜度)。这种拔模斜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以钱模的背面分型面时,钱模的拔模斜度表现为:钱面的外郭尺寸小于钱背的外郭尺寸,而钱面的穿孔尺寸又大于钱背的穿孔尺寸。
以钱模厚度的二分之一处为分型面时,钱模的拔模斜度表现为:钱面的外郭侧面和穿孔侧面,均从厚度的二分之一处开始,同时向钱模的面、背两面倾斜,即钱模外郭侧面的中间尺寸,同时大于钱模面、背的外郭尺寸,而钱模穿孔侧面的中间尺寸,又同时小于钱模面、背的穿孔尺寸,正如《明清货币》所说:“…轮脊(外郭侧面)中高尖而两边向下斜削,这是为印范(造型)时容易脱范(脱模)而设,是为母钱(钱模)的主要特征。”
2、钱模比用其翻铸成的钱币略大。这是因为各种金属材料均有一定的收缩率,铜合金的收缩率一般为百分这二,铁的收缩率约为百分之二或百分之一。同时铸成的钱币外郭及面背,还要进行锉、磨加工,以便去掉浇口茬、铸造毛刺及外郭的斜度,达到光洁平整。史书所载:“…边粗糙者责滚锉匠,磨不亮者责磨洗匠,灰不尽者责刷灰匠”。证明钱币铸造成后,一定要进行锉、磨加工。这也造成铸成的钱币外郭及厚度要比钱模略小。
3、制作钱模的材质精良,加工精细,钱文清晰,光洁平整。如《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一书所说:“铜质精良,钱缘轮和钱文字口深峻,钱文精美…。”用这种钱模翻铸的钱币,才能比较光洁平整,文字清晰。
二、根据制作钱模的方法不同,钱模又可分为雕刻钱模和铸造钱模两种。
1、雕刻钱模—在坯料上直接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称为雕刻钱模,或简称雕模(俗称雕母或祖钱)。制作雕刻钱模的材料以铜、锡等金属为主。雕刻钱模虽用刀具雕凿而成,但一般均“刀痕化尽”,很难看到刀刻痕迹。仔细审视,才能观察到刻镂的痕迹。
2、铸造钱模—由雕刻钱模翻铸而成,经锉、磨加工后再作铸币用的钱币模型,称为铸造钱模,或简称铸模(俗称铸母或母钱)。铸造钱模的材料多为铜质。铸造钱模虽经锉、磨加工,但其面、背地张处,仍能看到细微的铸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