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书法为什么要先学楷书呢

 另一种平静宋霞 2013-06-10
楷书呢,苏东坡在《书说》里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他又说“真(即楷书)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的确如此,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自然之理。

 

可是现代人不明白,为什么要非要学楷书呢,学隶书不行吗?楷书是有隶书演变而来,再到小篆,再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再到古文字等等,如果这样说的话,我们岂不应该从原始文字学起?纯属扯淡。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取法于自然万象,上古时代的古文字皆是原始符号,用于人们生活中的记事和识别;甲骨文更进一步,统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记载和传递信息;大篆把古文字的字形趋于统一;小篆是另一次空前的革新,秦统六国后的“书同文”即此。

 

大概小篆的存在跨越了漫长的历史,这种文字逐渐的完善,也逐渐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再到两汉,隶书的出现,隶书应该是汉朝的时代产物,我们拿汉隶跟汉代的文学、绘画等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人们个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充满着悲沧激昂的情怀。这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汉隶也不例外。

 

汉隶同样经历了更漫长的时代,为中国书法开创了新的局面,特别是魏晋以来,隶书更有开放的一面,书法的线条更自由,结构也不再那么拘谨。这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把魏晋书法和当时的文人学士、文学作品、道家玄学等放到一起来看,就更加显而易见。我们会得出结论,越是自由的时代,越容易产生一些强大的文艺作品。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隶书慢慢演变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

 

楷行草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书法的基本格局,魏晋以前的人们学书必习篆隶,魏晋以后的人们学书必习楷行。另一方面,是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的影响力太广泛的缘故。直到隋唐,楷书才得以真正的完善,中国书法也达到空前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唐代起,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已经取代了隶书的历史地位。

 

此后,楷行草正式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从社会价值来讲,楷行草更实用,更容易书写;从审美角度来讲,楷行草一脉相承,更艺术,更流畅;从书法角度来讲,楷行草的法度更严谨,更完善。这种书法的传承一直到现在,当然,楷书是这其中基础,所以学楷书的必须的。

 

那么,以后是不是不用学隶书、篆书了?如果作为一个书家,隶篆也是非学不可,但应放到楷行草之后,在很多书法家的作品中能看到隶篆的影子,说明他们学习过。若是普通大众,楷行草足矣。可是,很多书家是由学习隶书入门的,怎么看?学过隶书的书家都笔力遒劲,但如果学唐楷的话,结构会更优美。很多书家说“取法乎上”,这里的“上”并非古老之意,是最佳最善之意,别在文字理解上有所失误。

 

还有就是隶书的笔法非常之难,现代人一开始不能悟到古人的用笔方法,需要学习楷书来慢慢过渡。但是隶书貌似容易写,容易入门,所以社会上很多书法培训机构叫小孩学隶书,粗略一看,用笔皆错。

 

太原易可书法教育:http://blog.sina.com.cn/shengui5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