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三辑(宋 米芾墨迹 上)
距上一批晃眼已两年,人世依然沧桑,责编阵容再次调整,印厂更作捷腾,连为序的台北故宫院长都换了新人。书的样貌呢?自然又与前不大相同。
首先说用纸:原以为走到苏轼,新编的选纸实验该告一段落了,拿到米芾才发现,新纸又转向近似前五册的风格了,着油墨后反光比苏轼两册略明显。尽管反光控们又有苦水可倒,但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应该证明了适度的反光是墨色表现必然的代价,与后来某些苦涩黯哑的分册相比,我个人其实更喜欢前五册的用纸。
选帖方面,与老版相比,变动较大,剔除了《捕蝗帖》、《鹤林甘露帖》、《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和《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吐槽一下,如果说前三件争议大落选在情理之中,《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实尚有可观,不无可惜,莫非另有安排?),令人兴奋地增加了较少披露的八合一《尺牍卷》,总体得远大于失。老版米芾分为三册,新编则出于同一规制考虑,合为两册,每册百页,份量十足。
新编的这种装订,翻看起来还是有些不便。特别是这样的厚册,不易展平,即使展平,时间一长,书脊也会出现折痕。
米芾收作当然尺牍居多,而宋四家中,老米的尺牍幅面尤其高大,所以尽管二玄颇多珠玉在前,但根据统计,“故宫法书选”中收12件,原大仅4件,“中国法书选”收13件,原大仅3件,即使开本宏阔的“宋元明尺牍名品选”,9件中仍有两件缩小。而新编的21件米作中,仅两件略缩小,可见新编作为最接近原貌的原色印本地位不可动摇。
翻过书,米芾两册的摄影终于让人松一口气。自蔡、苏以来,忽高忽低的摄影水平让眼睛没少吃苦头,这回摄影团队比较慈悲,(除《离骚经》外)各件纯摄影差距在可接受范围内。连放大页也基本尽到了“摆设”的职能,尚可一看,不像前几册一到放大页必须匆匆翻过。
色彩上,如前所述,总觉米的两册墨色淡得不甚舒服,当然每件墨色还是不同的,但有相当比例的疑似过淡,总体偏黄,对比度与色彩饱和度均创系列最低,柔润是做到了,古意莹然,但欠些英拔之气。
先来个上册的目录吧:
墨色的通透度强过二玄复制品《宋四家墨迹选》,锐度小欠,85分
首次原色原大印出,摄影不错,墨色(尤其是开首一段)处理得过红了些,85-90分
蜀素自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所在。凭全卷原大原色,新编已可算仅次于复制品的印本,后期调子处理非常冷。如以二玄复制品、故法(仅主帖原大)与新编相较,主帖部分故法凭细腻精湛胜出,新编中规中矩列位其次,复制品过黑乏细节垫底。90分
这是放大页的局部图,说明故宫的摄影还是到位的。放大而又放大后蜀素上的补痕依然清晰
准确地说,新纸的反光效果介于前五册与苏轼之间。原作纸的部分反光弱于前五册,但墨的部分强于苏轼
致景文隰公尺牍(箧中帖)
此作的三件原色原大印本墨色均有微憾,新编过淡,“宋元明尺牍名品选”过黑,复制品过红。85分
颜色还是偏冷,但墨色比之“宋元明尺牍名品选”更显活络,前面乾隆的跋没有印出,90分
考其中几处浓淡变化的细节都表现得不错,90-95分
作为米南宫最常见的“熟帖”之一,非以锐度取胜,然帖中多处描笔均轻易可辨。90-95分
此帖还是以相当距离输于故法选,墨色也不甚纯正。80-85分
尽管此帖“宋元明尺牍名品选”的黑又亮看起来精神,我还是愿意投新编一票,且起首的“十”字并无虚光问题。90分
德忱帖就属于那种该浓而不够浓的,且奇怪的是,尺寸上也略缩了一点。80分
此帖实少出版,新编拍出了墨色层次,如果制版再精细些会更完美。85-90分
上册中最佳表现,浓墨色彩纯正,连放大版都甚为精神。90-95分
同是浓墨,此帖却逊前帖为多,85分
此帖本是浓墨制版却偏灰,但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又犯了与之前《书谱》和《文赋》一样的问题,出现双影效果。遗憾只得70分
怕什么就来什么,甘露帖中最末二行又被俺逮到“双影”,这个问题在新编系列中也算“源远流长”了,实际发生原因不明,一直未得治愈
跋文印得倒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