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溺爱种种(二)。郑委老师总结的“问题孩子养成规律”是:家长在能力和才华上高要求高期望(缺爱),在德行和责任上总包办总满足(溺爱),孩子就基本会成为问题孩子。而这两个条件往往又像双胞胎一样,相伴而生,因为溺爱的原因就是把孩子当成了“神”,也希望孩子成为“神”。溺爱的表现形式除了“特殊待遇、轻易满足、生活懒散、祈求央告、包办代替”外,还有以下几种。6、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脑中没有怕的概念,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不怕痛,由于父母不正当地引导,让孩子胆小怕事。如,孩子摔倒后,如果身边没有人,自己就会不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玩,如果父母在孩子摔倒后表现得惊慌失措,过分强化摔倒后的痛苦,孩子慢慢养成了胆小爱哭的性格。7、剥夺独立。有些父母可能自己受过某些伤害,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耍。这样一来,有的孩子成了父母的“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孩子长大以后,孩子会产生很多后遗症:胆小、懦弱、孤独等。试想:孩子没有独立的空间,没有锻炼的机会,怎么能够成长?8、害怕哭闹。由于从小不讲原则,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就以哭闹、睡地、打滚、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父母就以哄骗,投降,顺从,迁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号准了父母的脉膊,抓住了父母的软肋,很容易让父母就范。9、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你有点太过分吧,他才多大?”有的父母管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要管得太急,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不如孩子呢!”这种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分不清是非,并会凭本能选择有利于他“懒”的一方。做为父母我们要每日三省吾身:我这种爱有利于孩子成长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